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

论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摘要2007年初以来,世界出现了一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这场危机后来演化成为全球信贷紧缩。

这场危机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对西方金融机构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大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储贷机构危机,也不亚于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

它与美国房地产的衰退结合和发酵,使美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放缓,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对外贸易、金融市场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危机过程(一)什么是次级贷款所谓次级贷款,就是美国评级机构对不具备良好信誉的美国人给予信任评级B级。

前不久,标普给予美国政府债券AA级信任评级,相类似。

这是近代以来,美国政府首次失去AAA级信任等级。

一个被评为信任等级B级的美国人,通常难以获得贷款,即使获得贷款,也必须付很高的价码(高息)。

次级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贷给这种评级的的人的贷款大面积违约,即不再供款了,造成的。

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泛滥,最终演变成危机。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次贷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虚拟经济发展过快,不能如实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引发的市场经济的自我调整。

其表现形式就是美国房地产十多年的繁荣和大量次级抵押贷款的产生。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为了刺激经济,连续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措施,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1994年,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年度发行量不过350亿美元,仅占当年贷款发放总额的4.5%,而这一比重在2006年升至20%,次级贷款余额也增至1.3万亿美元,住房私有率高达68.9%。

在极低的利率刺激下,大量资金流入了房地产市场。

许多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高利息和扩张业务,也介入了次级房贷业务。

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和“零文件”的贷款方式。

贷款人可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只要证明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这就加大了贷款机构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为了追求风险最小、收益最大化,放贷机构一方面继续大量发放次级贷款,一方面把这些债务进行资产证券化,打包做成各类金融衍生产品,拿到资本市场上去流通,卖给银行、投资公司、对冲基金及保险公司,以控制风险锁定收益。

根据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多种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担保债务凭证等等。

至此,由信贷公司、债权打包服务公司、投资银行、投资基金等构成了一条长长的利益链条。

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前几年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17次提高,由1%提高到5.25%,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通过出售或抵押住房再融资也变得十分困难。

这就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次级房贷大比例地转化为坏账形成了次贷危机,并且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

(三)次贷危机向全球传导的危机过程次贷危机向全球传导的背景条件是金融的全球化。

回顾和反思危机爆发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资金循环的断裂,是次贷危机向全世界传导并发展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这里所说的是一个资金的大循环,即以美国金融市场为中心的全球资金循环,这也是金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对推动美国经济额增长的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些消费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别国储蓄。

当大量美元流向这些国家时,为了避免本币大幅升值,这些国家的央行不得不买入美元,同时投放大量本币,资金又进入了美国,一方面降低了美国利率和美国人的消费信贷成本,另一方面推高了美国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进一步助长了美国人的消费,从而形成了一个全球资金的大循环。

在这个循环当中,大多数靠出口初级商品或原材料的发展中国家成为美国的债主,美国人不仅输出了美元,也输出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和华尔街的新奇金融产品。

此次危机波及世界,是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了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

更为严重的是,次贷危机会对美国实体经济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必然会越过国境,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演变成“美国次贷,全球买单”的局面。

二.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对中国经济的短期直接影响总体上不会太大。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美国、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一)直接影响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

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

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

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

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

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

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

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间接影响1、出口增长可能放缓,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从经济总量上看,出口在GDP 中的比重不断升高,2006年超过1/3,2007年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仍增长了25.7%。

从就业上看,外贸领域企业的就业人数超过8000万人,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4000万人。

2001年以来,在所有的对外出口中,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

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消费者信心快速下滑。

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

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

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

因此,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我国未来的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对出口的影响一方面会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而最终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

2、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

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

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

3、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加剧,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

一方面,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净流入规模加大。

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恶化,美国可能采取放松银根、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来防止经济衰退,而这些政策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剧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国际资本可能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保守势力的抬头、我国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可能会对我国的资本流出产生影响,导致资本净流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加剧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

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优势,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转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境外市场的动荡可能会影响到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加大资金调节的难度,而且一旦出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能会加大我国国际收支波动的风险。

4、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我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

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

1月22日、1月30日和3月18日,美联储分别宣布,降低联邦基金利率75个、50个和75个基点,减息幅度非常大。

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

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

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不断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

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31%,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6.12%,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14.04%。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大部分非美元货币贬值的结构性差异一直伴随着汇改。

在这种情况下,非美元货币地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要求可能会加大,不对称的汇率结构体系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新的压力。

5、境外投资风险加大,从企业“走出去”的角度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有利的是,次贷危机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美国的金融投资,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加快实现国际化布局,在努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

不利的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无疑加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

而且,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会引起更高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从而危及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三.中国应如何应对次贷危机我们需要认识到次贷危机在给我国带来消极影响的背后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