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oc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oc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7月6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2006年3月6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要节约能源,实现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工作。

要节约用水,农业基本实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城市强制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

要节约土地,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城市大广场建设,到2010年实现所有城市禁用实心粘土砖。

要节约材料,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和再生材料,提倡简约实用的建筑装修,规范并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使用。

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工业废物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

要强化促进节约的政策措施,推行强制性能效标志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一、含义(是什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明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依据,为什么)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2、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有利于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

4、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5、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

6、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以往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为缓解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而做出的正确选择,是遵循自然规律、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和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环境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措施(怎么做):既要积极做好开源工作,又优先做好节约工作。

(1)要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开发。

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解决能源资源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依靠科技进步,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切实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

(4)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要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

倡导绿色消费,鼓励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等。

(6)要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生态的技术。

(7)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8)要加强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教育,开展节约能源资源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能源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使节约能源资源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9)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查处这类违法行为。

(10)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解决能源资源问题,必须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建设环境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1)有利于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3)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4)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5)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五、经、哲、政多角度思考1、经济常识角度分析(1)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的弱点。

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掠夺性地使用资源,破坏环境,造成浪费,要求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厉行节约,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者应坚持科学、理性、绿色消费。

(4)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加快,各国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也要靠各国共同努力。

如能源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2、哲学常识角度分析(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当前资源利用和环境状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

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加强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能源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使节约资源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2)坚持联系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能源问题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3)坚持发展的观点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统观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并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条件。

(4)坚持全面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一分为二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既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又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5)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建设节约型社会过程中每人都能“节约一点”,将对整个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6)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规律是客观的,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了按规律办事的要求。

(7)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解决我国的能源资源问题,既要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又要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体现了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8)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提出这一战略是人类反思历史发展进程和对社会经济行为的总结,是认识飞跃和理论创新的结果,又必将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9)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科学的生态价值观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又要重视其生态价值,保护资源和环境。

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最终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

(10)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节约型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最终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依靠全体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3、政治常识角度分析(1)节约型社会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国家重视解决能源、资源问题,体现了经济职能。

为了解决能源、资源问题,国家加强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体现了搞好公共服务的职能。

(3)坚持公民权利义务相统一。

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公民应自觉厉行节约。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坚持对人民负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解决能源资源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6)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领导核心作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

(7)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