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斋记》重点名称重要指数重点1积累实词虚词☆☆☆☆☆重点2理清文章结构☆☆☆☆☆重点3探究文章主旨☆☆☆☆☆【重点详解】重点1:积累实词虚词【要点解读】“重点实词”,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指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都应当算作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当然,也还应当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实词。
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向】积累实词虚词【例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的意义(1)故植物中.之(2)能已.积热(3)其洩水皆啮.石出(4)茹啖..其草木之荑实(5)一旦运穷福艾.(6)不可以实.疏粝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
(1)剑溪之水出焉.。
(2)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
(3)久则.弥(mí)觉其甘,(4)人莫.知其乐也。
(5)人知乐之.为乐,(6)而.不知苦之为乐,(7)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8)虽.欲效野夫贱隶,(9)井以.甘竭:【答案】1.(1)中:受到(2)已:止,治,消散。
(3)啮:冲刷。
(4)茹啖:吃。
(5)艾:止,尽。
(6)实:装满。
2.(1)焉:于是,这里。
(2)之:助词,这里用于和中心词具有同一性的定语之后,可译为“这一类的”。
(3)则:就,连词。
(4)莫:没育谁,代词。
(5)“之”用于短语的主谓间以取消其独立性。
(6)而:却,连词。
(7)则:那么,连词。
(8)虽:即使,连词。
(9)以,因为。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如“行”本身是“道路”的意思,后引申出其他的如“行走”“离开”等意思,记忆时重点以及文中的例句,答题时找相近的例句,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
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如“以”在句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看“以”后边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是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而且是不是作状语的(在文言中“以”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
二看“以”能不能用“而”替换。
如果能,它就是连词;如果不能,那它就是介词。
【对点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野蜂巢.其间B.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C.倚修.木而啸D.必先苦.其心志2.下面句子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A.覆之以茆B.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C.除烦渴之疾D.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重点2:理清文章结构【要点解读】理清结构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结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
【考向】理清文章结构【例题】梳理各段内容,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的。
【答案】第一段交代了苦斋的所属、格局、位置以及所在之地匡山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
交代了“苦”之由来。
第二段从“木、草、菜、果、笋、蜜、茶、鱼”等方面,具体突出“物性之苦”。
第三段主要写建斋的缘由以及苦斋主人的生活乐趣。
这种“乐”可以说成是“以苦为乐,苦中作乐”。
第四段主要阐述了“苦与乐可以相互依托、转化”的道理。
结构特点:文章通篇紧扣一个“苦”字,环境是“苦”,物产是“苦”,人甘吃“苦”,其斋名“苦”,议论言谈皆不离“苦”,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发出来;苦斋生活之“乐”,则由“苦”而来,膏粱之子之“乐”,则由“乐”而生“苦”;所举例证、名言,也是与“苦”相关;最后说明写作缘由,也点出一个“苦”字。
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一个“苦”字,贯串始终,脉络分明,中心突出。
【解析】这是一道梳理文章层次、探究文章结构的题目,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对每段大意进行归纳和整理,最后总结结构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
答题时注意抓中心句、转折句、过渡句、结论句、主旨句,表层次的序词。
分析概括段内层次的步骤:逐层概括,注意语句转换,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对点练习】下面对这篇结构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是一篇书斋记,起笔交代苦斋方位,第二段写苦斋环境,之后写苦斋生活概况和苦乐志趣,最后点明作记由来,“苦”字成为全文的脉络,贯穿始终。
B.文章情缘景生、由物及人,前一部分的景、物与后一部分人事、情理浑然一体,既刻画了风物,阐明了哲理,也洋溢着章溢先生及其从者与自然亲近的“苦生活”中的无限乐趣。
C.第四段主要阐述了“苦与乐可以相互依托”的道理,作者认为“苦”与“乐”是纯粹的,是不能互相转化的。
D.第一段交代了苦斋的所属、格局、位置以及所在之地匡山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第三段写了建斋的缘由以及苦斋主人的生活乐趣。
重点3:探究文章主旨【要点解读】本文出自《诚意伯文集》,是明代文学家刘基为朋友章溢的书斋所作的记。
作者围绕一个“苦”字,横说竖说,发人深省。
文章说明了苦乐相倚伏的道理,苦中自有其乐,具有辨证的观点。
文章末尾写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更深一层说明了命名“苦斋”的深意。
文短意丰,见解独特。
【考向】探究文章主旨【例题】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试简要分析。
【答案】本文记述了苦斋的所属、格局、所在、地理环境和周围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而说明苦斋的命名由来与本文的写作原因,阐发了苦与乐的相为依托转化(即“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知“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以苦为乐”的宽敞襟怀。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主旨的把握,解答时要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依据文意,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多方面理解。
【对点练习】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
作者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不苦,处处与“苦斋”之名相照应。
B.作者写“苦”时,始终没有忘记其对立面是“甘”与“乐”。
这样就为引出“苦与乐相为倚伏”的议论奠定了基础,使全文主旨的阐发深刻而又通俗。
C.文中举膏粱子弟以及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事例,阐明了苦与乐互相倚伏转化的道理,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D.作者并未把着重点放在写景上去描摹山水,让读者领略“苦斋”周围的山光水色,但往往寥寥几笔,就把那里的山之高、水之秀描绘得有声有色。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A.味苦而微辛.辛:辣B.间则蹑.屐登崖蹑:踏,穿C.寝必重.褥重:有分量D.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庸:岂,难道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岸外而臼.中臼:低凹B.茹啖..其草木之荑实茹啖:吃C.运穷福艾.艾:停止D.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寝:卧室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B.而不知苦生于.乐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剑溪之水出焉.焉.用亡郑以陪邻D.吾闻井以.甘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B.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C.是人之所谓乐也D.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南旺守闸①刘基客路三千里,舟行二月余。
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
蔓草须句②国,浮云少昊③墟。
秋心如汶水,荡漾绕青徐。
【注】①南旺: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南古运河边。
守闸:停船等待河上闸门开启。
②须句:春秋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
③少昊:传说中的古部落首领,曾建都于曲阜。
(1)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各有什么效果? (6分)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尚节亭记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
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樠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
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樠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传曰:“行前定,则不困。
”平居而研之,他日处之裕如也。
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注】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②大易:指《易经》。
③樠(mán):液体渗出。
④瘿肿:树木外部隆起像瘤子一样的东西。
⑤樛屈:树木向下弯曲。
⑥胶:像胶粘连在一起,形容固执。
⑦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特:只是。
B.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信:的确。
C.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涉:经历.D.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过:过错。
(2)下列各组语句中的“节”,全都体现“节操、节义”含义的一组是()(3分)①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②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③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④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⑤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⑥人道有变,其节乃见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栽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而不是只为了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