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1.20世纪教育改革的主要经验1.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依法治教2.重视教育投入,强调教育作用3.重视教师质量,强调教师队伍建设4.重视社会联系,强调产、学、研结合5.重视教育质量,强调国家竞争力2.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1.坚持“三个面向”:①面向现代化:直面现代化的挑战,并将现代化的要求转化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方向,将教育发展纳入现代化过程中,也就是要求教育要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现代化人才和进行文化改造参与现代化进程,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②面向世界:观察世界,与各国交流,进而参与世界体系的互动过程。

③面向未来:面向21世纪,广泛吸收先进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建立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造就面向未来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

2.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观: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目的是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的完善为方向和目的。

首先,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目的以科学主义为基础。

其次,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目的以人文主义为价值方向。

此外,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目的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树立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把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的总的质量规格。

3.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观念的提出旨在说明教育在其完整意义上的过程的统一性,以及阐明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终身教育是人的不断构建,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构建,是人的判断力和行为的不断构建。

它使人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和自然环境,并在劳动世界社会中发挥作用。

终身教育是一种认识复杂事物和信息的日复一日的生活经验,是一种多层辩证法的产物。

它把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融合在一起,把发展潜在能力与获得新技能结合在一起,也把学习的劳动与发现新知识的快乐结合在一起,它既是每个人的一种独特经验,又是最复杂的社会关系。

4.改革课程与教学5.推进教育民主化:①教育机会均等,即全体社会成员不受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种族、信仰及性别差异的限制,都享有受教育的同等权利与机会②教育的民主决策与管理,即教师、学生、家长和国家的其他公民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一道共同参与教育的决策管理③教学民主,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民主,也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平等的人格关系和伦理关系。

6.注重教师专业化:一方面,必须有计划地延长教师受教育年限,继续提高教师的受教育程度、学力标准,建立专业教学的高标准,实施严格的专业选拔和规范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以严格教师的资格标准,不断强化教师的专业技术训练,提高教师的技术胜任力和增强专门职业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要逐步淡化行政对教学过程的直接控制,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使教师能像医生、工程师、律师等那样,在教学过程中有作出重要决策的权力,即让教师具有决定采用最好方法的自由去实现决策者所制定的培养目标。

3.全球化全球化就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经济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在全球范围内互动的历史过程和客观趋势。

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全球化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它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世界范围的一种内在的日益加强的相互联系;它是人类不断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和文化的障碍,经过不断的冲突、融合,进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发展过程。

全球化既有经济的内涵,又有政治和文化的内涵;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政治现象和文化现象,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历史进程。

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变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问题、新事物,同时传统的东西受到冲击,甚至被淘汰。

4.教育国际化的涵义、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

其特点是:1.国际教育组织出现与发展。

2.国际合作加强。

3.各国均在改革学制的封闭与孤立状况,使本国与国际上的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趋向一致。

5.全球化对教育国际化的促进1.经济全球化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需求动力和物质基础2.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环境3.全球化进程中所凸现的文化多样性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文化基础4.国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努力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6.国际理解教育的含义、起因、发展情况含义:世界各国基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

起因:一般认为,国际理解教育的鼻祖是近代教育学的创始人夸美纽斯。

1925年12月底国际教育局终于在瑞士的日内瓦成立了,成立之初仅是个旨在促进国际了解的私立教育机构。

1929年7月,因为各国政府签署章程,从而开始了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并使国际教育局成为一个独立的国际性政府间组织。

发展情况:1.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积极倡导与实施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进一步推进3.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进一步发展7.多元文化对教育的促进1.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2.推进教育民主化进程3.推动教育模式的多样化4.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8.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挑战1.传统教育的特征:①课堂中心;②书本中心;③教师中心。

2.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教育的局限:①教学目标制定的局限;②教学内容的局限;③教学手段的局限;④教学评价的局限;⑤教学重心的局限;⑥教学时空的局限。

3.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①教育目标多元化;②教育内容立体化;③学习过程个性化;④教学手段网络化;⑤信息传输数字化;⑥教育体制弹性化;⑦教育体系终身化。

9.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意义、特征内涵: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意义:1.促进教育全面化 2.促进学习社会化 3.促进教育科学化 4.促进教育国际化5.促进教育终身化。

特征:1.从信息学的角度看教育信息化:①教育信息处理的数字化;②教育信息传输立体化;③教育信息系统的智能化;④教育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⑤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化。

2.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育信息化:①未来性;②生命性;③民主性。

10.信息化视野下的教育改革1.教育观念的更新:①知识观的更新;②教育价值观的更新;③人才观的更新;④学习观的更新;⑤师生关系观的更新;⑥教学环境观的更新;⑦教育管理观的更新。

2.教学过程的优化:①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②教学过程的重构。

3.教师发展的要求:①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②教师角色的转变。

11.知识创新视野下的教育改革1.理念:创新成为教育的本质要义2.制度:实施终身教育制度3.内容:选择最有教育价值的知识4.方法与手段: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12.学习社会中的教育特征1.教育机会的平等性2.教育对象的全民性3.教育时空的多维性4.受教育者的主体性5.学习过程的创新性6.学习内容的全面性7.教育途径的多元性8.教育资源的生活性9.教育目标的发展性13.终身教育的内涵1.终身教育是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一体性的教育2.终身教育不仅仅是某种“才”的教育,而是一种“人”的教育3.终身教育所追求的是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教育14.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教育革新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2.重新审视学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一体化教育4.转变教师传统认识,实行新的角色定位5.改革旧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6.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养成7.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8.制定终身教育法,确保终身教育顺利实施15.21世纪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共同走向、未来趋势1.不再把教育作为孤立的事业和封闭的体系来考虑,特别是把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竞争放在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出战略地位。

2.21世纪是教育信息化的世纪。

3.德育是21世纪全球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21世纪也是终身学习和全面教育的世纪。

4.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化的进程,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正进入一个由工业社会教育向信息社会教育转变的转型时期,都面临着对基础教育进行世纪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任务。

5.21世纪的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在21世纪将发挥以往任何时代从未有过的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有的未来学家把21世纪称之为教育的世纪。

课程改革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和基本保证。

6.教育是一门科学,人才成长和培养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

进入新世纪后,人才竞争占据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首要地位,各国都把培养人才和人才竞争放在战略高度来研究和对待。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先导性工作,是评估学校和教师的主要内容。

16.科学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内涵、评判、对教育改革的要求人文主义教育内涵:注重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完善,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完整的和谐的有人文素养的人。

科学主义教育内涵:科学是探索真理和有效控制自然界以及解答个人及其所处社会中问题的一种正确途径。

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志。

科学教育重视教育的直接社会作用,但忽视了教育更为深刻的、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责任。

传统的人文教育注重人性的陶冶与完善,但有脱离客观物质世界和漠视人类对现实价值追求的倾向。

人文主义教育观:1.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2.重视科学人道主义教育 3.加强新道德教育。

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就是以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为理念,在进行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科学的精神。

17.现代教育管理理念1.以人为本的理念2.全面发展的理念3.素质教育的理念4.创造性理念5.主体性理念6.个性化理念7.开放性理念8.多样化理念9.生态和谐理念10.系统性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