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埔县由来

大埔县由来

大埔县由来2008-7-25 17:01:39大埔县属山区县,“地无三里坪”,故有“山中山”之称。

这里是客家人结庐聚居的密集地方。

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

据清乾隆年间通进士杨赞烈《邑名音义考》释:“邑曷为大埔名。

盖俗呼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宜瓜果蔬麻者曰埔。

埔者俗单俗字。

字书尚未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

无虑数十百顷地。

总呼曰埔;埔固块莽矣哉。

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

”其意是以江河两岸冲积的坝地和山地、旱地之广取名。

大埔的得名,还有个来由,据县志记载:当时,有位乡贤宋大布先生,乐善好施,爱民如子,崇文尚武,平等待人,其道德风范,皆为群伦表率。

他在乡数十年,按封建时代,富豪之家,食必猪鱼酒肉,衣必绫罗绸缎;但他却与平民一样,身穿布衣,素食饮淡。

在他的长期影响下,乡里土淳民朴,俭约为乐。

许多富人,亦弃艳就素,改穿粗布衣裳,乡里仁风日盛,誉播邻里。

宋大布去世后,乡人即把其出生地改名“宋公塘”。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划地置县,乡人为纪念大布先生的仁举美德,联合呈请上头,命名为“大布县”。

后因朝中有争议,为讨好两方,改名为谐音的大埔县。

结庐聚居潮汕、潮州与潮州九县潮州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考古材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远古时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

潮州的先民属古闽越族。

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南迁入主潮汕。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属南海郡,始载人版图。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县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冠郡,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

这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

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是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

后人也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

潮州这个名称虽然基本固定下来了,但是历史上关于潮州的称谓,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

隋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州复郡,潮州曾一度改为潮阳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称潮州,在唐朝的时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可以说,东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从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设置了漳州。

现在, 潮州话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云霄、诏安、东山、漳浦、和平等县市,也都有潮剧团,演出潮州戏,可见,两地的历史渊源,是连在一起的。

由此可见,唐朝时候的潮州,原来是曾经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

韩江的一个源头,是在汀州的长汀,另一个源头,是在河源的紫金,可以想象,韩愈那个时候的韩江,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潮阳郡,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再复潮州。

元朝的时候,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称潮州府。

崇帧六年是潮州府辖县最广之年,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共11县。

隋唐以后,随着战乱、戍边、远谪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宋、明数代,人文渐盛,名贤辈出,潮郡被誉为“海滨邹鲁”。

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经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这个基础上。

这时潮州的辖县一共有9个:就是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还有汕头埠和南澳岛。

这9个县还有汕头和南澳的人民,历史上统称为潮州人。

关于潮州人称谓的界定,依据就是上面所说的9个县和汕头、南澳。

后来,也有把丰顺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历史名人,如丰顺的丁日昌,人们还是习惯把他作为潮州人。

二十世纪初,汕头埠逐渐成为潮汕府属的滨海重镇,这里工商繁华,已崛起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

1904年梅县松口人张煜南等看准这里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便倾力组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兴建从潮州府所在地直达汕头埠的铁路。

1906年,潮汕线铁路筑成,同时又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了车。

由此有“潮汕”新名词。

1907年5月22日发生了丁未黄冈起义,这是孙中山亲自领导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南洋总汇报》却大肆职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

“潮汕”之名由此见之报端,逐步广为人知。

“潮汕”这片土地也逐步为外界所瞩目。

1921年之后,汕头建市设立市政厅,属广东省政府领导,成了粤东地区继潮州城之后的另一地域亮点。

把这片地域称为“潮汕”的说法便正式登上了官方文本。

再后来,汕头市逐渐成长为粤东的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这样一来,人们对于潮汕平原、潮汕人之类的说法也就习以为常了。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较大,它包括了现在的汕头市、揭阳市;从管辖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中国解放后二次大的疆域调整,造成了二个“潮州”的概念,一个是广义的潮州概念,一个是狭义的潮州的概念。

广义的潮州,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潮州,包括现在潮州、汕头、揭阳。

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民风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拥有了潮州人的称谓。

狭义的潮州,就是目前的潮州市,它是在1991年12月将原来的副地级市的潮州升格和扩大区域的。

作为地级市,潮州现在管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和枫溪区。

湘桥区也就是通常民间称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关于潮州的概念,还是倾向于广义的潮州,甚至就是广义的潮州。

可见,历史是阻隔不断的,也是不可代替的。

由于现在潮州成为潮汕三个地级之一,本地人较为注意把潮汕与潮州分别开来,如说“潮汕方言”、“潮汕工夫茶”等等,而不再冠以“潮州”了。

不过, 海外潮人迄今为止仍喜欢称自己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会馆也都称为“潮州会馆”,这大概是沿续习惯称呼。

丰顺县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8年)。

当时,两广总督鄂尔达巡视潮州府海阳县丰政都通判府(在今丰良镇)后,上表具奏户部,应请丰政一都,并割嘉应、大埔、揭阳各邻近田粮户口,于通判府城地方开设县治。

乾隆三年,准析海阳丰政都一、二、三图,揭阳县蓝田都九图、十图,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和嘉应州程乡县万安都的径心、环清、建桥三堡等田粮户设置新县。

钦定县名丰顺。

县署驻丰政都汤田(今丰良镇)。

“丰顺”之名,由来已久,据县志载:明崇祯初(1628年)已有丰顺营设置;又据丰良东关坳石刻:清顺治九年(1652年),里人吴六奇立的“金汤巩固”碑中的一方石印,有丰顺吴府4字。

建县后,始属广东省巡抚、两广总督潮州府惠潮嘉兵备道。

辛亥革命后,属广东省政府潮循道。

民国廿五年(1936年)属广东省政府第五行政区督察专署。

解放后属兴梅专区专员公署,县治由丰良迁汤坑。

1953年属粤东行政公署。

1956年属汕头专署。

1958年撤销丰顺县,将全县8个公社中汤坑、八乡、丰良、潘田划入揭阳县,大龙华、[阝留]隍、黄金、潭江划入大埔县。

1961 年恢复原建制的丰顺县,县城仍驻汤坑镇,属汕头专区。

1956年属梅县地区,今属梅州市。

潮阳市境于新石器时代已有部落聚居。

春秋战国时,地属岭南百越。

秦属南海郡地。

汉属南海郡揭阳县地。

西晋为揭阳县地;东晋隆安元年(397)始置县于海之北,称潮阳,属义安郡。

唐永徽元年(650)并入海阳县;先天元年(712)复置潮阳县,县治设临昆山。

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决定迁潮阳县治于新兴乡棉阳(今潮阳市区,旧称棉城镇)。

郡、州几度更易,潮阳县都系潮州属县。

南宋绍兴二年(1132)再度并入海阳县,十年复置潮阳县。

元代属潮州路。

明代属潮州府。

清代属潮州府。

民国时期先后属广东省都督府、巡按使署潮循道、直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公署、东区绥靖委员公署、广东省第五、第六、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22年(1933)划出两英圩及河浦寮等18个乡村置南山移垦委员会(民国24年改称南山管理局,县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 月20日县城解放(22日,潮阳全境解放),成立潮阳县人民政府,设于一区(附城)。

潮阳县先后属潮汕临时专员公署、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潮汕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汕头专区行政专员公署、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汕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1983年7月汕头地区与汕头市合并,潮阳县属汕头市。

1985年,全县政区分为2镇24区,下辖316乡12管理区14街道12渔业队。

1986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潮阳县撤区置镇建制,全县设25个镇。

1993年4月9日撤县设为潮阳市。

揭阳是粤东古邑,历史悠久,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 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

秦始是平越后,于33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

东晋成帝成和六年(公元331年)揭阳析为海阳、潮阳、海宁。

绥安4县。

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10年(公元1140年),又设立揭阳县。

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国函[l991」84号文)批准揭阳撤县建市(地级)。

饶平县,得名于“饶永不瘠,平永不乱”。

商末西周时期,饶平境内已有部落聚居,创造“浮滨型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饶平为百越地。

秦汉时期属南海郡揭阳县。

晋时属义安郡海阳县。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从海阳县析光德的弦歌(清代称元歌)、滦州、清远、太平乡的宣化、信宁及怀德乡的隆眼城、苏湾、秋溪等三乡八都置饶平县,总人口92921人,隶属潮州府。

建国后至1991年隶属汕头市管辖。

1991年12月至今归潮州市管辖。

惠来县古为百越之地,秦汉时属南海郡的揭阳、博罗两县辖地。

晋咸和六年(331)从南海郡分出地域设立东官郡,在今惠来县西部地区设置海宁县,隶属东官郡。

东晋义熙九年(413),又从东官郡折置义安郡(郡治为今潮州市),辖海宁、海阳、潮阳、绥安、义招等县。

海宁县历经宋、齐、梁、陈、隋诸朝,至唐武德四年(621)并入潮阳县。

五代、宋、元分属潮阳、海丰两县管辖。

明嘉靖三年(1524),从潮阳县折出大坭、酉头、惠来三都和隆井都之一半(即赤洲、东陇、后溪洋等7村),从海丰县折出龙溪都(今隆江镇总铺洋以西区域),合置惠来县。

因县治设于惠来都,故名。

民国时期,惠来县曾为潮梅、潮汕的辖县。

1949年5月20日,惠来县全境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该年8月1日成立惠来县人民政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