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山古镇

中山古镇

中山古镇简介:龙洞场可考历史858年;清朝康熙33年设行政办事机构———笋里十二都;光绪年间将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成三合场,经几次建制调整后为现在的中山镇。

2002年批准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2004年评为重庆市楹联之镇,2005年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8年被重庆市旅游局评为“十大名镇项目”、“十大生态旅游项目”、“十大乡村旅游项目”之一。

历史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黄金周”假期的推行,各地的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异常火爆,仅以龙岩市为例,历年“5.1”黄金周就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6%,实现旅游总收入2.35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38%;新罗、永定、上杭、连城、长汀等地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涌入观光览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但是,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截至目前,武平县旅游业发展还处于零敲碎打的起步阶段,这与周边兄弟县份旅游市场的热闹场面形成极大反差,也与武平县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第二位,山川秀丽、人文荟萃的县情特征极不相称。

随着全县综合实力日益提升,知名度不断提高,群众中山古镇对拥有自己本土“风景区”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主打梁野山“生态牌”的同时,打响中山古镇“文化牌”,对培育武平县旅游产业,将相映成趣、相益得彰。

通过对中山古镇的挖掘、恢复、保护、开发和培育,使中山古镇成为闽西的一个精品景观,成为社会各界认识武平、了解武平、欣赏武平的一个亮丽窗口,这对改善武平形象,改善武平投资发展环境,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山古镇。

1645年,清军长驱直入,连下连城、上杭各城,所在县官吏望风而降,惟武所中山军民踞城抗清,矢志不降,与清军拼死血战。

1646年9月,历经一年多攻防血战后,中山城终于陷落,惨遭血洗屠城,当时情景可谓哀鸣遍野,血流成河,死难者不下万人,现珍藏于武平县博物馆的“万人缘之坟墓”碑,成为那段悲烈历史的铁证。

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入中山开展革命实践,并与红六军在中山城郊胜利会师,一举横扫驻守城里的吴德隆匪部。

武平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此更加风起云涌,武平苏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全国罕见的典型客家“百姓镇”和“客家方言孤岛”——“军家话”。

客家民系自中原辗转迁徙至南方后,大都聚族而居,村落居民多属同宗。

然而在中山古城这人不逾万、户不盈千、方圆不过二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居民却有102姓之多,在全国客家村落实属罕见姓氏奇观。

主要成因是:这个地处闽粤赣三省结合部的千年古镇,为客家民系自中原辗转南迁中转站之一;又由于地理位置显要,为三省结合部风云际会之地,历经驻军和战乱,最终形成五湖四海、兼容并蓄的“百姓镇”此一独特奇观。

“百姓镇”盛行姓氏门额氏联,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每逢节庆喜事,各家各姓,均在大门贴上姓氏门额氏联,表达念祖追宗、饮水思源之情。

中山“百姓镇”另一奇特人文景观,就是当年落籍中山的古代官兵使用的方言相沿至今数百年不变,与当地客家方言相行不悖,这就是被语言学家誉为“语言活化石”、客家“方言孤岛”的“军家话”。

三、绚丽多姿的古镇民间文化艺术。

中山素有“汉剧之乡”之称。

早在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徽班北上成京剧、南下成汉剧”,当时“荣盛班”等10多个知名戏班陆续南下来闽西演出,并开始在闽西收徒传艺,扎根落户。

从此,中山汉剧就以其超凡的生命力,历经数百年而经久不衰。

中山汉剧秉承西皮、二黄唱腔,兼吸昆曲、高腔和民间小调精华,不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更有厚重的中原遗风,被誉为梨园瑰宝、“南国牡丹”。

元霄闹花灯也是中山古镇传统之一,始于明洪武年间,由十八将军从京城带至中山,其最具特色的是花灯大如房子,折纸镂花精美,镂花孔中,飞禽走兽,风光名胜,循环游走更叠,灯下演木偶戏,这种文化现象是中山古镇孤岛文化的一个部分,也是中山独特文化遗产之一。

此外,中山木偶戏也久负盛名,“国华堂”是中山第一木偶戏班,多次外出江西等地演出,深受欢迎。

四、绽放光芒的红色革命史。

中山为武平革命发源地之一。

从1929年至1932年,中山上坑先后爆发三次农民暴动,声震周边地区。

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由江西寻乌再次入境武平开展革命根据地建设,由民主方向进军中山城,与红六军在永安桥附近不期而遇,胜利会师,而后分头行动,武平苏区得到恢复巩固。

据中山革命史料记载,朱德军长在征途中餐风宿露,涉水登山,感受风寒,抵达中山城已是大寒大烧,卧病在床,住在实夫别墅左厢房,经中山城名医林鉴春开方拨药,一剂服后,病情好转,寒热皆退,后朱德军长带病上阵,率领红军继续向武平县城进军。

永安桥、实夫别墅、上坑暴动遗址及众多红军标语可作为红色资源加以保护开发。

主建板块1、古镇老街及周边庄园核心景区建设——打造“渝西老年产业园”。

重点是恢复“万寿宫”、“郑家祠堂”、江家码头、清溪县城等人文遗址,建设中山滨河路、游客接待中心、中山古镇中山后街等古镇拓展区;计划今年内开通进入古镇4公里笋河水上游项目;围绕清溪滨河路和古镇两山腰培育“古庄园”群。

2、爱情天梯”及四面山北部景区建设——打造“中国·婚恋苑”。

油化中山场镇至斑竹园,盆溪口至双峰寺20公里公路;以“爱情天梯”为核心,整合“十里峡谷画廊”、黑神庙瀑布群和双峰寺等景点;推出“情侣节”、“金婚节”、“银婚节”等民俗文化活动。

3、石天井及大园洞东部景区建设——打造“古镇森林氧吧”。

充分利用大园洞国家森林公园和石天井世外桃源的资源优势,对中山三合场至穿洞水库的10公里进山公路建设;保留高山原生态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引资打造古镇森林休闲区。

主要景点1、迎恩门。

明朝时期,武所中山先后筑有老城、片月城和新城三座城池,故人们将武所城简称为“三城”。

一弹丸之地筑有三城,举世罕见。

这是因为中山乃闽粤赣边军事重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朝时设千户所,正千户的官阶比太守还高一级。

这里不受县署管辖,好比独立王国,故有如此规模。

历经“大跃进”和“文革”,中山城池被毁,现仅剩一座“迎恩门”,巍然屹立,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和历史的沧桑。

据考证,明抗倭名将俞大猷在迎恩城门上筑有“读易轩”,日教士子读书击剑。

只可惜“读易轩”后毁于战火,现在城门之上仅遗偌大一个遗址。

2、古街。

从迎恩门延伸而出的700米古街,100多间店铺,是当年武所中山商贾云集、商贸繁华的明证。

古街本身就是武所中山古城一部浓缩的历史。

老屋夹道的古街,难掩其昔日风华,在她身上依稀残存的铅华,依旧散发着远古而诱人的清香。

与古街相连的明代所建迎恩城门及读易轩,更衬映出古街的古典与悠远。

流连于古街,沐浴着中原古风,挨家挨户门上查看姓氏门联,人们的思绪早已神游于千年往事之中,别有一番感受与情趣。

3、永安桥。

此桥为一王姓老夫人乐善好施,嘱其子孙将为其做寿设中山古镇宴的钱用于在此建一座大桥,于清道光10年(公元1810年)建成。

清末著名保台抗日志士、爱国诗人丘逢甲题写“永安桥”和“母命继志”石匾镶嵌于桥的八拱上方。

1930年6月2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和红六军在永安桥附近胜利会师,然后分头向武平其他地方进发,武平革命斗争从此更加如火如荼。

2006年此桥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相公塔。

位于中山新城外相公寨上,建于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

塔有七层,呈八角形,高14.7米。

相传古代文人墨客喜欢相邀到此登山赏景、吟诗作赋,故名相公塔。

据说当年的风水先生称,距武所中山城东北部(即今武平县城一带)的地形为下山老虎形,这下山老虎正朝武所中山方向而来。

为阻止猛虎南侵,须建七座镇虎塔,称为“七鞭打虎”。

如今物换星移,历经岁月沧桑,七座塔中仅相公塔硕果遗存。

相公塔外形壮观,犹如屹立在相公寨上的一位历史巨人。

5、十里峡谷画廊: 位于中山古镇南部15公里外的峡谷,是6500万年以前由于喜马拉雅山的造山运动,地壳变迁形成的侏罗纪大裂谷,呈南北走向,从贵州绵延至我镇,仅镇域段长20余公里,最低海拔约700米,最高海拔在1442米以上,山体为丹霞地貌,在林溪相间中,溪、瀑、滩、崖、石、洞浑然天成,幽、险、雄、壮、秀集于一身,风光秀丽,景色十分迷人。

6、石天井世外桃源: 位于古镇西南,与永兴镇毗罗相连,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四周悬崖绝壁,中间有数百亩平坦开阔的土地,巨大的山体托起一片人间仙境,大自然造就了牯牛背、朝天马、石天井、大圆洞、仙鹅抱蛋、何氏悬棺等奇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这里古树参天,遮天蔽日,空气清新,气候凉爽。

小溪清澈,环山绕路,淙淙流淌;行走在山上,踏着紫色沙岩铺就的“红地毯”。

穿行在林间溪边,几十个大小起伏的山峰环环相连,组成天然迷宫,让你不识路径,迷失方向;站在牯牛石背上,远眺綦江山脉,重重叠障,宛如万匹天马奔腾,硝烟弥漫,令您叹为观止,不愧为天下一大奇观;置身朝天马山峰下,天马仿佛正引颈嘶叫,飞奔九天,让你有忘却人间一切,恍入世外仙境桃源的感觉。

7、“汀州首富”、“东南钱王”舒经墓。

舒经为明朝正德年间武所中山富商,传有“东南钱王”之美誉,当时汀州知府为其撰写墓志铭,称其为“汀州首富”。

舒经在世时建有8座坟墓,建筑材料考究,结构精致,规模较为宏大,可惜在“文革”期间大多毁损较为严重,但遗址犹存。

现存中山城郊西山岗等地舒经墓较为完整,关于舒经的种种传说在武平民间数百年来长盛不衰中山古镇。

探寻游览舒经墓,可使游人对明朝时期武平乃至汀州的社会、经济、文化有一种较为直观的感受。

8、朱德军长旧居——实夫别墅。

该别墅位于中山古镇城中村林屋巷,系林氏大富人祖宅,建于19世纪初,门楼的“实夫别墅”四个大字清晰可见,宅内结构复杂,前半部为左右厢房、中间有露天天井,隔一墙屏风,后半部又有一露天天井,左右又是厢房,且厢房结构比前半部复杂,空间更大,这种建筑风格在客家民居中实属罕见,这大概是客家地区最早的别墅建筑。

1930年6月朱毛红军根据楼梯岭会议精神,再次入武活动。

朱德军长因病在实夫别墅后半部左厢房内疗病休养。

9、国民党抗战将领谢肇齐将军故居。

谢肇齐系武平中山城里人,为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北伐后,于1930年考取留英。

1934年毕业于英国皇家军校(即圣赫斯特军校),为蒋介石麾下少数接受完整西方军事教育之将领。

抗战时期,日军强势攻打贵州独山,重庆震动,战况紧急,谢肇齐率93军参与独山及平塘战役,击溃欲北犯重庆之日军,因此殊功升为国民党中将。

1954年9月至1957年3月任台湾国民党黄埔军校第五任校长。

期间蒋介石长孙蒋孝文在军校就读,因屡次严重违纪、违规,被谢肇齐愤而开除,由此得罪权贵。

蒋介石父子表面不动声色,第二年(1957年3月)却以“匪谍”之罪革职,亦办退役,后在台湾多处任职,1992年移居美国,1995年病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