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企业文化从竞争走向融合
摘要: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是美日企业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文在比较日本和美国的传统文化差异根源的基础上,说明了美日两国企业文化正从竞争走向融合。
关键词:美日企业文化;竞争;融合
任何企业文化都离不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同的地域特征孕育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又孕育出不同个性的企业文化。
一、美日传统文化差异根源
从地域特征来看,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十分匮乏、地震频发的岛国,而美国国土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自然灾害也较少。
从民族构成来看,日本主要由大和民族构成,约占总人口的98%以上;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由众多具有鲜明文化差异的民族构成。
从文化根源来看,日本历史较长,并深受儒家、佛教、神道文化的影响;而美国历史较短,文化根基较浅,受清教主义的影响,形成了崇尚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
由于国情和文化上的不同,使美国和日本的民族文化有较大的差异。
二、美日企业文化的冲击
(一)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日本的崛起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日本企业迅速崛起并日
趋强大,其国际竞争力逐渐赶超美国,美国许多优势产业均受到了的挑战,而日本企业的崛起与其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
1.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人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他们认为公司是社会的一部分,公司应当有益于社会,企业的目标绝不仅仅是赚取利润,而是要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发展负责。
例如松下电器将“产业报国”作为其社训。
2.倡导团队精神,注重群体智慧
日本的集体主义精神表现在:每个人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个人的命运和整体息息相关。
它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为了维护整体的和谐,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
集体主义在企业文化中则主要体现在团队精神上,每个员工都有责任维持企业内部的和谐与团结,对企业怀有无限的忠诚,企业如同一个大家庭,因此日本企业也被称为“株式会社”。
二战后,日本之所以能够从一片废墟中实现腾飞,与其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分不开的。
企业为了保证人员的稳定性,提出了终身雇佣的就业制度,松下电器面对公司的巨额亏损,仍坚持不解雇一个员工,这种双赢共生的关系,使企业在遇到难关时也能保证人才所需,并充分调动了全体员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3.勤俭节约,严谨精准的品质
日本企业十分注重降低生产成本。
丰田的成功离不开其对成本的精细化控制,这被形象地比喻为“拧干毛巾上最后一滴水”的过程。
这种生产模式主要目标就是减少浪费、降低成本。
丰田认为只要是不增加产品价值的工作就是浪费,就应该消除。
同时日本十分重视提高产品的品质,这使日本品牌在全世界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4.模仿式学习
战后,日本企业通过引进美国先进的技术发明,并对其进行模仿创新,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模仿式创新能降低创新成本、降低风险、并使创新更有针对性,模仿式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超越。
刚进入汽车业的丰田,就是先将美国克莱斯勒汽车进行逆向工序分解,然后根据日本企业市场较小的特点,更改美国的生产线以进行小批量生产。
随着丰田汽车销量的增加,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其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理念又成为美国企业竞相学习的对象。
(二)9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赶超
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日企业竞争力再次发生逆转,其竞争力超过日本,重新成为世界第一,它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其优秀的企业文化。
1.崇尚冒险、勇于革新的美国精神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日本风险投资公司偏好风险小的
企业,这种沉稳的投资方式限制了日本新兴行业的发展。
而崇尚冒险的美国风投公司的投资对象则多为新兴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因而能不断地催生新企业,为经济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技术的进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比如,美国的Google和Apple计算机公司都离不开具有前瞻眼光和冒险精神的天使投资者。
此外,美国企业积极进行变革,克服“大企业病”,使老企业重新焕发活力。
受传统的保守观念的影响,日本企业的变革力度远不如美国。
2.强调个人价值
美国人认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十分重视维护个人的权力和自由,尊重每个人的价值。
例如,IBM把“尊重个人”作为他的核心价值观。
美国企业通过将员工的工资与其绩效直接挂钩来培养企业内的竞争和创新精神。
而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较为僵化,不利于提高员工的竞争力,“永不裁员”的信条也降低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3.重视物质收益的实用主义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在企业文化中则表现为务实精神,注重实际效果,反对形式主义。
相比于日本企业重视企业的责任,美国企业更强调“利润最大化”,重视资本收益率和
股东利益。
三、新世纪,美日文化正在走向融合
美国企业经过80年代日本经济的打击后,开始改变原来的单一的追求利润的做法,并在保持重视个人价值的传统基础上,开始积极倡导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日本企业接受90年代经济低迷的教训后,逐渐重视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重视企业内的公平竞争,推行以“投入”定产出的分配制度,实现了契约关系与情感因素的共同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林平凡,詹向明.企业文化创新.中山大学出版社
[3][日]樱井通温,[加]D.保罗・斯加布罗.日本式的企业成本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4][日]有泽广巳.日本的崛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