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学论 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学论 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 (五)指导学生学习 • (六)注意学习表现 • (七)适时给予反馈 • (八)评定学习结果 • (九)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指导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察:
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
• (一)传授知识
•
传授知识是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的基
础,因而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功能。而技能的形成、智
(1)开始阶段(2)中间阶段(3)结束阶段。 • 练习的基本要求是:
(1)使学生明确目的和要求(2)精选练习材料(3) 掌握正确的方法(4)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5) 注意系统性、经常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6)要有 反馈(7)方法多样化,引起学生举,使其保持注意力。
一、 教学方法
8、实验实习法 实验实习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操作
仪器设备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9、发现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 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10、情境教学法
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 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 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使学 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二)提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提出,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在心理上有所 准备:将要学习什么和怎样进行学习。教师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就 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一、教学过程的要素
(三)唤起已有经验
在提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准备之后, 教师进一步要做的工作是唤起学生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已有经验。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能和个性的发展,又能够反过来促进知识的增长。而且
,知识传授又是和技能的形成、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互相
交织在一起,相成相成,互为因果的。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 (二)形成技能
•
形成技能的过程和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统一的,技能和
知识也是互为青蛙表里,互为依存的。技能可以分为智力
技能和动作技能。
• (三)培养智能
一、 教学方法
• 6、参观法 组织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特定场所观察,接触客观
事物或现象以获得新知识和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 法。
一、 教学方法
• 7、练习法 • 为形成一定技能、技巧,培养创造能力,要求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反复多次完成某些动作或活动方式的教学方法。按 练习目的可分预备性练习、训练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按 练习内容可分心理技能练习、动作技能练习和文明行为习 惯练习。 • 练习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
现代教育学
教育学院 xx QQ:xxx
第七章 教学论
教学过程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管理 教学组织
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要素
加涅认为,构成教学过程有九个要素。 (一)引起学生注意
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 要引起学生对学注意,通常有如下做法: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变化教学情境。 (3)结合学生的经验,从已知到未知。
一、 教学方法
• 5、演示法 • 演示法,展示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
或采用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 法。学潮法常与讲授法配合使用。其实施要求是:
(1)按照教学任务和教材逻辑事先考虑好演示目的、所 用教具以及 在何时用何种方法等。 (2)用以演示的对象,能突出显示所学材料的主要特征 (3)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 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以区别其主要特征。 (4)全部组织工作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发展 求知欲、主 动性和抽象思维。
(1)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别 的事物 、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形、声、 色、变化和发展等,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信息的抽 象,事物的符号去获取知识。
(2)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 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容易,既容易转向具体实际化,也容 易转向抽象概念化。
(面来说,就是教会学生 学习;从学生方面来说,就是运用他容量有限的短时记忆的知识与 其长晃动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相结合,从而学到新知识,并将其输入 长时记忆中存储起来。以教材为中介所构成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始终是相互作用的,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
一、教学过程的要素
第二节 教学原则
•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 •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
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 为了使学生能自学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学科结构,教师必须 注意联系实际进行知识的讲授: • (1)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 实际; • (2)联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际; • (3)联系当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实际等。
第四节 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了解学生的需要 (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四)建立教室常规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 (二)学生定型期望
定型期望是指人们对某一种职业或职务类型的人,在行为表 现、动机和意向方向的期望。 (三)班集体的特点 (四)教师的行为方式
一、 教学方法
• 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重要的依据有四点: • (1)依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 (2)依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 (3)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
学方法 • (4)依据现代技术设备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一、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亦称:“口述教学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
第二节 教学原则
•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 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 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 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直观教学方式一般可分为:(1)实物直观(2)模拟直观(3) 语言直观
第二节 教学原则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
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获得最佳的发展。 (五)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 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 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 (六)巩固性原则
4、随机管理策略 5、自我管理策略 6、行为练习策略,又称“直接教学”
三、教学策略
• (二)发展性教学策略 其特点是:
(1)教学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2)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4)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5)研究学科特点,把握学科教学过程规律,融 合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形成教学个性风格,使学生 在整体优化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生活活泼主动的发展。
一、 教学方法
2、谈话法 亦称“回答法”或者“提问法”。师生通过相互提
问,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获取 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增进记忆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 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启发式谈话,主要用于传授知识 与创造性复习旧知识。二是问答式谈话或再现式谈话, 主要用于巩固与检查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有效使用的条 件是:教师具有较强的教材驾驭能力与应变能力,能在 新的教学情境中抽象、条理、设问出最基本的教学问题 。谈话法是教师劳动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一部分,它使教 学内容处于不断转化之中。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 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 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 生的身心发展。
第三节 教学方法、技术和策略
一、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和种类 美国教育家克拉克和其斯塔尔把教学方法定义为:
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教学技术、教材、 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分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两部分。
(3)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 量,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
(4)能增进效率 (5)能提高信息的增值率,扩大教学规模。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 (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方法 1、课堂播放教学法。 主要有两种(1)演播法(2)插播法 2、远程播放教学法 主要有两种(1)现场直播法(2)录制播放法 3、程序教学法 4、机器考查成绩法 (1)课堂应答分析器考查法 (2)声像记录分析法 (3)计算机考查法
教师行为的相关因素: 1、强制性的因素;2、亲和性因素;3、操作性因素
三、课堂气氛
•
课堂气氛,是指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是指班集体
的情绪状态。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 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心世界。
•
培养智能是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在传授
知识和形成技能的统一过程中进行的,三者之间有着极为
密切的联系,是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统一体。
三、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二)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三)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1、教育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2、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四)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一、 教学方法
• (三)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 一般教学方法的实话都要具有五个步骤:
• (1)引起动机 • (2)呈现教材 • (3)举例说明 • (4)归纳概括 • (5)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