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朗读感悟

浅谈朗读感悟

巧妙提问引导质疑激发兴趣自主探究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质疑探究意识
房县实验小学袁文芬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显然,探究性学习已成为现今教学中着重培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应该从最基本的教学活动中培养。

因此,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教师要努力教学生自己去生疑、质疑。

总之,质疑是启迪思维的好办法,释疑则能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形成了这种习惯,使学生将受用终身。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显然,探究性学习已成为现今教学中着重培养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应该从最基本的教学活动中培养,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充分地对教材进行质疑并自我释疑,达到主动探究新知的教学效果。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妙提问,在读书思考中尝试质疑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它既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

课堂提问运用得好,不但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氛围之中,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

谁要领导好教学和教育过程,谁就要精通教学和教育的科学、技巧和艺术。

”由此,我认为:谁要想领导好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谁就要精通提问的科学、技巧和艺术,例如,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在读课文后没有疑问,我就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

先有选择地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将思维定格在某句上,发现问题。

如,我让学生读“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
种现象有疑问吗?又如读了“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后,让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问题。

有时还可以在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

这种明确的要求避免了学生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问题。

二、创设情境,在宽松氛围中学会质疑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的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

然而在目前很多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个体学习自由,没有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时间,被老师的问题所牵引,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主动精神,自主意识。

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勇敢的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难忘的泼水节》时,我让学生反复默读文中语句“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后,并提出质疑。

学生竟然提出了两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不说成“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时,我就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我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我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我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

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我更是不能横加指责,还持宽容态度,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

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三、激发兴趣,在品词析句中主动质疑
在课文中,有许多句子的含义是很深的,常常隐有作者的写作意图,有许多句子很含蓄,往往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及至文章的主题,也有些句子,字面意思一目了然,然而细细品味,即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还有些句子看上去不难理
解,但联系课文则有“一石二鸟”的作用。

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

如:我在教学第九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我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在讨论理解的过程中,通过质疑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熠熠生辉的创新火花,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四、自主探究,在发散思维中自行释疑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已见的,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

学生提出了问题,便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了,如何释疑,他们往往把希望寄托于老师。

可以让学生在重复朗读课文后,从课文中探求依据、讨论辨析、自行求解。

让学生体验思考乐趣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快乐。

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点”,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去发现,并充分利用,使之形成“问题点”,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培养思维的多端性。

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学,在学到老人去世后海鸥在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肯离去的不同寻常的场面后,我提问:“如果当时你在现场,看到这样的场面有什么感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浮想联翩,仿佛真的来到当时的现场,心灵受到震撼,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海鸥的灵性与情义,感受到老人对海鸥无私
的关爱,感受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感受到“大爱”可以创造奇迹,感受到善待一切,就会收获无价情义……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努力从多角度去思考,去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高大、丰满起来,海鸥的情义也深深植根在学生的心中,针对发散点质疑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下文做了铺垫。

再如我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质疑“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楚王达到目的了吗?”的疑问,而这一题目的解答,则可以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准确明确课文内容以后,便可以得出准确的答案。

我引导学生重复朗读课文,特别是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读读悟悟,读悟结合,让学生读出语气、从中领会情绪;让学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齐国,晏子反驳楚王是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使学生在重复朗读中自我释疑。

“教有疑”到“教无疑”的过程,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教师要努力教学生自己去生疑、质疑。

总之,质疑是启迪思维的好办法,释疑则能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形成了这种习惯,使学生将受用终身。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育过程中比记忆更重要的是质疑,现代教育应提倡的是鼓励孩子敢于质疑,敢于问为什么,敢于找寻为什么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从鼓励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学会释疑做起,就等于送给学生一双探究的长袖,让他们在神奇而又瑰丽的阅读天地中自由飞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