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货币需求)
5
(三)马克思货币流通公式: PT=MV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马克思在分析这个问题是有一个极其重要的 假设,即在经济中存在着一个数量足够大的黄 金贮藏:流通中需要较多的黄金,金从贮藏中 流出,进入流通;流通中有一些黄金不需要了, 则退出流通,转为贮藏。
6
马克思货币流通
30
现代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灵活偏 好函数的比较分析:
相同点即为二者都以灵活偏好的分析为基 础,都对利率进行了分析;二者都把物 价的变动归结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同 时都抛弃了新古典学派把货币与经济分 开的“两分法”,而把二者结合起来, 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不仅会影响物 价,还会影响国民收入或经济发展水平。
25
弗里德曼曾三度造访中国。第一次是在1980年。 当时的中国,改革进程刚刚开始。有位副部长 曾经问他,在美国由谁负责物资分配?弗里德 曼的反应是“吓了一跳”。 于是,他建议这位副部长去芝加哥商品交 易所看看,了解一下没有中央分配者的经济体 制是怎样运转的。 中国人认识弗里德曼,主要是通过货币银行学 教材。他的那句关于中国的名言广为流传—— “谁能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 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后一种情况发生时,当然持有者有收益; 而在前一种情况发生时,假若债券价格下跌 幅度很大, 使人们在债券价格方面的损失超出了他们从 债券获得的利息收入,则收益为负,这时人 们会增大对货币的需求,减少债券持有; 11 相反,人们会减少货币需求,增加债券持有。
现行利率高-未来利率走势趋于下降 -债券价格 上升 - 债券持有增加-货币需求减少
33
4、凯恩斯由于强调利率作用,而又从收入---支出
分析出发,认为货币变动对国民收入影响是通过 利率传递机制间接起作用的。 M
r
I
Y
弗里德曼基于利率对社会经济变动的影响较小,认为 货币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M
MV
Y
34
弗里德曼:94岁(2006年11月16日) 货币最重要 单一规则 收入指数化
难点 重 点
信贷业务风险点 第七章 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理论及相关模型
(一)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休谟的货币数量论:P=M/Q 李嘉图模型:W=Q/M
没有 考虑 货币 流动 速度
2
货币需求理论及相关模型
(二)新货币数量论: 1.费雪的交易方程:P=MV/T;MV=PT V、T短期内比较稳定,P随M变化(长了 翅膀的货币) 2.剑桥方程:M=KPY (坐下来的货币) 注重货币的储藏手段职能,关注利率和 预期利率。
现行利率低-未来利率趋于上升-债券价格下降 -债券持有减少-货币需求增加
现行利率高-未来利率下降-货币持有减少; 现行利率低-未来利率上升-货币持有增加。
12
利率高 --货币持有减少 利率低 --(人们将手中储蓄存款转化为货币持 有)即货币持有增加; 以上两种观点是否存在混淆和矛盾? 1.凯恩斯将财富只分为两类,货币和债券这一 假定基础上进行论证的。 2.凯恩斯所指的储蓄是指总产出中除消费之外 的所有部分;而后者指的储蓄是指储蓄存款。 3.利率概念不同,一个是指存款利率,一个是 指各种收益平均。
27
弗里德曼观点
弗里德曼说,所有通胀都是内生的,所以 央行应该是控制货币供应,防止通胀。不 过,我们对“流动性泛滥”的反思总是贸 易顺差,而不检讨我们内部的低利率和松 信贷问题。的确,贸易顺差导致了更多人 民币出笼,但贸易顺差的产生恰恰是低利 率和低 汇率刺激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通胀和 流动性泛滥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8
(四)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人们持有货币的三大动机 1.交易性货币需求 ①在相同收入水平下,收入时距的不同, 会产生货币需要的差距 ②若个人或企业获得收入的时间差相同, 而其他情况不变,则交易货币的需要量将主要 受收入水平制约 ③如果收入和收入时距均相同,那么个人 或企业的支出形态也会改变货币的持有余额 2.预防性货币需求 3.投机性货币需求
即假设存在一种自动调解器
所以流通需要多少货币,就有多少货 币存在于流通之中,
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并不一定必然存 在这样的假定。
7
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币流通规律不 同:
在金币流通条件下,流通所需要的 货币数量是由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的; 而在纸币为唯一流通手段的条件下, 商品价格水平会随纸币数量的增减 而涨跌。
32
3、凯恩斯虽然把货币视为财富持有人手 中的一种资产,但他着重于把货币视为 债券的相近替代物,故着重于考察利率 及其在货币与债券之间替代方面所起的 作用,从而确定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利 率高人们会少保留货币在手中。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不仅仅是债券的相 近替代物,而且其他金融资产都是货币 的替代物。
•对于需求,弗里德曼最具有概括性的论断是; 由于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 且货币流通速度(恒久性收入除以货币存量)也 相对稳定,因而,货币需求也是比较稳定的。
21
弗里德曼——学券制
弗里德曼有几个漂亮的“沿着自由市场的 边际创新”。一个是学券制。他说,政 府要是真想帮助穷人,不要开公立学校, 因为学校必然是官僚或者低效的,而是 给学生们学券,让他们去私立学校去抵 冲学费,然后政府再为私人学校兑换学 券。
28
பைடு நூலகம்
弗里德曼认为凯恩斯货币理论仍 存在缺点
弗里德曼认为凯恩斯货币理论比传统的 货币数量论有进步,但是仍存在缺点。 主要它只注意到利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 的影响 而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 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29
弗里德曼认为凯恩斯货币理论仍 存在缺点
凯恩斯把财富构成看得过于简单 好象在现实社会中,只有货币和债券两 种资产可供人们选择; 弗里德曼则在吸收和修正凯恩斯灵活偏 好基础上 从剑桥方程中推演出现代货币数量论而 构成了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31
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灵活偏好函 数比较分析不同点:
1、凯恩斯灵活偏好函数中的Y是指现期实际收 入水平,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的Y, 则是指作为总财富水平代表的恒久性收入 2、凯恩斯灵活偏好函数中的 r只限于债券的预 期利率,而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函数中 的 r则指各种有形财富(货币、债券、股票、 物质财富)的预期报酬率
17
(五)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 函数方程:弗里德曼
M/P=F(Y,w;rb,rm,re,1/p.dp/dt;u) 弗里德曼说,“如果国家不 能为个人增添安全,自由和 私产保护,那么要国家这个 怪兽做什么呢?”
18
•恒久性收入是弗里德曼分析货币需求中 所提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预期 未来收入的折现值,或预期的 长期平均收入。它与货币需求正相关。
38
对西方主要货币需求理论的评价
凯恩斯理论的近期发展对凯恩斯的 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提供了更合理 的基础。 有根据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交易 动机和预防动机以及对投机动机都 很重要。
39
对西方主要货币需求理论的评价
弗里德曼和货币需求理论使用了与凯恩 斯和古典剑桥学派一样的分析方法。 他运用资产需求理论得出对货币需求是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恒久性收入的函 数。与凯恩斯不同,他认为货币需求是 稳定的,对利率的变动是不敏感的。 他的货币需求速度可预测的观点,转而 导致了货币是总支出的主要决定因素的 数量论结论。
9
凯恩斯新的货币需求函数方程:
M
P =
L1(Y)+L2(r)
M P
= L( Y,
r )
凯恩斯把用于储存财富的资产分为 两类:货币与债券。 货币是不能产生利息收入的资产;而 债券是能产生利息收入的资产。
10
人们持有货币,货币在持有期间不能给其 持有者带来收益,即收益为零。 人们持有债券,则有两种可能: •如果利率趋于上升,债券价格就要下跌; •利率趋于下降,债券价格就要上升。
物价变动率同时也就是保存实物的名义报酬率。 物价向上的变动率越高,其他条件不变,货币需 求量越小。
把物价变动纳入货币需求函数,是通货膨胀的现 实反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以外其他资产 如证券、证券收益率越高,货币需求量也越小。
20
•u是一个代表多种因素的综合变数,因此可能从 不同的方向上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
3
费雪的方程与剑桥方程区别: 1.费雪的方程是现金交易说;而剑桥方程 是现金余额说。 2.费雪的方程中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 而剑桥方程中货币发挥储藏手段职能。 3.费雪的方程是从宏观角度来解释货币变 动与价格关系;而剑桥方程是从微观角 度分析。
4
费雪的方程与剑桥方程相同点
二者的共同点: 1.货币最重要 2.货币变动要求价格升降 3.都是货币数量论观点
23
奥地利学派罗斯巴德说: 货币太重要了,所以必须交 给市场。
但弗里德曼则说: 货币太重要了,所以必须交 给央行。
24
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选择上,弗里德曼 主张采用货币政策。 在货币政策操作上,弗里德曼主张要主动 地平抑经济周期波动。这为各国央行应对 经济周期的变化,以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提 供了理论依据。
35
对西方主要货币需求理论的评价
费雪发展了一种以交易为基础的货 币需求理论。 实际交易额的需求同实际收入成正 比例,对利率变动不具有敏感性。 暗含货币速度是个常数,总支出仅 决定于货币数量变动。
36
对西方主要货币需求理论的评价
古典剑桥学派的理论观点试图回答个人 要持有多少货币的问题。 这种理论观点也认为对实际余额的需求 是与实际收入成正比例。 但与费雪不同的是,没有排除利率对货 币需求的影响。 古典学派的货币速度实际上可视为常数 的观点与实际不相符合。
15
一、国家干预主义(凯恩斯学派) 1.凯恩斯经济学 2.新古典综合派 3.新剑桥学派 二、新自由主义 1.货币学派(现代货币主义) 2.理性预期学派 3.供给学派 4.伦敦学派 5.弗莱堡学派 6.公共选择学派 三、其他学派 1.瑞典学派 2.新制度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