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简介楚雄师院教心部张洁为什么要探讨此问题,探讨的意义何在?当代世界教育为什么要改革?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走向?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在培养人方面所体现的两大职能:教育对社会的价值(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所需人才,不断实现人的社会化);教育对人本身的价值(素质的培养,地位的提升)两大职能使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形成的不同的价值追求¡ª¡ª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目的观¡ª¡ª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以及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从来都是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在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指导下,围绕着不同的教育目的观进行的改革。

一、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简介二、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走向一、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简介二十世纪后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育情况简介前提:政治经济格局已经形成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简介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背景: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各类人才;文艺复兴以后形成的教育目的、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以及人发展的需要(绅士教育,主要学习人文知识)。

50-60年代的教育改革:学术至上即“回到基础”,旨在加强教学内容的深度,目的为了培养尖端科技人才。

结果:所培养的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适宜社会需要。

70年代,恢复基础。

目的,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提倡“生计教育运动”。

表现形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实用主义教育复苏。

作用:为提高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重实用而轻学生内在需要的弊端。

措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管齐下”。

基本取向:既坚持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又坚持“教育民主”、“教育机会均等”。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育改革成为客观要求。

教育改革培养人的目标不变,但规格更高,要求更高。

改革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

二)苏联基础教育改革情况苏联:从“现代教育”到“传统教育”背景:1)、建国之初,工作事务繁杂,无暇顾及教育,“气氛”相对宽松,接受西方进步教育思想影响。

2)、30年代后,高度集中和集权制政体形成,国家对教育控制增强;3)、国民经济建设急需大量各类人才。

目标:强化教育的经济和文化功能,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措施:智育第一、知识第一。

结果:人才素质高质量,人造卫星率先上天。

前苏联:从专家教育到现代教育特点:重视培养专家,即“专家教育”,但忽视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突出传统“三中心”;早期苏联,突出以政治压倒一切,高于一切;战后需要大量有文化的劳动力,引起教育普及的需要强烈。

改革的重点:普通中小学。

70年代后,开始把“培养精英”的目标放到了高等教育。

恢复了高考的严肃性,取消工农子弟入学优先权。

改革的结果:教育与社会得到协调发展。

三)第三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简介共同特征:第三世界国家几乎都有伦为殖民地的历史,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所有国家文盲率都很高,入学率又都很低;教师和师资培训也是低标准。

渴望发展导致60年代普遍出现“教育跃进”现象“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影响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制订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二、关于“人力资本”理论故事:TOM和GREEN是富甲一方的阔佬,他们各有三个儿子,每年的收入也大抵相当,可是他们花钱的方式,却大相径庭。

TOM将收入一分一厘地积攒起来,全部存入银行,打算死后平分给了三个儿子,让他们衣食无忧,但对儿子的教育,却全然不顾。

GREEN却不同,他不是把钱存入银行,而是用来送儿子上最好的学校,接受一流的教育。

若干年后,这两个家族的境况,也就大不相同了。

TOM的三个儿子,一无所长,不久便坐吃山空。

而GREEN的三个儿子,个个学有所成,不但收入不菲,而且见识不凡,整个家族由此更加发达起来。

代表人物:(美)舒尔茨《人力资本》基本观点:(1)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

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2)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

投资渠道有五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

(3)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舒尔茨说,人力投资的增长无疑已经明显地提高了投入经济奋飞过程中的工作质量,这些质量上的改进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

有能力的人民是现代经济丰裕的关键。

(4)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

人力投资的目是为了获得收益。

舒尔茨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

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投率最高的投资。

(5)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的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贡献:(1)发现了教育培训与个人收入水平的关系,进而建立了人力投资的收益率模型;(2)将人力投资划分为教育投资与培训两个变量,并建立了个人收入与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3)发现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发展及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4)发现了人力(劳动力)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性,从而将人力的扩大再生产划分为内涵扩大再生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即人力资源的质量提高)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劳动者的数量增加即人力资源的数量增长);(5)发现了人力资源投入的生产性质,即人力资源投入不仅仅是消费,也是投资,从而将劳动者的支出划分为消费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劳动者的质量(人力资源素质)问题,将劳动者这一概念划分为劳动者质量(素质)和劳动者数量,进而建立了劳动者质量(素质)与个人收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据测算,在当今发达经济体系中,物质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增长为1—3美元;而人力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便增长3—10美元。

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在于:知识正在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正在成为主导生产力。

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和训练。

四)60、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人力资本”理论使教育有了很快地发展。

1)国家增加教育经费;2)未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其内容不符合本国教育实际;3)重视高、中等教育,忽视基础教育。

4)不重视非正规教育(包括扫盲教育、在职培训、各类社会教育等)。

、三、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危机危机的本质:教育体制与飞速发展变化的环境不相适应,造成两者之间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如此)。

原因及其具体表现:第一,战后的教育体制大多靠引进,而引进的很多方面并不适应;第二,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传统教育体制本身的“惰性”影响变革;第三,危机的表现1)陈旧的内容与知识增长及学生现实需要之间的不平衡;2)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不相适应;3)教育与就业严重不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就业的不平等;4)学校培养的人不适应于社会需要;5)传统教育旨在为少数人服务。

狭隘的功能观:教育的任务往往为培养适应某种固定职业的人服务。

结果导致:社会拒绝毕业生。

总之,教育的发展未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二、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走向(一)教育的全民化(二)教育的民主化(三)教育的终身化(四)教育的信息化(五)教育的国际化(略)(一)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全民化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为世界教育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1、主要内容:提倡全民教育,主张教育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受教育权利,且必须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

全民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必须。

1、全民教育的提出二战以后,世界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一方面世界教育发展令人瞩目但另一方面形势仍然严峻据1990年统计,世界范围内,约占学龄人口20%的1.28亿儿童未能接受初等教育,其中包括一般以上女童;9.6亿多成年文盲,其中2/3是妇女;功能性文盲已成功为世界所有国家的严重问题;世界1/3以上的成年人未能学习改进其生活质量并帮助他们适应社会文化变化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1亿多儿童和不计其数的成年人没有按照计划完成基础教育计划;数百万人虽然上完学却未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世界所面临的共同性严重问题:明显加重的债务负担,经济停滞甚至经济危机的威胁。

人口迅速增长,国家之间以及各国内部日益扩大的经济差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对解决上述问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1990年3月,在泰国宗滴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和世界银行共同发起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

会议通过了《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提出了全民教育目标,代表世界各国和国际教育界做出了世界范围内最为广泛的承诺。

2、全民教育的重点自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以来,在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努力下,全民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进展。

世界儿童的人学率从1990年的78%上升到了2000年的82%。

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数从1990年的9900万增长到了1998年的1¡¤04亿,15一24岁青年识字率也由1990年的84%增长到1998年的86%。

在今后的发展中,普及初等教育、开展扫盲教育、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仍然是全民教育的重点。

普及初等教育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仍是一个重要任务。

到1998年,全世界仍有1.13亿学龄儿童流落在学校之外,其中1.10亿居住在发展中国家,300万为发达和经济转型国家儿童,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末接受初等教育的儿童数量仍在增长。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道,2003年,世界上有1。

23亿儿童没能上学,其中75%的失学儿童集中在非洲和亚洲;在撒哈拉南部非洲有46%的学龄儿童从来没有进过学校;失学现象不仅发生在贫穷国家中,有250万生活在富裕国家的儿童也没有条件上学。

发展中国家在普及初等教育方面还存在着高辍学率的问题。

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初等教育的全部普及,还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

在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成人扫盲工作仍然非常艰巨。

全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且仍然是妇女和女童教育。

性别歧视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一个主要障碍。

(二)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与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

教育的民主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民主的教育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