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咸阳市县域城镇化发展规划

咸阳市县域城镇化发展规划

咸阳市县域城镇化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一、前言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树立“规划立市”理念,进一步加快咸阳市县域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二、指导思想按照“一主导三带动六突破”的总体思路,坚持城镇带动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三、规划原则1、坚持规划指导原则。

以城乡一体化规划统揽县域城乡建设发展全局。

增强城乡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发挥规划对县域城镇建设和产业布局的指导作用。

2、坚持产业支撑原则。

积极推进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着力发展第三产业。

吸引工业向县域城镇或工业园区集聚,形成规模效应,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城镇就业岗位,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

3、坚持政府主导原则。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机制,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形成推进县域城镇化的强大合力。

4、坚持重点突破原则。

在统一规划、全面部署的基础上,突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

优先选择区位有优势、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潜力的建制镇,加大支持力度,进行重点建设。

5、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立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引导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规划范围同市域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重点是除中心城市外的11个县市。

五、规划期限2009年—2013年。

六、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3、《关中城镇群规划》;4、《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5、咸阳市相关行业专项规划;6、省市有关县域城镇化发展文件;7、相关统计资料及收集的各县市资料。

第二章现状一、发展现状1、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分布南多北少目前,咸阳市共有一市两区十县、105个建制镇(含10个城关镇)、62个乡、2660个行政村。

2008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9.6%,比200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

其中县域城镇人口130万人,县域城镇化水平为2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8.3%。

总的来看,城镇化水平受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发达程度影响较大,大部分城镇沿国道、铁路等交通干线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

目前沿铁路及国、省道分布的城镇约占总数的75%,特别是南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城镇化发展条件良好,共分布城镇69个,占总数的66%。

2、城镇服务功能有所提升,城镇面貌大有改观近年来,各城镇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城镇服务功能有了明显提升。

各县市区已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个别已经建成。

城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排水管道密度、及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全市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35个,各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8亿元。

全市城镇基础设施有效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

2008年,建制镇用水普及率已达93.78%;人均住房面积27.43平方米;道路总长度654.15公里;燃气普及率达到15.74%;人均道路面积12.57平方米;生活垃圾处理率为35.79%;绿化覆盖率达到8.6%;人均公园绿地1.63平方米。

县城用水普及率85.52%;道路总长度684.25公里;燃气普及率50.69%;人均城市道路面积9.2平方米;生活垃圾处理率为1.3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3.68%;人均公园绿地3.69平方米。

在城镇环境整治上,兴平市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和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行路难”问题,渭惠渠“脏、乱、差”状况得到根本好转,建成了航空音乐喷泉广场等8个城市广场,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旬邑县实施汃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快了东区开发,县城特色比较明显。

乾县先后建成一批绿化小广场,市政公用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永寿县城新建了两个小广场,同时招商建设商业一条街,淳化县建成了甘泉湖、兴淳广场等基础设施,城镇面貌得到很大改观。

3、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至2008年末,淳化、彬县总体规划已通过市政府审批。

礼泉、永寿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兴平、武功、乾县、泾阳、三原、长武和旬邑等县城总体规划正在修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已经基本完成。

95个建制镇中有93个建制镇已编制了规划,规划编制率达到95%;62个乡中有48个乡已编制了规划,规划编制率达到77%;2660个行政村中有2195个编制了建设规划,规划编制率达到83%。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了兴平市南佐村、杏花村、官庄村,渭城区坡刘村、南朱刘村,秦都区石斗村、粉铺村,泾阳县修石渡村、张白姚村,三原县申家村、西张村,淳化县咀头村,彬县南武村,长武县上孟村、柴厂村、永寿县西班白村,乾县陈谈村,礼泉县白村、兴隆村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特别是旬邑县在加快县城建设的同时,建成了西头村、长舌头村、赵家村等一批新的新农村建设典型,创造了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宝贵经验,得到国家建设部、省建设厅的肯定,成为闻名全国的新农村建设先进县,较好地辐射带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

二、存在问题1、城镇体系不够稳固,多数城镇规模偏小市域内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之比为1:0:1:104。

咸阳中心城规模偏小,对周边地区经济拉动力弱。

同时缺乏中等城市,小城市数量偏少,建制镇规模普遍偏低,没有形成“金字塔”式的城镇体系框架,可以说目前是一种不够稳固的城镇体系。

10个县城城区总人口65.8万,平均人口6.6万;105个建制镇镇区人口64.94万,镇均0.61万人。

2、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化质量不高由于历史欠账太多,从咸阳县域各城镇从建设水平来看,缺乏对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必要投入,导致城镇的集聚力较弱,城镇服务功能不完善,特别是小集镇服务功能不齐全,许多低层次城镇与一般乡村聚落相似,非农产业不发达。

全市县域城市污水处理厂只建成3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仅为6.9万吨/日,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60%。

3、城镇面貌单一,文化品位不高,城镇建设缺乏特色各城镇文化与娱乐服务设施普遍不足。

个别城镇在处理城镇建设与延续历史文脉的关系中,丢弃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城镇风貌遭受严重破坏,城镇特色丧失。

城镇建设缺乏个性特点,建筑品位不高,文化特色不明显,空间环境不尽如人意。

许多城镇建筑普遍存在严重的通风、采光问题和消防、安全等方面的隐患,且建筑风格单调,缺乏地方特点,严重影响城镇景观,降低了整个城镇的品位。

4、城镇规划质量不高,深度不够城镇规划编制受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过于迁就现状,规划的质量不高,深度不够,特别是处于交通干线的部分乡镇,规划没有体现出科学性和超前性的特点,存在着“沿路建镇、十里长街”的现象,忽略了小城镇规划布局的整体性。

三、制约因素1、经济总体水平落后咸阳市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表现在全市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和企业竞争力不强等方面。

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64.6亿元,GDP年增长率虽有较快提高,但总量较低。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07年县域经济总量为355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1%,但工业贡献份额低,县域经济尚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化初期阶段过渡时期。

2、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2008年,咸阳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9.5%、49.3%、31.2%。

三次产业中,农业基础仍薄弱,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商品化以及深度开发水平低,农业科技含量低,劳动生产率低。

工业比重有所提高,但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仍偏低。

工业结构调整速度偏慢,产业趋同度高;工业产品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传统产业比重大,缺乏能带动经济迅速增长的高新产业和重化工业,基础产业仍然薄弱。

缺少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

除中心城市外,城镇的工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不高,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拉动明显不足。

3、环境约束加大,城镇发展观念滞后由于咸阳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虽然具有相对较大的环境容量,但面对城镇化过程中资源浪费、能源供求矛盾突出和环境局部污染等现实问题,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力加大。

部分城镇对提高城镇化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城镇发展观念滞后。

4、建设用地紧张造成建设用地紧张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过大,已经超过全市的耕地面积,保护率高达104%。

在市区、各县城和重点镇周边,几乎全部是基本农田保护区,严重束缚了我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发展,造成一批急需建设的重点项目布点困难;二是年度用地计划严重不足。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量逐年猛增,省国土资源厅近年来每年下达的用地计划基本都为6000亩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建设需要;三是规划衔接不到位。

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很好衔接。

目前部分建设项目的选址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造成频繁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利于规划的执行和耕地的保护。

5、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成为县域城镇建设的共性问题。

近年来,虽然在城镇建设融资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资金“瓶颈”仍没有完全打破。

目前,城市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土地收益、BT负债、市场融资等,但这些途径目前均已不畅,归结起来,就是“三少一缺”:即财政投入少、土地收益少、举债运作少和市场融资缺。

第三章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13年,县域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非农产业初具规模,工业布局相对集中,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健全,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镇为支撑、以中心村为基础的全市城乡一体化框架。

二、主要指标1、城镇化水平到2013年,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36%,年均增加2个百分点,县域城镇人口达到170万,年均增加8万。

2、县域基础设施到2013年,县域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服务功能基本完善。

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平方米,燃气普及率达到85%;建制镇、村庄主要道路全面硬化,建制镇建成简单、低耗的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实现统一收集处理。

3、县域公共设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善,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育资源向县城和重点镇集中;县城有剧院和标准化文化馆、图书馆,镇(乡)有标准化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城镇体育场地人均达到1.6平方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