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而润泽的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新)苏州工业园区第五中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我校地处历史古镇唯亭街道,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北部,城市化特征愈益明显,是“江苏省示范初中”、“苏州市现代化学校”。
学校有丰厚的底蕴,办学历时半个多世纪。
校内鸟语花香,绿茵遍地,空气清新,沁人心脾,是读书求学的绝佳场所。
2009年1月达标升级为园区教育局直属学校,教学水平稳步提高。
人民群众满意度逐年提升,对高质量办学水平的需求也日益高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
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园区教育经费投入愈来愈大,教育资源持续优化。
在全市、全省率先实现所有中小学省教育技术装备一类水平全覆盖。
深入开展名校创建活动,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办学品位,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
还率先在全市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管理,努力实现全区教育资源、财物资源、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
既促进了学校间的高位均衡发展,又避免了“千校一面”的尴尬局面,在教育界树立了一个成功样本。
但我校是达标升级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招生时优秀生源大量流失,不少尖子生成团择校前往开发区学校。
另外,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目前已占在校生的一半以上,生源底子薄弱,基础很差,习惯较差,而且这些外来务工家长忙于生计,对子女读书重视不够。
另外,师资平均年龄偏大,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科老师专业性不强,备课组活动缺少教学方面能把握方向的中流砥柱,在某些学科方面出现短板,从而影响到整体;教师信息源比较闭塞,很少有加入市区中心组的学科老师,对最新的中考动态信息掌握的非常少,一切只是凭以往的经验在办事,对于中考发展走向理解及领悟力显然不够。
由于上述原因,与开发区学校有一定的距离。
近年来,园区五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城市化学校进程为目标,“外塑形象、内炼品质",全校师生上下团结,务实开拓,在“常规管理”方面,坚持“三结合”层级推进,形成有序管理链。
既继承了传统,又进行了细化,坚持“规划、落实、反馈”三结合;还搭建信息化平台,助推城市化进程。
2012年下半年,学校引进了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依托信息化平台,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及教师的一日常规做到了全程记载,信息得以畅通,沟通更为便利,为学校管理注入现代化元素,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方式也变得更加流畅和高效。
在“行风建设”方面,强化“三心”要求,领导干部垂范在前。
学校围绕教育质量,贯彻“静下心来抓管理,潜下心来抓质量,沉下心来抓落实”要求,孙校到任后,主动向教务处申请任教初三毕业班语文。
而且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语文教学资源共享给大家,建立了五中语文教学资源库。
在“办学成果”方面,作文教学、艺术教学、外语教学、国际交流、特色教学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我校充分借力“名师工作室”制度,密切年轻教师与名师的联系,定期邀请名师来校指导,锻造教师成长。
先后邀请了王晴、傅嘉德、李建邡、秦堃等专家来校为教师作讲座,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基本功。
截止目前,我校现有省特级教师1名、区学科带头人5名、区教学能手、教科研能手、教坛新秀20余名;专任教师中中高级职称75人,占80%以上。
学校能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目前学校正在研究的课题有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2个、区级课题2个、校级课题3个。
现在全体教师教科研热情空前高涨,阅读、购买教科研书籍稳步提高,撰写论文的篇数、质量较之以前有比较大幅度的提升。
近几年,我校经过多轮的课题研究,全校教师队伍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教科研经验,教科研水平也日益提高,在园区2012年度“综合发展评估”中我校被评为“教科研先进学校”。
近年来,我校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提出自然而润泽的教育理念。
认为这是适切我校教育现状的教育。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国外有类似的教育理念。
如:美国的生命教育。
1968年,世界级大师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学校教育不仅只是训练学生获取知识、习得技能,还应该让他们了解生命的意义,体悟生命的价值。
美国的生命教育主要涉及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和情绪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在身、心、灵以及精神各层面逐步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
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
1974年,澳大利亚提出了hefdeucation(生命教育),并于1979年在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第一所也是世界最早的生命教育中心。
其目的旨在通过学校及社区的合作,帮助年青人消除不合法的药物使用,促使他们避开或延迟使用酒精。
英国的生命教育。
是全人培养与全人关怀的教育,以学生灵性、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目标,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主辅结合的课程体系,即是以公民教育课程为核心并辅以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
日本的“余裕教育”。
它是针对日本青年日益衰落的心理以及自杀事件提出的。
它特别注重从小对学生的教化,使他们从小就明白人要珍惜生命,同时,注意把握生命教育的连贯性,善于把知识渗透到相关学科,使珍视生命的观念深入人心。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还发现国内有类似的教育研究。
如: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李颖校长2004 年提出“生命教育”的办学思想。
经过几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生命教育现已成为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确定了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握教学本质,指引教学理念,建设共同研究的团队,不断实现教学质量和团队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升华,在多层面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可持续发展,凸显学校润泽生命的教育特色。
辽阳市太子河区新华街道中心小学自 2007 年起将“感恩教育、理想教育与生命教育研究”作为学校的科研课题,同时也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切入点,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
放眼国内外,直接以“自然而润泽的教育”为研究对象的还没有,只有自然、和谐等教育理念。
例如: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就提出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的思想。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看出,老子认为人的教育要依据自然的法则、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唐代柳宗元借种树者郭橐驼之口说出了自己对如何教育人的看法,他认为要让儿童根据自己的爱好、习惯自由自在地发展,老师的职责只是做一个管的最少的老师,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去发展、成长。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提出顺应自然、“归于自然”的教育理论,意在培养身心畅旺、道德完善的自然人。
如果说“归于自然”是卢梭教育思想的出发点,那么“止于至善”则是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
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斯特娜提出“自然教育”的教育思想,提倡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习性,用自然的方法教育孩子。
近年来,和谐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重视和青睐。
和谐教育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和现代教育理论不断发展创新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所有这给我们出了研究的难题,无他山之石可以借鉴;但同时也给了我们拓荒的机遇,去一片崭新的领域开拓自己的天地。
针对上述情况,课题组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本课题研究。
我们认为,本课题的提出和开展都极具现实意义,也有比较普遍的探究价值。
我们认为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能更好地还教育以正道,以“自然而润泽的教育”濡染学生,熏陶学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概念的界定“自然”是指遵循自然法则和人的自然本性和情感,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
“润泽”是指多层面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可持续发展,使滋润、不干枯而富有光泽。
“自然而润泽的教育”是指指学校对初级中学的少年进行培养的过程,以爱与尊重为精神内核,在民主、平等、和谐对话过程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个性化的多元课程中,塑造孩子的心灵,启发少年的灵慧。
它是感染,是熏陶,是浸润,是润物细无声,是水滴而石穿;它强调用心灵唤醒心灵,强调以情感去启迪情感。
三、理论基础自然教育是卢梭的核心教育思想。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是指以自然法则和人的天性为依据,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将孩子培养成为自然人的过程。
自然教育依照自由原则和实践原则对孩子实施教育。
自然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因此,道德教育是自然教育的核心和最终归宿。
”自然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自然人,即绝对自由、平等和善良的人,这也是卢梭心中的“新人”理想。
自然教育在于使儿童获得真正的自由,尊重儿童的天性。
自然教育的过程始终贯彻了实践原则,如为了锻炼孩子的身体,让他忍受严寒酷暑的考验,以便增强体质;为了锻炼孩子的感官,必须训练他应用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能力,如让孩子在黑暗中行走,以增强他触觉的灵敏性;处于少年的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和实验来获得各种自然科学知识;青年学生通过观察人类的疾苦和实践道德行为来提高道德品质。
和谐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提出的“生活教育”和40年代中期提出的“民主教育”的主张,目的是在探寻教育的一种境界——“教育与生活的和谐,学校与社会的和谐,教学做的和谐”,通过民主的手段和方式来追求教育机会均等,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
“和谐的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大力提倡生活教育和民主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
是对自己教育理论的一种理性概括,是其教育思想的总纲领。
因此,“和谐的教育”理论具有坚强、厚实的实践基础。
在陶行知看来, “和谐的教育”指”和顺、祥和、通畅、理顺”的教育,主要由生活教育和民主教育两大部分构成。
即“民主教育是整个生活的教育。
他应该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织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
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李颖校长的“生命教育”影响较大,他认为: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培育人的主体精神;反映教育的丰富内涵,促进生命的全面发展;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追求教育的艺术境界;让生命因接受教育而精彩,让教育因尊重生命而深刻。
当教育真正为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服务,才会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命教育是将人的生命与教育紧紧连接在一起的教育,是对教育生命的润泽。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梁丽萍认为:点化和润泽生命才是教育之核心。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但长期以来人们却遮蔽了这种本原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技能,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教育应当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这是教育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
教育的目的在于用知识启迪智慧,将智慧融入生命,最终提升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