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因素的计量分析国贸1092 胡影1091801207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1978年至2003年的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探讨相关经济变量对就业人数的影响。

关键词:影响因素经济增长人力资本Summary:一引言随着我国大学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前途,还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的分配和经济发展前景。

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如果大量毕业生“毕业即失业”,不仅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2003 年有 212 万,2004 年有 280 万,2005 年有 335 万,2006 年达到了 413 万。

同时当年没有就业的学生数也在增长,2003 年 60 万左右,2004 年 70 多万, 2005 年近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在 73%左右。

我国政府每年都会颁布一些政策来缓解就业问题,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透露,在去年取消一些不合理规章的基础上,今年我国将彻底清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规章障碍”。

此间权威人士认为,此举不仅对实现农村劳动力获得平等就业权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对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积极影响。

种种情况显示,我国目前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在经过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与扩张之后,近期我国新成长劳动力的供给将升至峰值,加上现存的下岗失业人员,预计今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将达到2400万人。

从劳动力需求上来看,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5年中,由于经济的增长平均每年增加1370万个工作岗位,但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已明显减弱。

权威人士估计,按今年经济增长保持7%计算,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新增的就业岗位仅为800万个左右,无法满足我国现存待就业人口的需要。

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所以应对影响就业的因素作分析,看看能否从中找到解决就业问题的出口,找到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

这也是我们写此篇文章的原因。

二选题意义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解决就业问题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充分配置劳动力资源,提高社会生产效率;2.提高和保持劳动者素质;3.缓解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4.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

三理论分析影响就业人数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主要考虑一下变量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平均工资水平。

(一)国内生产总值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到,GDP每增长1%就可以为我国创造近100万个就业岗位,又由于经济稳定增长同充分就业同样都是我们所追求的宏观经济目标,所以如果保证每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如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二)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支出即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它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增加政府投资,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但是靠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增长也会带来负面效应,我国从98年以来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利用投资的增加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成效显著。

但是也出现了投资过热的现象,这样会有可能造成经济的虚假增长,一方面由于政府的投资行为增加了个生产者的投资信心,拼命的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却是人们的消费不足,无法吸收生产出来的产品,投资过热,消费不足,造成了市场上的供给大于需求,存货增加,很容易形成经济泡沫。

所以我国政府从去年开始实行一系列的宏观调控举措来避免投资的过热现象,防止经济泡沫的产生。

(三)平均工资水平根据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工资完全由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

对劳动者来说,劳动供给决策实质上是把他有限的时间在劳动和闲暇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

工作所带来的收入与闲暇的享乐互为成本。

当工资上升时,闲暇的价格就会上升,这样就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增加。

而工资的上升会使人们更加富裕,扩大了人们对闲暇的需求,这就会使得工资上升至一定水平后,劳动力的供给减少。

这样就会形成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的背弯曲线。

我认为处于背弯曲线的递增阶段是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状况,他们的工作目的还只是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工资对劳动力的供给弹性较大。

而处于背弯曲线上端的人,已摆脱了工资高低对他们的束缚,工资对他们的劳动力供给的弹性较小。

四模型建立(一)散点图先做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平均工资水平,物价指数各经济变量与每年年末就业人数的散点图。

分别如下所示:1 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的散点图 (1978-2003)2 财政支出与就业人数的散点图(1985-2003)3 平均工资水平与就业人数的散点图(1978-2001)从以上散点图可以看出,以上变量与就业人数的关系都是指数关系,所以这里仅以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的关系为例构建计量经济模型。

(二) 模型构建假设模型为 Y =αX βu e其中,Y 代表每年年末我国就业总人数;X 代表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水平;μ为随机扰动项,表示未纳入模型的其他变量对就业人数的综合影响。

为了便于用线性模型参数估计的方法去估计参数,先将上述指数模型线性化,即在指数方程两边取对数,变为ln ln ln Y X u αβ=++设Yt=lnY,γ=ln α,Xt=lnX,则模型变为Yt=γ+βXt+μ再假设模型满足古典假定,这样就可以用Eviews软件拟和1978-2003年的数据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

估计后模型的标准格式如下:Y^t=9.246582+0.172539Xtt=(106.4345) (19.98194)se^=(0.086876) (0.008635)R2=0.943300 F=399.2779 DW=0.416448 df=24五数据分析由以上标准格式可知,由于可决系数比较大,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和优度较好;对于系数检验,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的条件下,查表得(24)=2.064,由于t(r)﹥t(24),t(β)﹥t(24),所以拒绝原假设,即认为模型t0.025应存在截距系数,解释变量GDP对应变量就业人数的影响显著。

但是模型存在自相关性,这是因为模型的DW=0.416448,在α=0.05的条件下,查表得dL=1.302,dU=1.461,0﹤d﹤dL,表明存在一阶正自相关性。

所以,应用广义差分法对模型进行修正。

由于ρ未知,所以应先用DW值计算出ρ值,由关系式ρ=1-d/2,DW=d得,ρ=0.791776,再用广义差分法修正,进行一次修正后,DW=1.78,由于dU﹤d﹤4-dU,表明经过修正的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经过修正的模型为:Y^t=9.67574+0.132516Xt再由关系式Yt=lnY,r=lnα,Xt=lnX得原模型为:Yˆ=e9.6757X0.1325模型各参数的经济含义为: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就业人数就会平均增加0.1325%。

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的增加有很高的相关性。

六结果分析(一)失业率与通胀率的关系通常通货膨胀的程度用物价指数的高低来反映。

根据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替代关系。

即通货膨胀率增长,会使得失业率下降,而通货膨胀率降低,又会使得失业率上升。

所以要想降低失业率,达到充分就业,就不得不牺牲通货膨胀率。

政府制定经济政策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若是在当期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比较重,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会选择可以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比如,我国政府近期的加息政策以及去年三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为了抑制投资过热,避免经济出现滞胀。

但是抑制投资,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就业岗位,这就是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的困难所在。

我们只能想方设法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均衡点,通货膨胀和失业并不是存在就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调整,而是在他们超出了安全范围的时候,政府才有必要采取紧缩性或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将其分别调整至安全范围内。

(二)经济增长由上述模型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又由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是我们所追求的宏观经济目标,所以我们应关注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还要看到我国现今经济增长背后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仅就2003年来看,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加快1.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2.5%,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6.6%,房地产业增长5.3%。

虽然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速度增长,但是仍有人担心我国的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原因是认为我国的生产率的增长远远慢于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不是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是资源投入的结果。

随着有限资源的消耗,我国若不大力提倡可持续增长,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减慢。

另外,我国市场机制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也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充分就业先介绍两个概念:充分就业和人力资本。

宏观经济目标中的充分就业的定义为,当社会经济中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而没有周期性失业,从而实际失业率等与自然失业率时,我们就说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

国际经济学中提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就是将劳动力视作一个新形式的资本,通过对普通劳动力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进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企业利润的提高,同时可以提高整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生产更加趋向于机器化,所需要的简单劳动力就会变的越来越少,社会需要的是生产技能水平高的高级人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力资本。

而我国目前就业市场所面临的困难是,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力的需求,但是这种供给过剩只是相对的过剩,是简单劳动力供给的过剩,而对于高级人才即人力资本,我国却是供给不足的。

今年我国将彻底清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规章障碍”,虽然这会使劳动力具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民公众普遍存在的文化水平低的问题。

如果不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我国未来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所以我们应加快对劳动力的再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水平,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快可以满足未来机器化生产的需要,更快的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使我们的失业问题在不会变的更严重的同时得到改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