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人教版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人教版高二2013-2014(下)10月考试卷语文试题命题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共6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文化保守主义是在应对西方文化挑战的过程中,主张以传统主流文化的价值作为现代化中介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并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引进外来文明,来实现民族生命稳定与持续过程中的文明汇合的一种思潮。

而现代中国儒学式微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华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

中国现在不仅要增强“国力”,更要回归“国性”,因为“国性”才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根本标志。

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起到了制衡全球化所带来的价值世俗化的消极影响的作用。

世俗自由主义使中国人权意识觉醒,有其重要的意义。

但在西方,自由主义在20世纪下半期开始走向俚俗化,鼓吹绝对放任与自由,抛弃了古典文明教化精神,也引发了从自由放任主义向“动物化”退化的严重文化危机。

当代中国人特别缺乏对低俗文化的免疫力,不能不使人们反思自“五四”以来的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的消极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原有的士大夫与中产阶级的精致性。

新世纪之交,由于旧的文明价值被人为地铲除,在中国人的自由启蒙价值中,本来就缺少抵制低俗化的精神资源,而主要来自美国的外来思想,又缺少了对文明德性的关切。

正因为如此,如何从传统儒家精致文化中获得制衡世俗文化冲击的资源,避免整个民族在过度世俗化过程中,走向动物化与低俗化,就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

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恰恰可以转化为平衡现代中国人所追求的自由价值的文明要件。

经过创造性转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具有平衡世俗自由主义的绝对自我中心价值观的作用,具有克服无根化与人生意义感缺乏的后现代病的作用。

儒家最关键的东西是发掘人的内在资源,并使之充满人的身心,以此为基础光大,从而形成一种人格力量,以之立足于世界,并与恶势力抗争。

更具体地说,仁就是内在的精神资源,它就是把人性中的善外化到世界上去,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精神自我实现的自得之乐。

这使人脱离了低级状态,脱离了动物性。

在这个意义上,儒家学说就因其制衡动物化与人性异化的功能,而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性。

《论语》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可以形象地表达儒家这样一种人格力量:一个内心充满仁的精神的人,足以对环境无所忧惧。

必须指出的是,文化保守主义的复兴面临许多障碍与困境。

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儒家的资源已经几乎丧失殆尽。

几代中国人已经不再接触儒家经典,人们并不了解孔子的思想,在理性层次上,谁也说不清传统文化是什么,儒家有什么精华的东西值得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情感上倾向于回归,理性上谁都说不清要回归什么,这是当下国人精神世界的困惑所在。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回归文化保守主义,国人的心态因素先于理性认识因素。

因此,传统文化的复兴任重而道远。

(选自萧功秦《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析论》,有删改)1.与“文化保守主义”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化保守主义提出以传统主流文化价值为现代化中介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B.文化保守主义可以有效地制衡当前全球化过程中价值世俗化的不良影响。

C.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必能使国人构建原有的士大夫和中产阶级的精致性。

D.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的复兴面临儒家传统文化资源接近完全丧失的现实。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论述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内涵,以及在现代中国儒学式微的背景下抵制自由主义影响所起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从旧的文明价值的消亡与外来思想的冲击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具有克服后现代病的作用。

C.第三段强调把“仁”作为人的内在精神资源,引用《论语》中相关句子只是证明儒家思想所具有的强烈现代性。

D.第四段在前文论述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价值等基础上,强调了当下国人回归文化保守主义在理性认识上的茫然。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五四”以来,激烈的反传统主义因抛弃古典文明教化精神产生消极影响,致使当下国人丧失对低俗文化的免疫力。

B.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具有平衡世俗自由主义的绝对自我中心价值观的作用,并能克服无根化与人生意义感缺乏。

C.“仁”具有由内而外的影响力,能够把人性中的善外化到世界上去,从而获得精神自我实现的快乐,并让人脱离低俗。

D.人们对儒家思想中何为精华这一问题还远未达成共识,只要国人对孔子的思想有全面的了解,“回归”就可实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9分,每小题3分)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

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

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

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

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

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阯,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

”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

以寿终。

4、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徙:调职B.广兄子受,好礼谦恭,敏而好词敏:敏感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谒:进见D.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窃:暗中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一组是:()A. 顷之.,拜受为少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B. 广遂.上书乞骸骨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C. 上以.其年笃老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D. 今日饮食费且.尽若属且.皆为所虏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疏广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远方之人也来向他问学。

其兄之子疏受谦恭谨慎而有口才。

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

B.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C.疏广认为自己的金钱为朝廷所赐,应当自己用来颐养天年,因而回归故里之后,并未打算要将钱财留给子孙,每日均请亲朋故友宴饮娱乐。

D.疏广的子孙见饮食费用甚巨,就请人劝疏广多置田宅。

疏广表示财产只能使子孙怠惰罢了,应当让他们自食其力,过与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8分,每小题4分)①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②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译文: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0分)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赊(shē):远。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5分)9.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颈联。

(5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1)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_。

(2)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访风景于崇阿。

(3)凡在故老,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特为尤甚。

(4)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

文学的安静周国平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奖的一位得主爱尔兰女诗人希尼写信给她,同情地叹道:“可怜的、可怜的维斯瓦娃。

”而维斯瓦娃也真的觉得自己可怜,因为她从此不得安宁了,必须应付大量来信、采访和演讲。

她甚至希望有个替身代她抛头露面,使她可以回到隐姓埋名的正常生活中去。

维斯瓦娃的烦恼属于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成为新闻人物是一种灾难。

文学需要安静,新闻则追求热闹,两者在本性上是互相敌对的。

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寂的职业”,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大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要写的东西。

这是一个真正有自己的东西要写的人的心境,这时候他渴望避开一切人,全神贯注于他的写作。

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

最好的作家懂得孕育的神圣,在作品写出之前,忌讳向人谈论酝酿中的作品。

凡是可以写进作品的东西,他们不愿把它们变成言谈而白白流失。

海明威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仅一千字,其结尾是:“作为一个作家,我已经讲得太多了。

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

”福克纳拒绝与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因为:“毫无必要。

我写出来的东西要自己中意才行,既然自己中意了,就无须再讨论,自己不中意,讨论也无济于事。

”相反,那些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文学、谈论自己的写作打算的人,多半是文学上的低能儿和失败者。

好的作家是作品至上主义者,就像福楼拜所说,他们是一些想要消失在自己作品后面的人。

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就是自己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作品却遭到遗忘。

因此,他们大多都反感别人给自己写传。

福克纳告诉他的传记作者:“作为一个不愿抛头露面的人,我的雄心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从历史上销声匿迹,死后除了发表的作品外,不留下一点废物。

”昆德拉认为,卡夫卡在临死前之所以要求毁掉信件,是耻于死后成为客体。

可惜的是,卡夫卡的研究者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生平细节上,而不是他的小说艺术上。

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

十九世纪法国批评家圣伯夫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因此不可将作品同人分开,必须收集有关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资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书信、知情人的回忆等等。

普鲁斯特则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这种观点作了精彩的反驳。

他指出,作品是作家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不仅有别于作家表现在社会上的外在自我,而且唯有排除了那个外在自我,才能显身并进入写作状态。

不管后来的文艺理论家们如何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得失,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第一流的作家都本能地站在普鲁斯特一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