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第二讲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马建忠
(四)倡导女子教育
陈虬 提出中国应当依照西方 “设女学以拔取其材,分 等录用”的主张,并认为 占人半数的妇女不读书, 是“无故自弃其半于无用, 欲求争雄于泰西,其可得 乎?” 郑观应还专门撰写了《盛世 危言· 女教》,讨论女子教 育的相关问题。
陈虬
二、维新教育实践
(一)兴办学堂
万木草堂(1890-1898) 时务学堂(1897-1898) 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 经正女学(1898-1900)
“鼓民力”、“开民智”;“兴 民德”。 3、批评八股取士:①“锢智 慧”;②“坏心术”;③“滋 游手”
4、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他指责
1、政治意义:是带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 质的运动,揭露了封建专制主义的腐朽, 促进了思想解放。 2、教育意义: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学说, 冲击了封建文化,推动了中国近代资产 阶级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 3、说明了教育救国之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3、《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 院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1、生平简介 2、论教育作用和任务
“开民智”;育“新民”。 3、教育改革主张:①变科 举、兴学校;②师范学校, 群学之基;③倡导女子教 育;④改革儿童教育⑤改
革学制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1、严复简介 2、培养德智体兼备的真国民
意义:
①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前学制出 台的前奏; ②对中国学术走向及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明 显影响; ③带有明显的封建教育痕迹[奖励出身]。
四、维新派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生平简介 2、教育改革主张
废八股:“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 而八股致之也。” 兴学校:乡村设小学、县立中学、省府设 高等学校及大学。
京师大学堂(1898年6月11日获准,11月开学)
京师大学堂
孙家鼐
京师大学堂的特点:
①京师大学堂既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又是最 高教育行政机关,各省学堂均归其管辖; ②明定大学(仕学院)、中学、小学三级制; ③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 会通”为宗旨; ④明定普通学科与专门学科之内容; ⑤注重仪器设备。
思考题
论述维新教育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京师大堂的创建及其意义 简述早期维新派的教育主张 试论维新派对中国近代学校系统的设想 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郑观应是最早勾画中国 近代学制轮廓的思想家, 他认为传统教育不可能培 养出工商业人才。第一, 他仿照西方学制提出设立 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 学制系统,“州县设小学, 府及省会设中学,京师设 大学”。第二,他首次建 议改书院为学堂。
郑观应
(三)全面学习西学
马建忠认为,西学的内容 极其丰富,应当扩大向西 方学习的规模和领域,深 化学习层次。 郑观应将西学分为天学、 地学、人学,即自然科学、 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 陈炽批评洋务教育“弃其 精英而取其糟粕,遗其大 体而袭其皮毛。”
第二讲 维新教育
一、早期维新派的教育主张
二、维新教育实践 三、维新教育改革 四、维新派的教育思想
一、早期维新派的教育主张
早期维新派代表:王韬、容闳、郑观应、 薛福成、马建忠、陈炽、何启、胡礼元 (一)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革科举制度 (二)倡导设立完整的学校系统 (三)全面学习西学 (四)倡导女子教育
(一)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严重阻碍了西学的传 播与导入;再加科举取士只选 取单一的政治人才,不利于科 技教育的发展。 王韬:“时文不废,人才不生, 必去时文尚实学,乃见天下之 真才。” 郑观应:建议“选材于学校” , 或者另立一科,“挂牌招考西 学”。
王韬
(二)倡导设立完整的学校系统
京师大学堂
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创立。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 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孙家鼐管理大学 堂事务。1900年,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务停顿。1902年学堂 恢复(京师同文馆1902年亦并入京师大学堂)。 1910年发展为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 商七科的大学。1912年始更名为北京大学。
(二)建学会:强学会、
保国会、南学会、圣学会、 务农会等 (三)设报馆 :《中外纪 闻》、《时务报》、《国 闻报》、《湘学报》、 时务学堂教师合影 《蒙学报》。
三、维新教育改革
(一)设立京师大学堂
(二)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 (策论;经济特科) (三)讲求西学,建立新式学堂 (将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铁路、农务、蚕桑 等实业学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