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原理

民法原理

无因管理 由第三人给付 台湾民法第268条:「契约当事人之一方, 约定由第三人对于他方为给付者,于第三 人不为给付时,应负损害赔偿责任。」 第三人损害清算(间接代理、寄托等) 债权让与/债务承担

单方利益的施与受

赠与 债务的免除 物权的抛弃 向第三人给付的合同 台湾民法第269条:「以契约订定向第三人为给付 者,要约人得请求债务人向第三人为给付,其第 三人对于债务人,亦有直接请求给付之权。 第 三人对于前项契约,未表示享受其利益之意思前, 当事人得变更其契约或撤销之。 第三人对于当 事人之一方表示不欲享受其契约之利益者,视为 自始未取得其权利。」

诚信原则在德国民法上的扩张

从原规定的诚信操作(Regulierung),到 补充(Ergänzung), 限制Schranken),再 到纠正(Korrektur),干预更为广泛,且 都是通过司法而非立法。但从众多案例仍 可看出,其干预仍不轻易介入实体的利害 分配或弱势的保护,而多限於交易程序的 不公平。

共同代理与复代理
台湾民法第168条:「代理人有数人者,其代理行 为应共同为之。但法律另有规定或本人另有意思 表示者,不在此限。」 代理人以自己名义,为本人选任代理人,使其於 代理权限内代理本人为代理行为者,则为复代理。 复代理仍为本人的代理人,而非代理人的代理人, 其行为效力直接归于本人。解释上此种转授权应 有本人的同意,而不仅是消极的未禁止,台湾民 法某些契约的规定已寓有此一意旨,如第484、 537、680等条。
第五单元
私法自治与法律行为
私法自治理念的三个维度
垂直面的公私关系 公权力对私人领域的尊重─包括私决定的形成与实 现,私资源的使用交换,私人间的竞争合作,私争 议的私下解决 水平面的尔我分际 私人间对各自领域的尊重─包括个人意志的完整展 现,各自管理各自事物,自享利益自承风险,个别 责任明确厘清 时间面的自治界限 在可期待的时间给予尊重─包括当事人作合理计算 的期限,合理注意的期限,合理行使的期限,合理 独占的期限
私法自治的水平维度

1、契约自由─包括要不要?和谁?作什麽? 2、契约严守─欢喜作,甘愿受 3、所有权绝对─包括如何管理、使用、收益? 如何处分? 4、任何人不得处分大於自己之财物 5、过失责任─在合理的范围负责(善良管理人 的注意) 6、给付义务、实害补偿
私法自治的时间维度
概括允许与强制有效
第84条:「法定代理人允许限制行为能力人处分 之财产,限制行为能力人,就该财产有处分之能 力。」 第85条:「法定代理人允许限制行为能力人独立 营业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关于其营业,有行为 能力。 限制行为能力人,就其营业有不胜任之 情形时,法定代理人得将其允许撤销或限制之。 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83条:「限制行为能力人用诈术使人信其为有 行为能力人或已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许者,其法律 行为为有效。」

第15-1条:「对于因精神障碍或其它心智 缺陷,致其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 辨识其意思表示效果之能力,显有不足者, 法院得因本人、配偶、四亲等内之亲属、 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实之其它亲属、检察官、 主管机关或社会福利机构之声请,为辅助 之宣告。 受辅助之原因消灭时,法院应依 前项声请权人之声请,撤销其宣告。 受辅 助宣告之人有受监护之必要者,法院得依 第14条第1项规定,变更为监护之宣告。」

合理价格?

大陆物权法第106条第1款第2项以合理价格 为不动产和动产善意取得的共同要件。适 用时难免会对「合理」要件产生争议,此 一要件不仅排除无偿的物权交易,严格解 释甚至排除非以价金做成的有偿交易,如 互易或其他。後者尚可通过「价格」的扩 张解释而放宽,无偿交易是否应排除公信 保护,仍值得商榷。至於合理要件的解释, 似乎也有放宽到「非异常低价」的情形, 否则徒增困扰。

私法自治的垂直维度



1、立法控制的界限─尽可能低的自治门槛,比如 合同以诺成、非要式为原则,实体规范趋於任意 2、体现对等正义的诚信原则,包括适度作衡平法 的调整,而把社会正义的考量留给特别民法 3、贯彻民刑分流,责任内容不作民事以外的考量 4、当事人主义、自由处分主义 5、司法审查的界限─自治控制限於形成规范(合 同)的程序及其实现,原则上不评价规范本身 6、契约的解释与补充─仅探索当事人的真实意志, 而不掺杂公共或客观的因素
无行为能力与准限制行为能力
第15条:「受监护宣告之人,无行为能力。」 第15-2条第1项:「受辅助宣告之人为下列行为时, 应经辅助人同意。但纯获法律上利益,或依其年 龄及身分、日常生活所必需者,不在此限:1、为 独资、合伙营业或为法人之负责人。2、为消费借 贷、消费寄托、保证、赠与或信托。3、为诉讼行 为。4、为和解、调解、调处或签订仲裁契约。5、 为不动产、船舶、航空器、汽车或其它重要财产 之处分、设定负担、买卖、租赁或借贷。6、为遗 产分割、遗赠、抛弃继承权或其它相关权利。7、 法院依前条声请权人或辅助人之声请,所指定之 其它行为。」

自己代理与双方代理
自己代理或双方代理都将实质上排除法律行为原 来隐涵的交易对立性,不利于本人,故除非无涉 利益交换,单纯履行债务的物权行为,应不生效 力。但正如无权代理,如法律所要保护的本人愿 意接受行为结果时,自无强制排除其效力的必要, 解释上应同属效力未定。 台湾民法第106条:「代理人非经本人之许诺,不 得为本人与自己之法律行为,亦不得既为第三人 之代理人,而为本人与第三人之法律行为。但其 法律行为,系专履行债务者,不在此限。」

监护宣告与辅助宣告

第14条:「对于因精神障碍或其它心智缺 陷,致不能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 不能辨识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 本人、配偶、四亲等内之亲属、最近一年 有同居事实之其它亲属、检察官、主管机 关或社会福利机构之声请,为监护之宣告。 受监护之原因消灭时,法院应依前项声请 权人之声请,撤销其宣告。 法院对于监护 之声请,认为未达第1项之程度者,得依第 15-1条第1项规定,为辅助之宣告。 受监 护之原因消灭,而仍有辅助之必要者,法 院得依第15-1条第1项规定,变更为辅助之 宣告。」
1、民事财产关系的最长期限,永佃权的废 除 2、继续性契约的再协商义务 3、时效制度─走向缩短、统一与任意的趋 势 4、行为基础不复存在与情事变更 5、工具权的除斥期间与失效 6、知识产权耗竭,回归公共领域

台湾民法设置自治门槛
行为人必须有行为能力(进入市场的门票) 表意人出于真意 意思表示必须被正确理解 意思表示不得因扭曲而做成 容许对特定不确定因素作保留 处分行为必须有处分能力 必要时得规定一定的行为方式 交易过程不得明显不公平

真意实现与交易安全的调和
非出于真意的表示不应发生任何效力,乃 理之必至。问题是如果事涉善意第三人的 利益,不仅基于公平有保护必要,且从交 易安全角度(交易成本的考虑),也不能 不在一定程度内肯认行为的效力,立法者 在此必须作真意与交易安全保护的权衡。 心中保留与通谋虚伪意思表示 外汇买卖电脑漏打一个零?

显名主义
基于保护交易相对人的考虑,代理行为应以显名 为原则,第103条:「代理人于代理权限内,以本 人名义所为之意思表示,直接对本人发生效力。 前项规定,于应向本人为意思表示,而向其代理 人为之者,准用之。」此处所谓以本人名义,解 释上应有弹性,如依交易情形或习惯足以显示为 意思表示者是为他人而为,相对人通常可认知时, 即符合显名要件。 未显名时,行为仍成立于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

表见代理
基于交易安全的考虑,虽无代理权,但因自己原 因使他人误以为有代理关系时,在一定程度内, 应接受代理的结果。但在此一错误可以避免的情 形,第三人又不受保护。 台湾民法第169条:「由自己之行为表示以代理权 授与他人,或知他人表示为其代理人而不为反对 之表示者,对于第三人应负授权人之责任。但第 三人明知其无代理权或可得而知者,不在此限。」
不得为暴利行为─交易公平的底线
第74条:「法律行为,系乘他人之急迫、轻率或 无经验,使其为财产上之给付或为给付之约定, 依当时情形显失公平者,法院得因利害关系人之 声请,撤销其法律行为或减轻其给付。 前项声 请,应于法律行为后一年内为之。」 此一基于公平考虑的限制,尚非对法律行为程序 的一般性门坎,而仅以其使他方不公平的做成 「财产上」的处分或负担时为限,其结果非直接 否定行为效力,而是使利害关系人有以诉讼请求 法官调整之权。立法者显然不愿见到当事人任意 以不公平为由逃避契约义务。

显名主义的例外
輕名交易Geschäft für den, den es angeht 有的交易依其性質顯然具有高度開放性,交易者 完全不在意交易的對象是否表意人,仍有受其拘 束的意思,此時未顯名並不影響行為的成立與效 力(歸效於本人)。 借名交易Geschä ft unter fremdem Namen 交易如以假名做成,其效力應視交易情狀,相對 人重視者究為其本人還是連同真實姓名而定。此 時也可能有詐欺做成意思表示的問題。

无权代理
无权代理的行为,对本人及代理人都不发生效力, 但可经承认而生效。 台湾民法第170条:「无代理权人以代理人之名义 所为之法律行为,非经本人承认,对于本人不生 效力。 前项情形,法律行为之相对人,得定相 当期限,催告本人确答是否承认,如本人逾期未 为确答者,视为拒绝承认。」 第171条:「无代理权人所为之法律行为,其相对 人于本人未承认前,得撤回之。但为法律行为时, 明知其无代理权者,不在此限。」

行为能力的实质/形式双门槛




第12条:「满二十岁为成年。」 第13条:「未满七岁之未成年人,无行为能力。 满七岁以上之未成年人,有限制行为能力。 未成 年人已结婚者,有行为能力。」 第75条:「无行为能力人之意思表示,无效;虽非 无行为能力人,而其意思表示,系在无意识或精神 错乱中所为者亦同。」 第76条:「无行为能力人由法定代理人代为意思表 示,并代受意思表示。」 第77条:「限制行为能力人为意思表示及受意思表 示,应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许。但纯获法律上之利益, 或依其年龄及身份、日常生活所必需者,不在此 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