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2课时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授课人:白爱德授课班级:高一、10班
教学目标设计
1.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Na、Mg、Al与水反应的现象和产物,判断出金属还原性的强弱,理解反应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体验科学实验设计、实践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索金属性质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索过程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教学重点钠与水的反应。
3.教学难点钠与水的反应
具体操作如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式与媒体
设计意
图
引课:分析和猜想演示“金属在跳
舞”实验,问学生
知道是什么原理
学生观察板书: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激发学
生学习
积极性、
主动性。
指导学生看投
影实验3—3,要
求注意事项并
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并
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
提问:通过实验
观察到什么现
钠浮在水面,熔化
成闪亮的小球,在
1、钠与水的反应
(1)现象:浮、熔、游、响、
明确观
察重点,
象?水面四处游动并
发出嘶嘶的响声,
滴有酚酞的溶液
变红。
红理论与
实践相
结合,进
一步理
解知识
设疑
能解释出现这
些现象的原因
吗?
学生讨论。
ρ钠<ρ水,反应放热,钠的
熔点低,反应的过程中放出
气体,并生成了碱性物质。
形成探
究的氛
围,明确
实验目
的。
课堂
探究
钠与水反应的
产物是什么
解释金属跳舞
的原理。
通过实验验证
镁、铝和水的反
应。
学生讨论交流并
设计验证方案。
镁与冷水不反应,
与热水反应,铝与
沸水反应很微弱。
板书:
2Na+2H2O=2NaOH+H2↑
(冷水、剧烈)
2、镁与水的反应:Mg+2H2O
Mg(OH)2+H2↑
(热水、持续)
3.铝与水的反应:Al+H2O
(热水、微弱)
培养学
生的交
流能力、
增加合
作学习
的意识。
小结
课后
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方程式:2Na+2H2O=2NaOH+H2↑(冷水、剧烈)
2.镁与水的反应:Mg+2H2 O Mg(OH)2+H2↑(热水、持续)
3.铝与水的反应:Al+H2O (热水、微弱)
小结:
练习:
作业:
教学评价与反思
这节课能紧紧围绕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实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索作用,进行比较大量的实验设计、实验验证活动,学生普遍反映对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离子反应和化学实验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教学内容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用途”。
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开始。
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所以在引导学生元素化合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化学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节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复习初中学习中所认识的金属化学性质;第二部分是介绍金属钠、铝与氧气在不同的条件下反应的情况;第三部分介绍金属钠、铁、铝与酸和水的反应;最后安排了“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内容。
教科书中安排的实验有:钠在空气里缓慢氧化,钠加热时氧化,钠与水的反应,铝与盐酸或NaOH溶液的反应,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和铁跟水蒸气的反应等。
实验操作与图片展示相结合,可以加深实验的印象,增强实验的效果。
教科书里还安排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等栏目,不是把知识直接交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以活动的形式获得。
根据我校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内容分成如下三个课时:①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的反应;②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③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教的2个教学班的学生经过前面两章的学习,对化学的学习和化学实验探究具有相当的兴趣,特别是通过本节第一课时的学习,一方面初步形成了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分类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对本节实验充满了期望。
三、教学策略设计
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是: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指导学生应用“发现学习法”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
为了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①做好实验,不告诉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结论,而是由学生自己得出,这样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
力和总结表达能力。
②集中介绍几种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利于学生对金属性质的比较,并能认识到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情况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
③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完成“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的实验设计方案,画出实验装置图等,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学习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结论来自实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