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

Reginald Fleming 'R.J.' Johnston: The Emperor has been a prisoner in his own palace since the day
that he was crowned, and has remained a prisoner since he abdicated. But now he's growing up, he may wonder why he's the only person in China who may
not walk out of his own front door. I think the Emperor is the loneliest boy on Earth.
庄士敦:皇帝自从登基那天就成为了自己领地里的囚徒,
在退位后仍是。

但是现在他长大了,他会问为什么他是所
有中国人中唯一一个不能踏出自己家大门的人。

我想皇上
是地球上最孤独的男孩了。

The Governor: (setting a recurring theme of imprisonment throughout the film) Open the door! Open the door!! Open the door!... Open the door!
长官:(始终以关押者形象出现)开门!开门!开门!……开门!
Pu Yi: I am the hereditary ruler of the Manchurian people. There can be no Manchukuo without me.
溥仪:我是满洲人民的世袭统治者。

没有我就没有满洲国。

Pu Yi: The Chinese Republic has broken every
promise it ever made to me. Chinese troops desecrated the tombs of my ancestors. And Chinese troops did not defend Manchuria from the Japanese.
溥仪:民国违背了它对我许下的每一个诺言!中国军队侮
辱了我先祖的陵墓!而且中国军队没有在日本进攻时保卫
满洲。

Chen Baochen: But Manchuria is still China.
陈宝琛:但满洲仍是中国。

Pu Yi: China has turned its back on me.
溥仪:中国背弃了我。

皇帝,它代表了“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权利,用电影
里的台词来说便是:“万岁,您可以做任何事。

”但对末
代皇帝溥仪来讲则不然,皇帝的身份从不曾带给他真正的
快乐,自小他就是高墙里最寂寞的孩子,直到后来他成为
日本人操纵的傀儡皇帝,他从来没有真正能够为自己做主过,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他自己选择的,甚至包括他娶的女人。

他的身边充满的阴谋和欺骗。

从他三岁登基到五十三
岁得到释放,半个世纪里,溥仪给人的印象竟是犹如囚徒
一般,他一直经历着失去:亲情、自由、爱情、尊严……
他的一生都在被命运推着走,却始终无可奈何。

被人赶来
赶去,从故宫到天津,从天津到满洲里,最后竟沦为阶下囚,到抚顺看守所。

另一个别称叫“战犯”。

有句名词叫“物是人非”,对溥仪来说则是“人是物非”矣。

提到“物非”,不得不说导演的功力。

首先是色彩上。

紫禁城油画般的鲜红与金黄,国民政府灯光中的昏淡与苍白,文革那宣传画般的绿色与红色。

另外还有紫禁城上空
华丽苍凉的落日,伪满洲国皇宫内漫天飘扬的飞雪,抚顺
战犯管理所床前彻夜明亮的月光,都让人难忘。

但让人叹
服的是在细节上,溥仪的一生正是处于中国政治和思想上
风云变幻的时期,本来影片只是溥仪的个人传记而已,但
导演用镜头置一个人的命运于整体的社会环境下。

一下子
就显得恢宏了起来。

影片的主题其实是人与历史的关系。

镜头中的故宫青
砖红墙的真实质感,光影班驳的森严殿宇,都平添了影片
的历史厚度,从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也可以看出深意。

从登
基时盛大百官跪拜礼仪到文革时的红卫兵高举牌匾,高喊
口号,并大跳忠字舞,让人觉得其实历史恍若一个轮回——改了朝代,却又出了另一个“万岁”。

而通过那只历经
半个世纪的蝈蝈的串联,更是让人觉得其实人生也恍若轮
回梦境。

蝈蝈的镜头真堪称神来之笔,尤其难忘尊龙的笑容——他颤巍巍的走向龙椅,上面承载了儿童和少年时代
的回忆。

冲红领巾小孩一笑,显得有点纯真,又带点神秘。

最后“溥仪”成了导游口中的说辞,从此隐没于历史当中,镜头移向龙椅定格,实在让人顿生慨叹。

想起李煜的一首词: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
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但是,导演并没有冷冰冰的只是讲述历史而已,而是
对这位皇帝充满同情之心。

从影片中有三次溥仪追逐和奔跑,试图挽回他所失去的亲人。

却都被门卫所禁的镜头可
以看得出来。

他喊道:“open the door……”。

这段插曲
是配乐中的经典之一,这句台词也充满了无尽的愤恨和无奈。

从这个镜头也让人开始觉得老外的“Forbidden City”这个称呼值得玩味。

也正是由于导演的抱着强烈的同情之心,电影配乐才算真正的出彩。

有人说《末代皇帝》是中国题材拍给西方人看的电影,当
年它拿下1987年奥斯卡最佳原声大奖,可见当年其受到西
方人的认可,后来有很多国内的电视剧(包括《戏说乾隆》)引用之,2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听,还是那么打动
人心。

甚至最近佳洁士的广告都还在引用那首宫廷乐,可
见经典是岁月磨灭不掉的。

负责为本片作曲的有三个人,包括:中国的苏聪、日
本的坂本龙一、和英国的 David Byrne 大卫·拜恩。

其中
阪本龙一的音乐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国内观众最熟
悉的序曲则是 David Byrne 的作品。

三人的出身和音乐风
格各异,却能够发挥出东西方文化撞击之后又能水乳交融
的神奇效果。

坂本龙一的作品比较接近西方交响乐的质感,不过在
苏聪以精湛的琵琶编曲加以润色之下,十分成功的散发出
中国音乐的神韵,使得坂本龙一的音乐不仅具有西方交响
作曲的史诗美感,同时也细腻的流露出东方音乐独有的韵味。

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为什么要拍摄中国
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1987年,法国《首映》杂志记者在
采访贝尔托鲁齐时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作了肯定的回答,“这是一段令人着迷的故事”,“......溥仪已成为
历史,他象征着一种观念,即通过教育,-个人能得到彻
底改变。

”贝尔托鲁齐在同一天采访的谈话中还直言不讳
地谈到“要是我对溥仪没有这种同情,我就不会拍这部影
片了。

我甚至喜欢那些可憎的人物,我需要爱摄影机前的
所有人物。

即使他们是恶劣的,我也设法使他们具有某种
悲剧性,从而产生一点高贵感。

……这些人物虽是可憎的,但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我并不谅解他,可他们也是命
运之神的玩物,他们所体现的是一种人类共通的好斗性。

所以,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


贝尔托鲁齐身为一个艺术家,凭藉自己的良心和真诚
说出的这番话,虽不能完全有助于我们去深刻理解溥仪这
个在中国显赫一时的政治人物,但至少给予了我们某种启迪,溥仪的一生无疑是悲剧性的。

贝尔托鲁齐从艺术的角
度窥见的那个溥仪与现实中真实的溥仪虽然有一定的距离,但溥仪的一生却是同中国动乱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溥仪从政治傀儡被改造人后,亲眼目睹过去那些改造他的
人如今被视为“牛鬼蛇神”从人的地位上驱赶下来,这是
历史对人的命运的一次嘲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