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院系

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院系


辽东湾顶部海岸 线的历史变迁
• 根据地形及沉积物的分析,结合历史文献 记载,汉代在辽东郡所设置的文县(今大 石桥东南)、安市(今海城东南)、新昌 (今海城东北)、辽队(今鞍山市西)、 险渎(今台安县东南)诸县,也均在此线 的内侧。可以推断,此线当可作为古海岸 线的标志,其起始年代虽尚待作进一步的 探讨,但它形成于公元之前,是可以确定 的。
7、南水北调
东线工程
• 从长江下游引水,基本沿京 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 淮海平原东部供水,终点天 津。
• 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 皖、鲁、冀、津五省市基本 解决天津市、河北省黑龙港 运东地区、山东鲁北、鲁西 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 紧缺问题,并具备向北京供 水的条件。促进环渤海地带 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发展, 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 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
中 国 与 澳 大 利 亚 有 陆 桥 相 连
全新世海浸
• 大约一万年前,冰川大量消融,海水迅速 上涨,发生了全球规模的大海浸。到五、 六千年前,海浸达到最大范围,它使世界 陆地的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后退 达数百公里,我国东部及南部的几个海盆 为水所充盈,形成了黄海、渤海、东海和 南海,台湾、海南岛被海水分割而成岛屿, 东部滨海平原如现在繁华的天津、上海还 处于烟波浩淼之中,所有大河的现代三角 洲在当时也都是不存在的。
黄河夺淮入海-苏北海岸线伸展
• 自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 夺淮入海以后,带来大量泥沙,填高了淮河河槽、 淮河两岸洼地和海岸外海底后,苏北海岸线就开 始向外伸展。
• 同时,黄河的泥沙也因决口漫滩而大量沉积在泻 湖地区,加高了里下河地区的地面,使成为范围 辽阔的肥沃的耕地。但它并未能彻底改变整个里 下河地区古泻湖的地貌。至今射阳、兴化、溱潼 一带还留下大片广阔的湖荡
2. 沙岸与岩岸
• 由于原始地貌的不同,我国在大海浸以后 形成的海岸线,有沙岸与岩岸的不同。
岩岸
沙岸Βιβλιοθήκη 三角洲-江河搬运的沉积物堆积
天津南巨葛庄贝壳堤大约形成于数千年,是退 海成陆、不同历史时期海岸线变迁的客观记录
3.渤海湾滨海地区的成陆
• 据近代的深钻资料证明,渤海海底及河北 省滨海平原直至最近地质时期,仍在缓慢 下沉,其沉降量约为每年一厘米。但是, 由于黄河、海河、滦河、辽河等挟带来的 泥沙不断在海底堆积,对渤海来说,它的 沉降与堆积两者相抵,大体上保持平衡。 目前渤海的平均深度不过二十一米,在沿 岸及河口附近水深往往只有几米,是我国 沿岸四大海区中最浅的一个。
6.长江河槽束狭式三角洲的形成
• 五、六千年前的大海浸使长江河口退到镇江、扬 州一带,镇、扬以下成为海湾,以上才具江型。 其时海湾北岸沙嘴由今江都向东北伸展至海安李 堡附近,与岸外沙堤相合,形成里下河洼区;南 岸沙嘴系自江阴以下,沿着常熟的福山、梅李、 支塘、太仓、嘉定的外岗、黄渡、青浦的盘龙镇、 松江的漕泾一线,向东南入海,至杭州湾中的大 金山、王盘山以后,由于受到杭州湾的强潮作用 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产生向西的泥沙流,迫使沙 嘴折而向西,形成反曲现象,并与正在发展中的 钱塘江口北岸沙嘴相连接,使海湾封闭成泻湖, 最后葑淤成太湖平原。
4
、 黄 河 三 角 洲 的 变 迁
1990年
1990年3月
1992年4月 1993年4月
1993年10月 1995年10月
地公 汊
开里 ,
采, 向年 。淤 东
海北月
造方在
1994年10月
陆向黄 ,入河 使海入
海,海
上使口
油河处
田长施
变缩行
为短人
陆工
2000年2月

1996 9 16
5.东海海岸线变迁
4000年前
宋明 东 汉

• 崇明岛de形成
• 根据历史记载,崇明岛
• 最早出现于唐武德
• (618—626年)年间,
• 当时在江中有面积仅十
• 几平方公里的东沙、西
• 沙两个小沙洲。五代时
• ,吴越王钱镠在西沙设
• 崇明镇,崇明这个名称即由此而来。从公元十一世纪开始, 江流主泓道在南,引起南坍北淤,南道海门的江岸向南有了 较大的伸展。宋天圣三年(1025年),与东沙接壤处出现了 “姚刘沙”。建中靖国初(1101年),在其西北二十五公里 处,又出现了“三沙”。后姚刘沙及三沙岛逐渐向北淤涨。 嘉定十五年(1222年),曾在姚刘沙建立过盐场。元至元十 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并在三沙岛上设三沙镇。而 偏南的东、西二沙则在十一世纪相继坍没。
西线工程
• 据对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三条河引水方案的规划研 究,从三条河年最大可调水量约为200亿m3,其中从长江 上游通天河调水100亿m3;从长江支流雅砻江调水约50亿 m3;从大渡河调水50亿m3。供水范围初步考虑为青海、 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六省区。
1.冰期海退
• 七万多年前,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最后一 次冰期——玉木冰期,地球上发生一次大 海退,到近两、三万年前,海面降到最低 点,约比现在的海面低120米。由于海面的 下降,使很多为海水分隔的陆地连接起来。 日本列岛、我国的台湾岛、海南岛等都与 大陆相连,那时我国的海岸线在台湾岛以 东,通过钓鱼列岛向朝鲜的济州岛一线伸 延。
•苏北自阜宁白沙起,沿范公堤 两侧发现有多条高出地面零点 5.2米左右的断续的沙堤或贝壳 堤。沙堤呈北北西——南南东 的方向,正与合成风向成直角 关系。这一发现与历史时期苏 北海岸线很早即与范公堤相符 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岸外沙堤 的形成与东西向的长江北岸古 沙嘴(廖角嘴)的伸展,是在 不同的物质条件与动力作用下 进行的,但两者却终于连接起 来形成了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泻 湖地带。在岸外沙堤的后面, 包括里下河洼地和运西湖群的 一部分,都曾是泻湖的范围。
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
院 系:政治与历史学院历史系 班 级:11级1班 姓 名:杨晓宁 学 号:110710026
什么是海岸线?
• 海岸线是海陆之间的分界 线。这条界线蜿蜒曲折, 在自然界中表现得异常活 跃。它有时推向大陆,使 部分陆地变为海洋;有时 又向大海转移,使大海退 水成陆,处于永不休止的 状态中。地质时期这种变 化尤为显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