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内容摘要:
随着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也发凸显了我们文化软实力上的短板,也从中深刻体会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
但是,这个短板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弥补上的,因为,我们的文化要发展,实质就是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传统文化的继承是进行文化创新的基础,打好基础,才可以进行更好的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更大的提升,但是同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当今国际的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以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时时都在上演。
在不断地竞争中,我们也看到由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力量不强,在很多情况下,受制于人,加强文化软实力是目前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而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尤为重要。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一、传统文化及其作用
1、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作为传统文化,是经历了长期的继承,并且仍然保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在我们的今天,依旧存在。
这也就说明,没有文化的继承也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更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化。
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1)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比如我们经常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看到的一些仪式和习俗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比如,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蒿和沐浴等。
传统习俗在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但是,我们现在来看看我们的青少年能真正知道我们多少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我们的青少年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都不是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而一个民族没有了精神根基和纽带,这个民族就没有了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更不会有所谓的归属感,这个民族会很快消亡的。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传统建筑有宫殿建筑,宗教建筑和民居以及桥梁、园林建筑。
凸显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展示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
但是随着商业用地的扩张和传统建筑保存、养护的成本变多,加之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错误认识,我们有一大批的文化遗址被破坏或者拆除,这是让人心痛的局面。
(3)传统文艺的继承
这些在我们的教育中,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大家可以体会到。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历经千年的发展和变化,成为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今天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从传统文化的继承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特点。
3、传统文化的特点
(1)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的特征,但是同时,其基本内涵又可以因时而变,富裕时代精神。
比如我们说“以和为贵”,在当代,我们则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鲜明的民族性,我们知道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而每个民族与自己的独特的节日,这也是传统文化的鲜明民族性的体现。
(3)继承性:文化历经千年,至今仍保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而且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彰显了文化的继承性。
4、传统文化的作用
作为传统文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其积极作用,反之则起消极作用。
在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后我们要借助课堂,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传统文化的作用,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其积极作用。
所以,我们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希望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也就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1、原因: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的精神纽带。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的创造新生活。
作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明天,是国家的未来,更需要加强学习传统文化。
2、意义
(1)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文明交往行为和方式,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2)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3)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
(4)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实践能力、认识能力,培养思维方式。
(5)有利于提升青少年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并激发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6)有利于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3、采取的措施
我们前面讲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形式
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但是,我们一定要化被动为主动,由青少年被动接受为主动自觉积极接受。
(1)借助博物馆、民俗村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老区等,让青少年在这样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去体会、感悟我们的传统文化。
(2)青少年喜欢活动,实践能力比较强,我们可以借助实践活动的形式,让青少年自己动手,亲自做,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剪纸、篆刻、中国结,雕刻、书法、绘画、乃至戏曲都可以让青少年自己亲自动手,在满足自己动手的情况下,可能真的会喜欢上某种传统文化艺术。
(3)举办辩论交流会,展示各自对传统文化的不同观点和事例,各方观点进行讨论交流,从而明辨势利,明确观点和态度。
(4)借助各学科知识,进行相应的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穿插,在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
(5)借助大众传媒,结合传统文化实际,进行相应的宣传普及,比如,现在央视的天气预报,在播报天气的同时,还结合生活的同时播报24节气,并进行相应的讲解,这就做得非常好。
还有网络上,搜狗搜索引擎,每逢节日时,都会进行相应的提示,首页也会有相应的图片诗文变化,这都是不错的提示和宣传。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使命在于我们的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关注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而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没有民族文化或者忘记民族文化的民族,不会有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更不会有凝聚力,那么这个民族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纽带也就不存在了,这个民族的复兴又怎么可能实现,所以,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美好未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
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