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继承传统文化生存智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修改)

继承传统文化生存智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修改)

继承传统文化生存智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庄浪县永宁中学李小平(2016年6月20日)关键词:古代智慧天人合一资源利用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如何有节制地利用生物资源等三个方面,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进行了初步而粗浅的探讨。

正文:人类应当怎样对待自然?怎样利用生物资源?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很早就思考、讨论过这些问题,产生了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科学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的经验,在发展我国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今天我们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很有启发意义。

一、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一)对自然界的认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了不同时期。

最早人类本身过着极其原始的生活,对周围发生的事很不理解,对自然界抱着一种恐惧感,认为冥冥中有一位神在支配、安排一切,自然界的昼夜往返,四季更替,风、雪、雷、电的发生,更有日蚀、月蚀的出现等等,无不是天神的意志。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的增加,人对自然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有人认识到自然界是物质组成的。

相传伏羲创造的“八卦”,即用八种符号命名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卦,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环境对象,后来进一步研究各类环境相互关系,发展成《周易》,把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不仅有唯物的成分,而且具有一定辩证法。

对自然环境还有一种认识,认为自然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成分所构成。

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最早朴素的生态思想。

由于农业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变得更为实际,劳动者把自然界高度概括为“天”、“地”。

在劳动者和农业家眼里的“天、地”就是自然界,生物是自然界的产物,正如《月令》所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

《周礼》也说过:“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合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

显然,这里的“天、地”及其产物――“草木”、“百物”就是“大自然”。

(二)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1.“天人合一”观《周易》中已提到天人关系是物质的关系,是人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

彖传》);“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上》),说明通过天地阴阳合气的作用,万物就变化产生。

《易。

文言传。

乾》中又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表明人的活动要与自然规律相符。

《周易大传》也说:“裁成天地之道,辅成天地之宜”,这些论述包含着人与天、地有关,人活动规律要与天、地的规律相统一的意思。

即主张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天与人的和谐。

这是最早提出的“天人合一”观点,也是“人与天调”的观点,这样的“天人合一”在对待大自然上有其积极的意义。

道家认为人要效法“天”,效法到最高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各物论》)。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

尽心上》),主张天命、人性、道德、教化的一脉相通。

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天”对人有主宰作用。

张载“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认为人性与天道的合一。

总之,“天人合一”思想,是把人类看做自然里的一个和谐的组成部分。

虽说人乃万物之灵,但人类与万种生物一样,都是由大地母亲哺育,靠阳光雨露滋润,才获得生命和生存条件的。

2.“人定胜天”观荀子提出“天人分相”、“制天命而用”等论点,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主人,万物都等待人去治理,“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君子而后治也。

”(《荀子。

礼论》)。

他的学生韩非后又加以继承和发展,反对天命,崇尚人力,“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成”(《韩非子。

解老》)“治强者王”(《饰邪》),认为只要按事物规律办事,没有办不成的。

后来王充(“天地,含气之自然也”)、柳宗元(“天人各行不相预”)、刘禹锡(“交相胜,还相用”)等也都发扬了这一思想,反对“天命论”,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农业上一些农学家用这一思想来指导农业实践,如说:“土性虽有宜不宜,人力亦有至不至,人力之至,亦或可以胜天,况地乎?”(《大学衍义补》)以庄浪县兴修梯田为例,从六十年代起,40万庄浪人民征山不止,治水不休,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以兴修水平梯田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生态环境建设,苦战30多个春秋,终于建成了占全县总耕地面积90%以上的百万亩水平梯田,累计达到98.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5.3%,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三保田(三跑即跑土、跑肥、跑水,三保即保土、保肥、保水)。

实现水不出田,土不下山;大灾不减产,小灾保丰收。

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

二、人与自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

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

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三、有节制地利用生物资源我国有保护、持续利用资源的思想和行动可追溯到很早,在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著作中已有记述:“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

黄帝之世,不麛不卵,官无供备之民,死不得用椁”(《商君书·画策》),可见在原始社会轩辕黄帝时代人民就注意到树木、禽兽资源少了,便不猎取小兽和不寻鸟蛋吃,人民也不给官吏供应物资,死了不得用棺材。

明确告诫人们,生物资源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无限制利用的。

我国同世界各国一样,在自然资源日渐减少时,将野生生物变为家植、家养,发展了农、牧业,无疑对减轻过度利用自然生物资源压力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我们的先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对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特别是野生生物资源,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有的经验至今天仍不失其指导意义。

(一)善待生物,维护生态平衡荀子曾说:“人善治之,……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养食者,不可胜数也”,指出生物之间是通过食物链关系(“相养食”)来维持彼此数量的相对稳定性,只有不破坏这种平衡关系,生物才会“不可胜数”。

他又说:“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滂滂如河海,暴暴如丘山。

”(《荀子·富国》)。

也就说生物资源得到外界生态条件的保证和人们对其合理的维护,生物资源就会如江河滚滚,源源不断供人利用。

这也恐怕是最早十分明确提出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点。

(二)维护生态环境,依照生物生长发育规律科学地利用生物资源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观察到生物都有自己固有的生长发育规律,人们只有在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加以利用才能保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淮南子·主述训》有段文字对这一观点表述得十分明白:“畈不掩群,不取麛夭;不凅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且罦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魚,网罟不得入于水;鷹鶽不挚,罗网不得张于豀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满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

”《逸周书·文传》也有类似的论述:“山林非时不升斤斧,已成草木之长。

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泽不行害,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其时”。

总之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掌握生物生长、发育规律来利用就能永续利用。

(三)建立管理自然资源的机构和制度为了保证永续、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国家当权者对各类自然资源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制度、法规。

据说夏朝就有“禹之禁”,禁止在不宜时间捕鱼(见《逸周书·大聚篇》)。

到周朝设置了分工相当细的管理机构和相当严厉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山虞”是“掌管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迹人”是管理田猎禁令的;“渔人”是管理捕鱼政令,“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等等。

在管理规定上相当细致和严厉,例如,采伐树木方面规定“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周礼·地官司徒·山虞》、《月令》),“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管子·地数篇》),周朝还严禁烧荒、伐大树,作为最高法令规定:“毋行大火,毋断大木……天子之夏令也”(《管子·轻重篇》)。

以后历代对保护自然资源都制定出制度、法规,如秦朝的《田律》,汉代的《九章律》,明代的《明会典》等都有相关的条例。

也正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宝贵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经验,并竭力推行和宣扬这些观点和措施,使我国保存下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哺育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在今天全世界面临环境、资源、生态危机时,应当继承和发扬我国对待自然界的优良传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发展我国经济,保护全球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