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泌尿系统疾病
学习要点
1. 儿童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 急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有关并发症。
3. 急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治疗、预防措施。
4. 泌尿道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第一节儿童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解剖特点
(一)肾脏
儿童年龄愈小,肾脏相对愈重,新生儿两肾重量约为体重的1/125,而成人约为1/220 。
婴儿肾脏位置较低,其下极可低至髂嵴以下第 4 腰椎水平,2 岁以后位置达髂嵴以上。
右肾
位置稍低于左肾。
由于婴儿肾相对较大且位置较低,腹壁肌肉薄而松驰,故 2 岁以内健康儿童腹部触诊可扪及肾脏。
婴儿肾脏表面呈分叶状,至2〜4岁时,分叶完全消失。
(二)输尿管婴幼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容易受压和扭曲而导致梗阻,发生尿潴留而诱发感染。
(三)膀胱
婴儿膀胱位置比年长儿高,尿液充盈时膀胱顶入腹腔而在耻骨联合之上,容易触及。
随年龄增长膀胱逐渐下降至盆腔内。
(四)尿道
新生女婴尿道长仅1 cm (性成熟期3〜5 cm),且外口暴露而接近肛门,易受细菌污染。
男婴尿道虽较长,但常有包茎,积垢时也易引起上行性细菌感染。
二、生理特点
肾脏具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①排泄体内代谢终末产物如尿素、有机酸等;②调节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③内分泌功能,产生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如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前列腺素、一氧化氮、内皮素等。
肾脏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分泌和排泄作用完成其生理活动。
小儿出生后上述功能虽已基本具备, 但调节能力较弱、贮备能力差,肾脏功能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成熟的,一般至1〜2 岁时接近成人
水平。
一)肾小球滤过率
新生儿出生时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低(早产儿更低),为成人的1/4, 3〜6个月为成人的1/2 , 6〜12个月为成人的3/4 , 2岁时才达成人水平,故婴儿不能有效地排出过多的水分和溶质。
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常用指标。
(二)肾小管重吸收及排泄功能
新生儿葡萄糖、氨基酸和磷的肾阈均较成人低,易出现糖尿、一过性高氨基酸尿等。
新生儿血浆中醛固酮浓度较高,但远端肾小管回吸收钠高于近端肾小管,加之排钠能力较差, 如输入过多钠, 容易发生钠潴留和水肿。
生后数周近端肾小管功能发育成熟, 大部分钠在近
端肾小管重吸收,此时醛固酮分泌也相应减少。
低体重儿排钠较多,如输入不足, 可出现钠负平衡而致低钠血症。
生后10 天内的新生儿,钾排泄能力较差,故血钾偏高。
(三)浓缩和稀释功能新生儿及幼婴由于髓袢短、尿素形成量少(婴儿蛋白合成代谢旺盛)以及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使尿液浓缩功能不足, 在应激状态下保留水分的能力低于年长儿和成人。
婴儿每从尿中排出1mmol/L溶质时约需水分1.4〜2.4ml,而成人仅需0.7ml。
脱水时幼婴尿渗透压最高不超过700mmol/L, 而成人可达1400mmol/L, 故入量不足时易发生脱水, 甚至诱发急性肾功能不全。
新生儿及幼婴尿稀释功能接近成人,可将尿稀释至40mmol/L ,但因GFR 较低, 输入液量过多、过快时易发生水肿。
(四)酸碱平衡调节
新生儿及婴幼儿易发生酸中毒,主要原因有:①肾功能不成熟,保留HCO3-能力低,碳
酸氢盐的肾阈低,仅为19〜22mmol/L,成人为25〜27mmol/L:②肾脏泌H+和泌NH3的能力低;③尿中排磷酸盐量少,故排出可滴定酸的能力受限。
(五)内分泌功能新生儿肾脏已具有内分泌功能,其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均等于或高于成人,
生后数周内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
新生儿肾血流量低, 故前列腺素合成速率较低。
胎儿期由于血氧分压较低, 故胚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较多, 红细胞数高于成人;生后随着血氧分压的增高,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减少,红细胞数量逐渐降至正常。
婴儿血清1,25-(0H)2D3水平
高于儿童期。
(六)排尿及尿液特点
1.排尿次数新生儿93%在生后24 小时内、99%在48 小时内排尿。
如超过48 小时仍
未排尿,应考虑有无泌尿道畸形或肾脏病变。
生后头几天内,因摄入量少,每日排尿仅4〜
5次;1周后因新陈代谢旺盛,进水量较多而膀胱容量小,排尿突增至每日20〜25次;1岁
时每日排尿15〜16次,学龄前和学龄期每日6〜7次。
2•排尿控制正常排尿机制在婴儿期由脊髓反射完成,以后由脑干-大脑皮质控制,至3
岁已能自主控制排尿。
在 1.5〜3岁之间,儿童主要通过控制尿道外括约肌和会阴肌控制排
尿,若3岁后仍不能控制膀胱逼尿肌收缩,则出现不稳定膀胱,表现为白天尿频、尿急,偶尔尿失禁和夜间遗尿。
3•每日尿量儿童尿量个体差异性较大,随年龄增长而增多(表8-1 )。
新生儿生后48
小时尿量一般为1〜3ml/ ( kg • h)。
新生儿尿量v 1.0ml/ ( kg • h)为少尿,v 0.5ml/ (kg • h) 为无尿。
每日排尿量婴幼儿v 200ml、学龄前儿童v 300ml、学龄儿童v 400ml为少尿;每日尿量v 50ml 为无尿。
尿量超过正常3倍以上则为多尿。
4尿的性质
(1)尿色:生后头2〜3天尿色深,稍混浊,放置后有红褐色沉淀,数日后变浅。
正常
婴幼儿尿液淡黄透明,但在寒冷季节排出的尿液变为白色混浊,此为尿酸盐或磷酸盐结晶所
致。
加热或加酸后澄清,无临床意义,可与脓尿或乳糜尿鉴别。
(2)酸碱度:生后头几天因尿内含尿酸盐多而呈强酸性,以后接近中性或弱酸性,pH 值多为5〜7。
(3)尿渗透压和尿比重:新生儿尿液多为低渗,渗透压平均为240mmol/L,尿比重为1.006〜1.008,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
婴儿尿渗透压为50〜600mmol/L,1岁后接近成人水平;儿童通常为500〜800mmol/L,尿比重为1.003〜1.030。
(4)尿蛋白:正常儿童尿液仅含微量蛋白,定性为阴性,定量w 100mg/ ( m2• 24h), 一次尿蛋白/尿肌酐w 0.2。
若尿蛋白定量>150mg/d或〉4mg/ ( m2• h),或〉100mg/L,定
性实验为阳性,均为异常。
尿蛋白主要来自血浆蛋白,2/3为白蛋白,1/3为Tamm-Horsfall
蛋白和球蛋白等。
(5)尿细胞和管型:正常新鲜尿液离心后沉渣镜
检,红细胞v 3个/HP,白细胞v 5个/HP,
偶见透明管型。
12小时尿细胞计数(Addis count):红细胞v 50万,白细胞v 100万,管型
V 500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