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的影像学特点,减少对该肿瘤的误诊。
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影像学表现,按不同病理类型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7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脂瘤型2例,血管瘤型1例,肌瘤型1例,混合型3例。
脂瘤型以脂肪成分为主,ct显示脂肪密度。
血管瘤型以血管成分为主,ct增强可见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密度仍高于同期肝实质。
肌瘤型主要是由平滑肌成分为主,脂肪成分很少,混合型三种成分含量相似,ct平扫为较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ct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仍有强化。
结论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表现有所不同,这取决于肿瘤所含的主要组织学成分。
了解肿瘤不同的组织学类型与影像学表现之间的关系,有助于
【关键词】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angiomyolipomahaml)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它由不同含量的脂肪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畸形血管组成,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haml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为肝癌、肝脏血管瘤等。
笔者搜集经过病理证实的7例haml 病例,总结分析其ct 1作者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aml共7例。
其中男性2例,女性5例,男女比例2:5,年龄26~64岁,平均年龄39.9岁。
因上腹部不适,行b超检查发现2例。
体检时偶然发现4例。
上腹部包块1例。
hbsag(+)1例。
所有病例肿瘤标记物afp、cea、ca125、ca199 7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ct扫描5例使用somatomspirit双排螺旋ct机、2例在外院使用toshibaaquilion16多排螺旋ct机,扫描矩阵均为512×512,视野20cm×20cm,层厚1~10mm,层间距0~5mm。
增强扫描5例使用32%碘佛醇。
2例使用60%碘海 2按tsui7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病理分型,其中脂瘤型2例,血管瘤型1例,肌瘤型1例,混合型3
在2例脂瘤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脂肪含量较多。
ct密度与皮下脂肪相似,其中可见条索状、斑片状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脂肪部分未见强化,软组织密度部分强化较明显。
在1例血管瘤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病理上以畸形血管为主。
ct平扫呈低密度,其内可见点条状钙化,增强扫描呈动脉明显较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密度仍高于同期正常肝实质。
在1例肌瘤型和3例混合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其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混合型有1例肿瘤内可见到灶性脂肪密度,1例虽然脂肪含量约30%,但不呈灶性,为弥漫存在,在ct上未能显示,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仍有强化,1例肌瘤型、1例混合型呈稍低于同期肝实质密度,1例混合型呈等于同期肝实质密度,1所有7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有3例病灶增强扫描肿瘤内或边缘可见粗大血管显影。
1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后患者,在ct检查发现同时在肝脏、肾脏、后腹膜及后纵隔患有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7例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为haml有4例,1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1例诊断为脂肪瘤,1 3 3.1临床病理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是一种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肾脏,发生在肝脏及其他脏器者罕见。
自ishak 1976年首次报道发生于肝脏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至今国内外仅有百多例报道,并以ct haml多见于青年女性,可与多发性结节硬化、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并存,fricke62例结节性硬化患者中有8例合并多发haml。
临床上,haml常无自觉症状,部分表现为肝区隐痛或右上腹不适。
病理上,haml按血管、平滑肌及脂肪在肿瘤中的分布所占比例不同分为是4个型:脂瘤型、血管瘤型、肌瘤型和混合型。
不同病理学 3.2ct 3.2.1脂瘤型主要是由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组成,肿瘤周边或其间可见少量畸形厚壁血管和梭形平滑肌细胞。
因而在ct 平扫示肿瘤组织密度与脂肪相似,并可见条索状、斑片状软组织密度。
增强扫描脂肪成分无
3.2.2
血管瘤型是由大量的畸形厚壁血管及平滑肌细胞组成,脂肪成分较少,影像学上往往见不到。
ct平扫呈低密度,其内有时可见点条状血管样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动脉期明显均质强化,门静脉期仍呈高于同期肝实质的强化,但较动脉期有所减退,延迟期呈低密度。
术后病理显示
3.2.3肌瘤型主要由平滑肌成分组成,脂肪成分少于10%,混合型病理上表现为实性成片的肌样细胞混以片状脂肪细胞,其间穿插着不规则的厚壁血管。
这两型因平滑肌含量较多,常呈实质性软组织肿块。
ct平扫呈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其内密度常不均匀。
增强扫描肿瘤动脉期强化较明显,门静脉期仍有强化,呈稍高或等于同期肝实质密度,延迟扫描肿瘤边缘可出现假包膜样环形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