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口腔预防与保健医学第十、十一章炎症与肿瘤
口腔预防与保健医学第十、十一章炎症与肿瘤
2、边缘性和骨骨髓炎
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下颌支外侧,由于下 颌第三磨牙冠周炎引起颌周间隙感染而来。 病理特点 临床表现 (三)诊断: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局部检查 +X光片可以确诊
二、幼儿上颌骨骨髓炎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三、放射性颌骨骨髓炎
(一)病因: 1、“血管拴塞学说” 2、“骨细胞直接损伤学说” (二)临床表现:发病时间长(数月—十余年), 局部针刺样痛,皮肤或粘膜破溃,固执外露、变色, 长期溢脓,经久不愈。 (三)治疗: 1、全身治疗 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待死骨分离 2、局部治疗 主要是死骨摘除。
五、治疗(续2)
2.局部治疗 局部冲洗 切开引流术
冠周龈瓣切除术
病源牙处理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龈瓣楔形切除术
①切口②切除牙龈后露出全部牙冠③缝合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在上下颌骨周围分别有咀嚼肌及表情肌等。 这些肌肉之间、肌肉与颌骨之间充满疏松的 结缔组织,形成若干个潜在的间隙。因解剖 部位的不同,各间隙有其特定的名称,如咬 肌下间隙、颌下间隙等。感染入侵这些部位 时,便可发生颌周蜂窝织炎或称间隙感染。 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蔓延至其他间 隙,甚至引起严重的全身并发症。
一、混合瘤(多形性腺瘤)(Mixed Tumor,Pleomorphic adenoma)
涎腺混合瘤为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 之一。来源于涎腺上皮。肿瘤内除上皮成份 外,还常有粘液、软骨样组织等。涎腺混合 瘤好发于腮腺(附图15),其次为腭部及 颌下腺。下面以腮腺混合瘤为例叙述其临床 表现及治疗原则。
一、病因
牙源性感染 局部组织感染 外伤后并发感染 二、临床表现 除具有一般蜂窝织炎的全身症状和局部表现 外,由于各间隙的解剖特点,尚有其特殊的 临床表现,将另行分别叙述。
三、治疗
全身治疗 一般采用支持疗法+抗菌素治疗,主要为改 善机体状况、增强抵抗力,选用抗菌药物以 控制感染。 局部治疗 炎症早期可用局部理疗、外敷中草药等促进 炎症吸收。 脓肿形成时应及时切开引流。
二、口腔和面部的感染途径:
1、牙源性 2、腺源性 3、损伤性 4、血源性 5、医源性
三、病源菌
化脓性感染: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 性 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引起; 特异性感染:主要有结核、梅毒和放线菌等引 起。
四、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性期表现为红、肿、热、 痛和“暂时性”的功能障碍;慢性期则主要 表现为“窦导、瘘管”或“长期”的功能障 碍(如颞下颌关节炎引起的张口受限等)。 全身症状: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 适、乏力、食欲减退等。化验检查:白细胞 总数上升,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核左移; 病情严重者伴有代谢紊乱、败血症或脓毒血 症,甚至中毒性休克。
混合瘤(续)
【临床表现】 腮腺混合瘤多见于中年。一般无明显自觉症 状,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 久。肿瘤多表现为耳下区的韧实肿块,表面 呈结节状,边界清楚,中等硬度,与周围组 织不粘连,有移动性,无压痛。如肿瘤出现 下述情况之一时,应考虑有恶变之可能。① 肿瘤突然增长迅速加快,②移动性减少甚至 固定,③出现疼痛或同侧面瘫等。
口底蜂窝织炎的临床表现
治疗要点
本病的主要威胁为全身中毒及局部影响呼吸 道通畅
口底蜂窝织炎及脓肿形成的部位
口底蜂窝织炎切开引流的切口
第四节
颌骨骨髓炎
颌骨骨髓炎是指由细菌以及物理或化学因素, 使颌骨产生的炎性病变。 颌骨骨髓炎(根据临床病理特点、和致病因 素的不同)可分为化脓性、特异性、放射性 等几种。临床上以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最为多 见。
造釉细胞瘤(续)
X线检查:可为蜂窝状,皂泡状或多房性囊 肿样阴影。以多房型多见,呈多个圆形或卵 圆形,大小不等的透射区阴影,相互重叠或 融合,边缘呈切迹状。少数可表现为单囊型 阴影。
造釉细胞瘤(续)
【治疗原则】 采用手术治疗。本病虽属良性肿瘤,但呈局 部浸润性生长。因此, 一般在肿瘤外正常骨质处,将颌骨包括肿瘤 整块截除。作下颌骨截骨时,最好能同时植 骨以维持外形及恢复下颌骨的功能。
二、造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
【临床表现】 造釉细胞瘤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下颌磨牙区及升枝部。生长 缓慢,病程较长,可数年至十年。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肿瘤 大小不等,可为实质性或囊性。由于肿瘤逐渐增大使颌骨膨隆, 颜面出现畸形,皮层骨受压吸收、变薄,按之常有“乒乓球” 样弹性感觉。当肿瘤侵犯牙槽骨时,可使牙齿移位、牙根吸收、 松动甚至脱落。如并发感染可出现红肿、疼痛等炎症症状。肿 瘤继续增大,皮层骨质完全吸收,即向颌骨外扩展,可影响咀 嚼、语言等功能。 X线检查可助诊断,其表现不一(图3-25),可为蜂窝状, 皂泡状或多房性囊肿样阴影。以多房型多见,呈多个圆形或卵 圆形,大小不等的透射区阴影,相互重叠或融合,边缘呈切迹 状。少数可表现为单囊型阴影。
预防与保健口腔医学
第九章 口腔颌面部感染 (Infection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感染是由各种生物性因子在宿主体内繁殖及 侵袭,在生物因子与宿主相互作用下,导致 机体产生以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局部组 织反映的疾患。 口腔颌面部感染时因致病微生物入侵引起的 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局部乃至全身的病理 反应过程。
第六节 炎面部疖、痈
疖痛好发于头面部,唇部多见且较严重。 唇部疖、痈的临床表现与身体其他部位者基 本相同。要注意的是其局部解剖、生理的特 殊性。面部经常活动,富于淋巴、血管网, 血运丰富。其静脉缺乏瓣膜,血液可逆行。 在“危险三角区”,面部静脉经面前静脉、 内眦静脉、眼静脉等与颅内的海绵窦相通
阻生牙引起的盲袋及肿胀之龈瓣
三、并发症:
瘘管形成:粘膜瘘关与皮肤瘘管
颌周蜂窝织炎: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感染向颌周间隙扩散的途径
四、诊断
病史+临床表现+口腔检查+X光检查 五、治疗 智齿冠周炎的治疗原则:急性期以消炎、 镇痛、切开引流和增强病员机体抵抗力的治 疗为主;急性期过后,应考虑尽早对病源牙采 用外科治疗(拔除),以防复发。 1.全身治疗
一、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一)病因 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 即牙源性 损伤性 血源性。 (二)临床表现 颌骨骨髓炎的临床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期和 慢性期两个阶段
1、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1)急性期:多由急性化脓性根尖周或根 尖脓肿发展而来。多发生在下颌骨 慢性期:慢性期口内或面颊部有瘘管长期流 脓,可探查到粗糙的骨面或活动的死骨。
下颌下蜂窝织炎切开引流术
五、口底蜂窝织炎
感染来源:可由下颌牙齿感染、急性扁桃体 炎、急性下颌骨骨髓炎或口底外伤继发感染 而引起。临床上分为化脓性和腐败坏死性二 种,后者病情更为严重。 临床表现:全身症状严重.化脓性感染的患 者,可出现高热(39-40度)、寒战等症状; 口底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主要由厌气性、腐 败坏死性细菌引起,病情发展迅速。
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类型
二、临床表现
急性智齿冠周炎的初期,一般无全身反应, 仅有磨牙后区的不适或疼痛,咀嚼或吞咽时 加重;→局部可出现自发性、放射性(耳颞 神经)的跳疼,牙冠周围软组织肿胀疼痛→ 炎症影响咀嚼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张口受 限,→咽侧出现吞咽疼痛,导致病员咀嚼、进 食及吞咽困难→病情重者尚可有周身不适、 头痛、体温上升、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痈的剖面图
面部“危险三角”区的静脉系统
上唇痈并发眶周蜂窝织炎
口腔预防与保健医学
第十章 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 口腔颌面部是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可以 发生各种类型的肿瘤。本节仅就口腔颌面部常 见的肿瘤作简单的介绍。
第一节 良性肿瘤
口腔颌面部可发生各种良性肿瘤。发生于 软组织者,如涎腺混合瘤、牙龈瘤、血管瘤、 淋巴管瘤、神经纤维瘤、纤维瘤等。发生于骨 组织者,如巨细胞瘤、骨瘤等。口腔颌面部还 有些良性肿瘤与成牙组织有关,属牙源性的肿 瘤,如牙瘤、造釉细胞瘤等。现将几种常见的 肿瘤分别叙述如下。
咬肌间隙感染及冠状切面示意图
咬肌蜂窝织炎发生的部位
切开引流要点
三、翼下颌间隙感染
翼下颌间隙的解剖位置
翼下颌间隙感染 (续2)
临床表现:常是先有牙痛史,继而出现张口 受限、咀嚼及吞咽疼痛; 口腔检查: 治疗:初期全身应用抗菌素;脓肿的切开引 流可从口内或口外进行(口内切口在翼下颌 皱壁稍外侧作纵型切开;口外切口同咬肌间 隙感染)。
五、诊断与治疗
发病因素+病史+临床表现。 六、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 1、口腔、鼻腔与鼻窦长期与外界相通,常驻有各 种细菌,且这些腔窦内的温度与湿度十分利于细菌 的生长。当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或粘膜组织损伤时, 容易发生感染。 2、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特有的一种感染。 3、口腔颌面部的筋膜间隙内含有疏松结蒂组织, 抗感染的能力较弱,容易造成感染的扩散和蔓延。
六、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续2)
4、颌面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感染可 沿血液和淋巴液扩散,引起败血症、脓毒血 症和淋巴结炎;颌面部的静脉瓣稀少(危险 三角),细菌可沿血液逆流至颅内,引起颅 内感染,所以,中医又有“面无善疮”之说; 同时,颌面部的损伤或炎症也容易愈合(手 术拆线时间短)。 5、面部的汗腺、毛囊和皮质腺也是容易引 起感染的部位。
腮腺混合瘤(左腮部)
混合瘤(续)
【治疗原则】 腮腺混合瘤的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为原则。 术前一般不宜作活检。肿瘤的包膜常不完整, 有时瘤细胞可侵入包膜或包膜外组织,若切 除不彻底则将复发。故手术时不宜采用剜除 肿瘤的方法而应将肿瘤连同其周围的腮腺组 织一并切除。术中要注意保持面神经。如有 恶性变,应按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