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资源,是一种口头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口传文化,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情感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关系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人们交流生产经验,积累生存智慧的主要途径。
一、民歌:社会生活与人民心灵之歌1.民歌的文化认同功能作为社会性生物的人类,总是习惯按照文化传统与血统来区分不同的群体,每一个个体成员都依靠着群体的帮助才得以生存,这便产生了人与人之间拥有共同文化背景并且能够相互接纳的文化认同感。
在使用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中,通常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出自同一血缘的人们之间,有无偿的相互帮助的义务。
这也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受到各方面生存威胁,每个个体都不可能脱离群体生存,因此只能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群居生活。
在长期的群居生活中,也形成了群体共有的文化:共同的语言、宗教信仰、习俗、服饰、艺术风格等等。
这些共同的文化因素又成为族人文化认同的新的纽带,把一群需要相互帮助的人紧紧联结在一起。
2.民歌的情感表现功能在我国,以抒发情感、调节身心为目的的民歌,虽然在个民族民歌中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但在汉族原生态民歌中尤为体现,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汉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较早的进入了发达的农耕阶段。
以情感表现为主要目的的民歌,主要集中在汉族的山歌和小调中,例如著名的陕北小调《兰花花》,人们通过兰花花这首民歌鞭笞了传统封建社会对自由爱情的禁锢与迫害,传达了人们最求自由爱情的希冀,这也是一种在封建压迫下情感的宣泄和表述。
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民歌正是起到这样的一种情感表现的功能,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在统治阶级主宰社会舆论的情况下,民歌担负起了这样一种情感宣泄的责任,它真正体现了被统治阶级的心声,体现了穷苦大众的话语权。
正因为有民歌的存在,民歌对底层民众的希望、要求、情感认识的真实发表,才能够极大地弥补了文人用文字记载历史的缺陷,使之有了更多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3.民歌的劳动组织功能在民歌当中,有一类称作劳动号子,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劳动,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质的劳动,由于因节奏统一而激发劳动热情的需要,劳动号子就应运而生了。
景颇族是以稻作农耕为主的民族,因此,去除稻谷壳的舂米运动便是他们主要的劳动方式之一。
传统的稻谷去壳方式是将谷子放在石臼里,几个人(通常是女人)围着石臼用木杵舂打。
为了协调统一多人轮流舂打的劳动节奏,并为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去除烦闷的心情,她们便创造了一种舂米时唱的号子,叫做《舂米歌》或《杵歌》。
由于舂米的节奏单一且均匀,《舂米歌》的节奏便与之呼应,形成没有弱拍子的单拍子曲调。
她们在劳作时每唱一小节,便用木杵舂击一下,如此循环往复,直至结束。
当然,由于劳作的方式做种多样,并且不同的劳动有着不同的运动节奏,所以,与之相呼应的号子便也种类繁多。
很显然,一种具有特定节奏特征的号子,通常只能使用于一种特定的劳动场合。
在当下,城市的体力劳动大多已被机械化劳动所代替,劳动号子在城市的发展也仅仅限于舞台表演之中,但在当今多数农村还是能够看见它的身影。
4.民歌的知识传承功能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当中,对生存知识的积累传承一直是被我们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这也是关系到能否延续下去的生死攸关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传统中没有文字的存在,所以也并不存在“教育”一说,因此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口头语言讲述、视觉语言示范、歌唱语言的艺术化引导便成为了主要的知识传承途径。
在使用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中,民歌教会了人们生产与生活的技能,告知人们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由来,传授本民族共同的宗教信仰等等,因此,民歌便是一部教会人们如何生活的百科全书,有着知识传承的功能。
二、民歌:对生命的态度民歌,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口传文化。
然而口传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必须面对面的传播信息,使之流传;另一个特征便是,它受限于个体的需要,并会随着个体的生存需要和选择进性内容的记忆和遗忘。
在民众生活中,民歌作为一种用音乐和语言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方式,也是社会关系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担负着交流生产经验,积累生活智慧的重要责任。
依赖于地方方言加工后所形成的民歌曲调,不仅贴上了音乐文化本土化的地域标签,也是不同地域文化传播、交融以及生活变迁的历史写照。
传统民歌能够全面真实的的反映人们生活的综合信息,虽然不能说是民族本土化唯一的生长源泉,却可以说她是民族繁衍生存之树最为主要的根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沿海地区及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由原始的农耕时期逐渐过渡到机械化时代。
在城市中,已经完全看不到“亢育亢育”的劳动号子、看不到与统治阶级英勇斗争的“江姐”、看不到追求自由爱情的“兰花花”。
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民生活仍然相当的贫穷,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利益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保护,不仅是经济利益没有得到社会公平合理的分配,连政治权利也被边缘化。
由于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给农民的资源长期短缺,为了基本生存,许多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牺牲自然生态来获取生存条件,这也就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雾霾、水资源匮乏、沙尘、森林退化等等,这是我们如今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
民歌所反映的生活情节,过去有、现在还有,而且有的地方生存生态环境比以前更加糟糕。
我们展示民歌,不仅仅是为了艺术表演,也是展示当下部分中国贫苦农民生活的实际状态,通过民歌来吸引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人类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能够传之久远并被广泛接受传播的文化造物,都必然有其多方面的存在依据。
民歌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资源有着其独特的当下价值,她代表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是人类音乐文化的瑰宝,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世界各国人民所共同创作的最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我多年从事中国民歌的教学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跟我们的民间传统音乐快要脱节了。
我清晰地记得,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讲授传统民歌的时候,几乎大部分地区的民歌只要老师一唱,我就能随之哼唱几句。
因为在我童年的时代,没有现在种类这么繁多的流行音乐,大人们传唱的都是些旋律优美而且地域风格鲜明的民间小调,他们有时甚至会载歌载舞,这些令我记忆犹新,所以我今时代不同了,电视,广播,媒体对传统民歌并不陌生。
而如行音乐的大肆宣传,似乎己经把我们的民族传统的音乐逐渐淹没掉了,当学生听到我在课堂上播放的中国民歌时,第一反应就是太土,歌曲的内容与现实结合不大,特别是非本方言的民歌实在难唱。
因此,他们对中国民歌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我感觉这样的教学再继续下去几乎毫无意义。
纵观社会,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传统民歌尴尬的发展局面使得我们民族音乐的传承越来越难以延续。
从近几年的社会反响看,中国民歌的发展状况一直呈滑落态势。
改革开放后,港台和内地流行音乐的迅速发展,以及近几年欧美、日韩等国外流行音乐对国内音乐日渐强大的渗透及影响。
复杂多样的曲风、优美动听的旋律、浅懂易唱的歌词等特点让流行歌曲对中国民歌的冲击日益加深,民歌的受众人群越来越少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虽然近几年民歌界一直在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众多老一辈或新一代的民歌手们也试图力挽狂澜,无奈这种态势一直都没有改变。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我们的音乐爱好者和工作者们,都有责任重新审视和考虑我们本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局势和前景,努力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去探求一条适合中国民歌发展的新路线。
民间歌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作用与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音乐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绝大多数人把我们的传统民歌已经渐渐淡忘了,但我们不能否认它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必须肯定地说,民歌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为了让我们本民族的民歌艺术能够流传下去,继续发挥它的巨大功效,并让大众所能接受,首先应该让传统民歌与时代接轨。
我们可以先看看美国乡村音乐的发展。
美国乡村音乐在美国有着较长的历史,至今它一直为广大听众所喜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除了保留原乡村音乐的本色外,还汲取了很多流行音乐的元素,而这一点正是中国民歌在创作和发展上所值得借鉴的。
无论是高雅音乐还是流行音乐,不断挖掘各民族的原始音乐资源并以现代元素改造之,已经成为强大的潮流。
历史己经证明:音乐传统资源的每一次再发现,都是音乐前进的巨大动力。
近两年来一些当红流行歌手都在尝试不断将“中国风”的民族元素引入到流行音乐中,无数佳作应运而生,成为经典作品的例子比比皆是,无论是西北风年代、还是后来让人血脉喷张的摇滚乐均脱不了干系。
《南泥湾》、《浏阳河》、《阿姐鼓》、《贤良》,还有斯琴格日乐的成名曲《山歌好比春江水》、腾格尔的《天堂》,均改编自民歌,郑钧演唱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伴唱和声部分就引用了侃族民歌“加林赛”,再如周杰伦的《千里之外》,作词从中国传统的诗词中汲取养料,还邀请了歌坛常青树费玉清演唱,效果非常好。
正是有了这些民歌音乐元素的加入,才让现代音乐既有着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情又有着强烈的现代感;既多了几分豪迈、又多了一丝忧伤,独特的魅力在音乐中脱颖而出,让歌迷沉侵其中,不能自拔。
这类优秀的作品在编曲上严谨了许多、和声大气而不失唯美,这些都足以说明传统与现代的相互渗透能够满足喜欢流行歌曲又想了解民族歌曲的歌迷的需要,从深层意义上说更是传统民歌古老生命力的一种延续,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记得在一本文化人类学著作中,有作者提到,仅“文化”这个词,世界上不同时代的学者,就为它下过 170多种定义。
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个概念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人们对同一概念的多种体验和理解。
出于对学术研究的需要,我接触到不少与这一概念相关的论述。
而这些林林总总涉及到“文化”的解释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倒是费孝通先生在为一本艺术人类学新作所写的序言中的一段话,他说:“当年我在干校劳动的时候要东西吃,煤油炉子,就用泥巴做了一个土炉。
土炉我是很会做的。
当人们能够用土为自己做一个用具的时候,我想这就是人类文化起源的开始。
我认为中国文化就像陶器那样,是从土里出来的。
什么叫文化 ?用人工把自然的土变成用具,变成服务于人生的东西,这就是文化。
人类第一次改变物质的化学成分,并将其制成用具的就是陶器。
他不仅是器物的,也是文化的。
”阅历丰富、知识渊博的费老为“文化”所下的这个定义:通晓、浅近、形象、深刻。
他既观照到文化的物质性,又指出了他的精神。
更可贵的是,费老还强调了文化的乡土性。
这恐怕是许多习惯于书斋式的研究者最容易忽视的。
而它恰恰又是文化涵义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由文化的定义我联想到对民歌的认识,因为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可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管他们住在高原、山地、平原、海滨还是森林、草原,不管他们选择何种生活、生产方式,也不管它们的历史有几百年还是有几千年,他们都会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独有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