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性商业银行微贷业务发展分析

地方性商业银行微贷业务发展分析

地方性商业银行微贷业务的可行性分析近期,中国银监会出台《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在《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微金融服务的通知》(简称“银十条”)基础上提出了15条具体措施,继续推进小微金融差异化监管政策,完善小微信贷金融环境。

截至2012年12月末,全国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达万亿元,其中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余额万亿元,比全部贷款增速高个百分点。

截至2013年3月末,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

小微企业信贷的高成长性已经成为国内银行业的共识,小微企业金融成为了真正的蓝海。

支持小微企业,大力发展微贷业务,不仅因为政策导向,也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013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倍的限制,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此举势必使得对公信贷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将把众多地方性商业银行推向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未来的微贷业务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将逼迫地方性商业银行增加微贷业务投入,提升微贷业务的管理水平和风控水平。

一、发展微贷业务的政策分析(一)发展微贷业务顺应国家经济政策导向,有利于顺应国家关于支持实体经济、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导向和监管要求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金融信贷支持实体经济、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意见。

要求各家金融机构在信贷增量上,要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

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应当继续保持倾斜。

1、实体经济需要金融支持2013年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指出,金融和实体经济密不可分。

要逐步有序不停顿地推进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金融发挥着重要作用。

银监会数据显示,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

3月末,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7006亿元,同比增长%。

中西部地区贷款增速继续高于东部地区。

这充分表明,今年以来,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推进改革转型、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成效明显,各家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方面加大了重视和信贷资源的投入。

2、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在新形式下,小微金融机构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深耕本地市场,下沉业务重心,将金融服务向基层延伸,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支持力度,努力提高服务县域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

同时,注意防范不符合县域实体经济真实需求的“金融创新”,防止资金自我循环以及监管套利行为,确保信贷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3、提高自身生存发展能力的客观需要在贷款利率倍限制取消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凭借资金优势将垄断对公信贷市场,而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存款利率上浮10%,对公贷款利率下浮70%以上的双重压力下,将更多的转战议价能力更强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和微贷业务市场。

(二)地方性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微贷业务,可以在当地迅速形成特色,打造知名度,顺应监管机构的要求监管机构也要求城商行和各地农信社走差异化道路,形成自己的特色,支持当地实体经济、扶持当地中小企业。

早在2010年,不论是监管层面还是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第十次会议,都提出了城市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的要求中国银监会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肖远企曾在某城商行调研时指出,市场定位要有理念,即要有差异化、特色化;跨区发展要分析市场竞争性、互补性、可持续性、可复制性和风险管控。

大力发展微贷业务成为地方性商业银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成功助力,完全符合和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和监管要求。

二、发展微贷业务的竞争分析1、大力发展小微金融有利于建立先发优势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各家商业银行迫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积极进行业务转型,推进客户结构重心下移,大力发展5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2012年上半年,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投放小企业贷款9332亿元,占同期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速比同期大、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个和个百分点,可见在5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竞争之激烈。

但同时,单户100万元以下的微型贷款业务又是一个细分的新市场,尚没有哪个银行一家独大,值得地方性商业银行抢占先机,快速收获。

2、大力发展微贷业务有利于应对非金融机构微贷业务的挑战目前,小额信贷公司、网络融资平台和其他影子银行迅速加入到微贷业务中来。

至2011年上半年,中国网络融资整体规模已由2007年的2000万元升至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25%。

国家开发银行对微型企业信用贷款市场的调研显示,该市场需求保守估计是至少5万亿元。

为数众多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不断涌现,“阿里贷”以淘宝商户为对象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宜信公司以居间理财模式大规模开展微贷业务。

网络微贷“人人贷”2012年1到6月交易量已达亿元,同比增长10倍以上,有1700余名小微企业主、个体经营户和个人消费者通过人人贷向超过1万名理财者募集到所需资金。

这些鲜活而急促的变化使我们必须相信,微贷业务必须尽快发展、大力发展。

3、大力发展微贷业务有助于推动地方性银行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模式微贷业务的批量化营销、标准化审批、集约化管控有利于地方性银行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营销、风控和管理模式。

此外,以打分卡为技术自动审批小额度业务也可批量、标准化地进行大规模操作,减少人员成本。

如未来借鉴网络信贷、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新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地方性银行建立适合微贷业务特点的新型管理模式。

三、发展微贷业务的市场分析1、“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最早是由W.钱.金(W. ChanKim)和勒妮.莫博涅(Renee Mauborgne)于2005年2月在二人合著的《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出。

如果我们把整个市场想象成海洋,这个海洋由红色海洋和蓝色海洋组成,红海代表现今存在的所有产业,这是我们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则代表当今还不存在的产业,这就是未知的市场空间。

用简单的话来解释:红海就是红色的大海,防鲨网的范围之内,水质混浊,营养贫乏,但是人很多,在这个小圈围之内不能出围,人人都竞争激烈;而相对蓝海就是蓝色的大海,防鲨网之外海之深处,水质和营养物都很好很丰富,范围也相当广泛,竞争的人也少,蓝海竞争胜者将得到比红海多得多的利益。

那么所谓的“蓝海战略”就不难理解了,“蓝海战略”其实就是企业超越传统产业竞争、开创全新业务市场的企业战略。

2、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要寻找激烈同质化竞争下的“蓝海”战略,将主要体现在金融产品的差异化定位上。

差异化战略最早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

他指出所谓差异化战略,是指使企业产品、服务、企业形象等与竞争对手有明显的区别,以获得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战略。

按照波特教授的一般性企业竞争战略原则去思考一些中国银行业的战略定位问题,不难看出,有效的差异化战略能够帮助银行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压力,提高利润水平,赢得细分市场的客户,从而最终为银行在竞争中赢得优势。

3、发展微贷业务则有利于避开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红海”。

无论是被迫遵从银监会的“两个不低于”还是自觉自愿,各银行300-500万元左右的小企业贷款如火如荼地超常规增长,造成一个小企业客户多家银行授信越来越多、贷款收益越来越低、风险越来越大,可以预见小企业贷款正在变成“红海”,“挤出效应”也将使地方性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综合收益率逐渐下降、目标客户的信贷风险逐渐上升。

而微贷业务凭借其小额、分散、高利的特征,将成为应对这一难题的最佳答案。

4、微贷业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以浙江台州地区为例,该地区有泰隆、民泰、台州三家主要从事微贷业务的小银行,他们在微贷业务上都各自发展到300亿元左右的规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而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的民营经济总量是台州的数倍,仅北京地区的专业市场就有2000余家、个体工商户70余万,上海、深圳和杭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数量分别为:上海110余万户、深圳80余万户、杭州50余万户,除大城市之外,全国各地县域城市也都形成了各具产业特色的小企业产业集群,仅河北省就有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120个。

这些市场的个体工商户和小私营业主基本都处于金融提供较弱的局面,同业竞争强度小,绝大多数都能成为我行的潜在客户。

5、数据表明,中小和小微企业的市场潜力并不亚于大型企业。

以山东省地级市济宁市为例:2010年末,济宁市的民营经济发展到万户,增长%。

其中民营企业万户,增长%;个体工商户万户,增长%。

从业人员达到万人,增长%;注册资金亿元,增长%;资产总值达亿元,增长%。

全市民营经济的税收贡献额占到全市税收收入的%,已超过全市总税收的半壁江山。

多数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需求旺盛,为小微信贷提供了丰富的客户资源。

因此,避开与大中型银行的同质竞争,也避开了把自己推向“傍大款、垒大户”的“独木桥”,更规避了因贷款集中度过高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所以,地方性商业银行通过增强对小企业金融服务重要性的认识,“不与大银行抢市场、争客户”,将小企业作为基本的客户群体,把信贷业务发展战略重点转移到服务小微企业上面,可以更好地利用其小企业的“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地方性银行的现状分析(一)与国有及股份制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的天然竞争劣势是显而易见的。

这些竞争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身固有的缺陷是其处于竞争劣势的根本(1)规模化不足。

机构设置上的局限使得地方性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小、竞争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不仅导致其经营风险高,而且阻碍、牵制业务开拓发展。

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规模小、网点少、营业额低,业务开发成本无法分摊,因此制约其科技水平的改善,也制约着其业务的发展和风险的化解,使得地方性商业银行竞争力不强,生存困难,存款有进一步向国有大银行集中的趋势。

地方性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没有配套,国有商业银行按照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正在从一些地区和领域让出部分市场空间,而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设立和发展却没有相应地连动起来。

(2)市场定位不准。

地方性商业银行“克隆”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常见弊端,即“大银行病”,其直接影响是使其失去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特色与优势,经营成本上升。

当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普遍追求“做大”、企图抛弃“中小概念”时,在西方发达经济国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却是广泛存在且高效运作的。

尤其是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已呈现出与国有商业银行高度雷同的现象,特别是市场定位的趋同性,已经把地方性商业银行带入“死胡同”。

由于地方性商业银行坚持跟随型战略,没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因此,至今无论从区域上,还是从产品上,甚至在某一单项业务上,都无法打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格局,没有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