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恙虫病1例

小儿恙虫病1例

小儿恙虫病1例
小儿恙虫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恙虫病立克次体。

此病的主要症状为寒战、高热、皮疹及被恙虫咬伤部位的早期溃疡或焦痂,焦痂周围淋巴结肿大为特点。

临床工作中,患儿年龄小,表达能力差,恙虫咬伤部位不易发现,容易造成漏诊、误诊的发生。

通过本病例的分析,以提高对小儿恙虫病的认识,减少临床中误诊、漏诊的发生。

1临床资料
1. 1一般资料患儿女,3岁零5个月,居地属亚热带林区的河边,常年气温偏高,环境卫生差。

因寒战、高热、双下肢皮疹、腹胀5d于2013年5月19日收住我院。

患儿5d前无明显诱因的出现寒战、高热、双下肢膝关节以下皮疹、腹胀。

查体:T39.80C,一般情况差,急性病容,精神差,腋下、腹股沟可触及多个淋巴结肿大。

右大腿外侧可见一圆形焦痂,直径约为1cm,边缘稍突起,高出皮肤表面,周围有红晕,中央稍凹陷,表面黑色不化脓,不痛不痒,肝脾未触及肿大。

见图1。

1.2 辅助资料
1.2.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5月19日WBC 7.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4.9↓℅,PLT40↓×109/L。

5月20日WBC 6.2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9.8↓℅,P LT37↓×109/L。

5月22日WBC 15.8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9.7↓℅,PLT158×109/L。

肝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94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326U/L,谷氨酰基转移酶(GGT)110U/L。

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

C-反应蛋白(CRP)阳性。

电解质未见异常。

由于医疗条件限制,血清反应及立克次体无法分离。

1.2.2影像学检查胸片X线片:两肺纹理增强,肺内未见明显渗出性病灶。

腹部X线片:
腹腔内见散在积气及肠内容物。

1.2.3 腹部B超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肝实质回声稍密集增强分布尚均匀声像图[1]。

脾脏长约9.9cm,厚约3.5cm,体积稍增大,形态饱满,回声细小均匀。

于子宫直肠凹探及最大前后径约1.0 cm条索状无回声区,于双侧髂凹分别探及最大前后径约(左)1.2 cm,(右)1.5 cm三角形无回声区。

1.3流行病学居住环境亚热带雨林地区,潮湿,季节5月份,小孩经常到户外草地、河边玩耍。

既往3年前本地区曾有2个成人和同一个家庭的2个小孩因患同样疾病,诊断不明已死亡3例。

其中2个小孩已经考虑为恙虫病,但因医疗条件有限,未查到立克次体,加之考虑到氯霉素的副作用,未使用氯霉素,几经周折,转到省级医院,其中1例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另1例患儿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使用氯霉素治疗,效果明显,现已健在。

1.4 治疗由于该患儿疾病与3年前同地区的2个小孩的疾病相同,给予氯霉素治疗后第二天体温正常。

2结果
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诊断性用药,最终考虑恙虫病立克次体。

给于氯霉素治疗5d,体温平稳,通过十余天治疗后康复出院。

电话随访至4岁,现建在。

3讨论
本例患儿以突然寒战、高热、皮疹、皮肤焦痂、腹胀为主要表现。

流行病学,既往本地区有类似病例,诊断性用药,效果明显。

恙虫咬伤部位的溃疡内容物检测出立克次体是诊断恙虫病的金标准。

由于基层医疗条件有限,不能确切找到恙虫立克次体,对临床指导性用药受限,加之考虑到患儿对氯霉素副作用的个体差异,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

3.1恙虫病的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①居住环境;②既往有类似病例。

⑵典型的临床表现①突然寒战、高热;②皮肤焦痂;③焦痂周围淋巴结肿大。

⑶实验室检查检出恙虫立
克次体。

在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只要具备﹙1﹚⑵两项,应考虑恙虫病。

3.2恙虫病的治疗使用氯霉素治疗。

小儿计量50mg/kg·d,在紧急情况下可静脉注射,如计量不足,不能控制立克次体,则容易复发,故退热后需继续服药3~6d[2,3]。

在基层工作的医务工作者,当在临床上发现突然寒战、高热、焦痂、皮疹、淋巴结肿大、焦痂不痛不痒为特点的病例,尤其是来自农村,林区患儿,应考虑到恙虫病的可能,及早使用药物,减少误诊、漏诊,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等.螺旋体和立克次体传染病.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1998,6(16):992-995.
[2]彭文伟.传染病[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9-121.
[3]徐翼,叶家卫,谭丽梅,等.儿童恙虫病细胞特征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1,9:368.
编辑/许言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