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原理1
(五)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 禁止权利滥用,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 民事活动时必须正确行使民事权利, 不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第三 人的利益。
设例1· 14:
• 甲以50万元的代价购买一片海滩进行 海水养殖,为防止有人偷盗在海滩的 周围架设了电网。而此海滩不远即有 一个别墅区,以前很多居民都有到海 滩散步的习惯,于是居民与甲之间发 生纠纷。 • 问题:居民可否主张权利继续去海滩 散步?
(三)我国的民法学体系
• • • • • • • • 1、总则 2、物权法 3、债法 4、知识产权法 5、人格权法 6、亲属法 7、继承法 8、侵权责任法
设例1· 9:
• 甲委托乙装修公司装修其结婚用的住房 A,并将住房A的钥匙交给乙公司的人 保管。后乙公司的员工丙因与老板吵架 想不开而在住房A中上吊自杀。甲起诉 到法院主张房屋死过人已经不宜结婚和 居住,从而要求乙公司赔偿损失,乙公 司认为自己没有过错,甲的要求是封建 迷信,所以不应该承担责任。 • 问题:本案应该如何适用法律?
《民法大全》的结构:
• • • • 《优士丁尼法典》 《学说汇纂》 《法学阶梯》 《新律》
罗马法的贡献:
• (一)创建了成文法也就是制定法的基本模 式,并创立了法典化的雏形。 • (二)建立了公法与私法相区分的理论模式, 并试图按照这一区分来制定法律。 • (三)罗马法按照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确 定的法律规则,确立了民法的范畴,以及民 法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里的基本法地位和传 统。 • (四)最为重要的是罗马法贯彻的平等、自 愿、理性、意思自治的民法精神,成为后世 民法永远的楷模和发展动力。
二、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 (一)平等原则 • (二)自愿原则 • (三)诚实信用原则 • (四)公序良俗原则 • (五)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一)平等原则
• 平等原则是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 的地位平等。
设例1· 11:
• 甲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未与居民协商, 以水费亏本为由,擅自将执行几年的 “抄表到户、计量向用户收费”改为 只抄单元总表,并强制要求居民轮流 收费,否则就停止供水。后物业管理 公司以没有交齐水费为由停止供水。 • 问题:居民是否可以要求恢复供水并 改变收费方式?
2、民法属于私法
• 民法旨在规范个人间的利益,以平等为 基础,其主体均为私人或非基于公权力 的地位,对任何人都可以适用。民法的 主要特征及规范意义在于私法自治,即 个人可以自主决定,自我负责的形成彼 此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二节 民法的历史
• 一、从罗马法到近代民法产生
• 二、大陆法系的演变 • 三、我国民法的发展历史
(二)自愿原则
• 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 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建立、变更和废 止法律关系,而不受任何人强迫的原 则。
设例1· 12:
• 甲医生不慎将乙的孩子的病情诊断错 误而致患儿死亡。后乙领着亲戚数人 到甲的家中,赶走其家人令其在赔偿 10万元的协议上签字。 • 问题:甲在此种情况下签订的协议是 否有效?
(二)市场经济国家立法对于 民法地位的认识
• 2、民法属于私法
设例1· 3:
• 甲酒醉驾驶汽车A违规超速,撞倒路人 乙而致其重伤。 • 问题:乙可以向甲主张哪种民事权利? • 甲应该负哪种刑事责任? • 主管行政机关丙是否可以吊销甲的驾 驶执照?
1、公法和私法的划分
• (1)利益说:以公益为目的的为公法,以私 益为目的的为私法。 • (2)从属规范说:规范上下隶属关系的为公 法,规范平等关系的为私法。 • (3)主体说: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或双方为 国家或机关的为公法,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 均为私人的为私法。 • (4)特别法规说(新主体说):国家机关以 公权力主体地位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的,该 适用的法律为公法,该法律对任何人都可以 适用的,则是私法。
三、我国民法的发展历史
• (一)清末 • (二)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第三节 民法的全貌
• 一、民法的体系
• 二、民法的渊源
一、民法的体系
• (一)财产关系 • (二)人身关系 • (三)我国的民法学体系
(一)财产关系
• 1、所有权的保障
• 2、合同的保障
设例1· 4:
• 甲拥有一处海滨别墅A,每年夏天都 去哪里度假。但今年夏天去的时候却 发现,A已经在半年前被乙占用居住。 • 问题:甲如何主张权利? • 如果乙在占用期间损坏了门和玻璃等, 甲可以主张什么权利?
设例1· 7:
• 甲有妻子乙和子女丙。另外甲还有情 人丁,并且还和丁生了子女戊。
• 问题:甲和乙、丙、丁、戊之间的关 系如何?
设例1· 8:
• 甲为亿万富翁,甲和儿子乙一起乘坐 飞机到外地旅游,不幸飞机失事遇难。 • 问题:甲现有亲属只有儿媳丙即乙的 妻子和孙子丁,财产如何继承? • 如果甲留有遗嘱,死后将遗产全部赠 给戊基金会,则如何处理?
三、民法的解释
• (一)民法解释的含义
• (二)民法解释的分类
(一)民法解释的含义
• 所谓民法的解释,就是借助于一定 的方法,确定民法法条的具体含义。
设例1· 16:
• 甲生前有妻子乙和情人丙,临死之际 甲将自己的一切财产全部遗赠给了情 人丙。甲死后丙要求乙交付财产遭到 拒绝,于是起诉至人民法院。 • 问题:在法律没有针对性规定的情况 下,人民法院应该如何处理?
(四)公序良俗原则
• 公序良俗是善良风俗和公共秩序的简 称。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活动必须 符合公序良俗的要求。
公序良俗原则表现:
• 1、公序良俗原则是将社会主流的道德 标准引入民法,成为民法的强制性规范。 • 2、公序良俗原则主要是针对法律行为 发生后果确定的原则。 • 3、违背公序良俗原则的行为,基本效 力是无效。
(三)诚实信用原则
•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 动中应该恪守信用,不欺不诈的原则。 一般简称“诚信原则”。
设例1· 13:
• 1987年甲公司即注册了喜凰酒的商标, 用于白酒的生产。后乙公司擅自在本公 司生产的酒上用和甲几乎一样的商标, 只是将喜凰酒改为喜凤酒。1990年甲将 乙起诉到人民法院。 • 问题:在1990年没有《反不正当竞争法》 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如何处理本案?
• 所谓民法基本原则,指民事立法、 民事司法、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近代民法三大原则
• 所有权绝对原则,是指所有权绝对的按 照权利人的意思行使,排斥任何人甚至 国家的干涉的原则。 • 意思自治原则,指任何人只是依据自己 的内心真实意愿参加法律关系并承受其 后果,此外不接受他人包括国家的强制 也不受自己身份限制的原则。 • 自己责任原则,即民事主体只能因为自 己行为的过错而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则
民法的定义包含三重含义:
• 1、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平等主体 之间的社会关系 • 2、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包括财产关 系和人身关系两大类 • 3、民法是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民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
• (一)我国法学界的一般认识
• (二)市场经济国家立法对于民法地 位的认识
• 1、公法和私法的划分
设例1· 10:
• 甲女于某日到乙餐厅用餐,期间使用 餐厅卫生间,该餐厅一位男性保洁员 丙进入卫生间打扫卫生。甲为丙所惊 扰,认为乙餐厅安排男性员工打扫女 卫生间的举动侵犯了她的人格尊严, 交涉未果后,甲将乙餐厅起诉至法院。 • 问题:甲的主张能得到支持吗?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 1、指导立法的功能 • 2、法律解释的准据的功能 • 3、法律漏洞弥补功能
二、民法的渊源
• (一)《民法通则》 • (二)民事单行法 • (三)民事的行政法规 • (四)司法解释 • (五)民事习惯
第四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
•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与功能
• 二、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与功能
•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诚信原则的基本要求:
• 1、民事主体应该信守诺言,自觉受自己诺 言的约束,使受自己诺言影响的人的权利不 受侵害。 • 2、在民事主体之间建立民法上的权利义务 关系之后,任何人在行使权利或者履行义务 时,应该以诚实的态度主动考虑对方的正当 利益。 • 3、即使民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未建立,民 事主体对于相对人所为的行为,也要讲究诚 实信用,违背者要承担责任。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基本要求:
• 1、权利人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和手段行 使权利。 • 2、行使权利不得超过正当的界限。 • 3、对已经放弃的权利不得重新提出主 张。
第五节 民法的适用
• 一、民法的效力 • 二、民法适用的一般规则 • 三、民法的解释
一、民法的效力
• 民法的效力,也就是民法的适用范围,是 指民法在何时、何地、对何人发生法律效 力。主要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 效力。
(二)民法解释的分类
• • • • • 1、文义解释 2、体系解释方法 3、历史解释 4、扩张解释 5、限缩解释
(二)民法解释的分类
• • • • • 6、当然解释 7、目的解释 8、合宪性解释 9、比较法解释 10、社会学解释
设例1· 2:
• 甲到乙美容院由丙医生做面部整容手术, 后手术失败,不仅没有变美,反而满脸 伤疤,令人不敢观看。 • 问题:假设甲因此日夜痛不欲生而患上 精神病,乙丙应否对此负责? • 假设甲是一个演员,从此不能从事演艺 事业,其将来的经济损失是否应由乙丙 来赔偿?
(二)民法的定义
•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 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 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一讲 什么是民法
第一节 民法的意义
• 一、民法的概念
• 二、民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
一、民法的概念
• (一)一般人对民法的印象
• (二)民法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