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赏析训练题1、(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晋灵公不君:厚敛其雕①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注】①雕:刻画,绘制。
23.孔子对“君”“臣”的要求是什么?(2分)24.从齐景公的“言”和晋灵公的“行”分析两位君王的不同(3分)2、(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3.王安石认为,一个人实现他的目标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志”、、和(2分)24.根据王安石的这段话,结合你的求学和生活经历,在上述三者中选择你认为对实现理想具有最重要意义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3分)3、(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授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荀子·礼论》23.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主张“性本善”观点。
(1分)24. 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分别起源于什么?(4分)4、(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
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子释之,不谷知之矣。
"处半年,乃自听政。
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
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
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韩非子·喻老》)23.除“大音希声”之外,请再从语段中找出两个四字成语:(2分)24.这个语段带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5、(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
(5分)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孟子·告子下》)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
(《荀子·修身》)23.两则材料都表现了的义利观。
(2分)24.请谈谈你对“其行道理也勇”这句话的认识。
(3分)(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23.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各是什么?(2分)答:24.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3分)答:6、(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一24题。
(5分)(1)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孟子·离娄上》)(2) 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
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
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
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韩非子·心度》)23.对于治国,孟子主张___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____。
(2分)24. 针对孟子和韩非子的观点,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3分)7、(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譬犹御马,弃其衔勒,而专用捶策,其不制也,可必矣。
夫无衔勒而用捶策,马必伤,车必败。
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国必亡。
(《孔子家语卷六· 执窖第二十五》)【原创】23. 此段材料强调治国要。
(2分)【原创】24. 请结合社会现实简述你对“德”“法”的理解?(3分)8、(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3~24。
(5分)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节选自《庄子·天道》)23.写出语段中的两个成语。
、(2分)24.就轮扁“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3分)9、(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孟子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日:‘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①由外铄:从外部给予。
23.这段话是孟子思想的具体阐述。
(1分)24,概括这段话中的两层意思,谈谈你对“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启发(4分)10、(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选自《礼记〃大学》)23.材料中小人的行为可以用、自欺欺人两个成语来形容。
(1分)24.怎样理解“慎独”?“慎独”有何现实意义?11、(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邹与鲁拱①。
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注释: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
②穆公:即邹穆公。
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23.成语____________出于上文,与现在常用的意义大不一样了,它在这篇文章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4.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对“有司”与“民”关系的理解。
(3分)12、(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a功崇惟志,业广帷勤。
(《尚书•周书》)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a位不期骄,禄不期多。
恭俭惟德,无载尔伪。
(《尚书•周书》)b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3、纵观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请给每组归纳出一个内容要点(2分)24、人选一个要点结合中国社会现实简述其意。
(3分)13、(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5题。
(5分)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①论古之人。
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注】:①尚:上。
②颂:通“诵”,诵读。
24.请写出一个出自上述材料的成语:。
(2分)25.上述材料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