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线路施工工艺标准

线路施工工艺标准

线路施工工艺标准7.1管道施工7.1.1管道施工的原则小区管道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374-2006)的有关规定,管道路由(位置)合理,距离最短,小区内管道一般为1孔,小区接入管道可规划2孔,管道建筑形式宜采用塑料管道。

住宅小区及商住楼等建筑红线内的管道施工应符合信息产业部、建设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住宅小区及商住楼通信管线及通信设施建设的通知》(信部联规[2007]24号)要求。

管道深度(管顶至路面):(1)绿化带、草坪≥50cm;(2)一般路面≥70cm。

管道宽度:便于放管施工操作。

材料质量:指定厂家或甲供材,质量符合标准(管材无变形及其他明显缺陷)。

7.1.2管道施工注意事项在绿化上开挖应把草皮放置阴凉处,沟槽开挖不宜过宽、建筑垃圾不得乱堆乱放,应做到及时开挖及时恢复,绿化要及时浇水保养。

水泥路面开挖时必须先用切割机切开缝再破路面且不宜过宽。

管道敷设后及时夯实、修复、现场清理干净。

车行道一定要注意混凝土标号达到要求。

共用管道要注意走线位置,及时回复原状。

尤其是槽式管道。

遇到障碍造成管道埋深不够时,可采取水泥包封、钢管敷设等特殊处理措施。

现场材料尽量堆放在较为隐蔽、不妨碍交通、通行的地方。

材料堆放有序、整齐。

7.1.3小区及商住楼建筑地下通信管道建设要求1)、地下通信管道应纳入住宅小区及商住楼整体地下设施管线的规划,应与住宅小区及商住楼道路同步建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地下通信管道在穿越道路、小桥等地段时,应采用预埋敷设方式。

2 地下通信管道应与信息提供商主干管道、交接箱引上管相衔接。

3 地下通信管道的路由宜以通信业务接入点为中心向外辐射,应选择在人行道、人行道旁绿化带及车行道下。

4 地下通信管道应与高压电力管、热力管、燃气管保持安全的距离,并宜靠近通信业务量较大的道路一侧。

5 通信管道不应选在易受到强烈振动的地段。

2)、地下通信管道的管孔数应按远期光缆条数、规格和管群组合类型及备用孔数确定。

管孔总数量应满足信息提供商的需要,并应包括住宅小区及商住楼的内部计算机网络及弱电系统需求的管孔,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通信管道可按不同直径的通信光缆与其他电缆敷设要求采用不同管径的管材进行组合。

2 通信管道的管孔内径不应小于线缆外径的1.25倍。

3 通信管道一般为单孔管,同时应考虑4格栅或者9格栅的多种组合管孔。

3)、地下通信管道宜采用单孔塑料管及钢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在下列情况下宜采用塑料管:(1)住宅小区及商住楼主干管道与配线管道;(2)管道的埋深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或避开被水浸泡的地段;(3)地下综合管线较多及腐蚀情况比较严重的地段;(4)地下障碍物复杂的地段;(5)施工期限急迫或尽快要求回填土的地段。

2 在下列情况下宜采用钢管:(1)管道附挂在桥梁上或跨越沟渠,或需要悬空布线的地段;(2)需采用机械顶管施工方法穿越道路的地段;(3)管群跨越主要道路,不具备包封条件的地段;(4)埋深过浅或路面负荷过大的地段;(5)受电力线等干扰影响,且需要防护时;(6)建筑物的通信引入管道或引上管道的暴露部分。

4)、地下通信管道在路经市政道路时,埋深与间距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的有关规定。

地下通信管道与其他管线及建筑物最小净距表建筑物名称规格(m)(m)d≤300mm以下0.50300mm<d≤500mm 1.00给水管d>500mm以上 1.500.15污水排水管 1.00 注10.15注2热力管 1.000.25压力≤300kPa 1.000.30注3燃气管300kPa<压力≤800kPa 2.00电力电缆≤10kV0.500.50注4通信电缆(或通信管道)0.50.25乔木 1.50绿化灌木 1.00地上杆柱0.50~1.00马路边石边缘1.00沟渠(基础底)0.50已有建筑物 2.00房屋建筑红 1.50建筑物名称规格(m)(m)线(或基础)注:1.主干排水管后敷设时,其施工沟边与管道水平净距不宜小于1.5m。

2.当通信管道在排水管下方穿越时,净距不宜小于0.4m,通信管道应作包封,包封长度自排水管两端各加长2m。

3.在交越处2.0m范围内,煤气管不应有接合装置和附属设备,如上述情况不能避免时,通信管道应作包封处理。

4.如电力电缆加保护管时,净距可减至0.15m。

通信管道路面至管顶最小埋深表管种绿化带(m)人行道下(m)车行道下(m)塑料管0.50.70.8钢管0.30.50.6注:当通信管道最小埋深不能满足上表的规定时,应加保护措施。

5)、小区内通信管道应统一规划设计,并与小区外通信业务经营者主管道沟通,小区内通信管道应满足交接间与各建筑楼宇之间的衔接。

管道设计应满足近期和远期发展的需要,对于分期开发的小区,应预留后续工程所需的管孔数量。

6)、进入人(手)孔处的管道基础顶部距人孔基础顶部不应小于0.4m,管道顶部距人(手)孔上覆底部的净距不应小于0.3m。

7)、地下通信管道应敷设在良好的地基上,塑料管道应有基础,敷设塑料管道应根据所选择的塑料管的管材与管型,采取相应的固定群组措施。

8)、塑料管道弯管道的曲率半径不应小于10m。

9)、管道敷设应有坡度,坡度宜为3.0‰~4.0‰,不得小于2.5‰。

10)、住宅建筑预埋的引入管出口端应伸出外墙2m,并应向人(手)孔放线倾斜,坡度不应小于4.0‰。

11)、地下通信管道进入建筑物处应采取防渗措施。

12)、人(手)孔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在管道拐弯及分歧点、建筑物引入等处;在交叉路口、设有室外交接箱的地方、道路坡度较大的转折处、采用特殊方式过路的两端(如顶管)等场合适宜设置人(手)孔。

2 人(手)孔位置应与燃气管、热力管、电力电缆等地下管线的检查井相互错开,其他地下管线不得在人(手)孔内穿过。

3 交叉路口的人(手)孔位置宜选择在人行道上或偏于道路的一侧。

4 人(手)孔位置不应设置在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

货物堆积、低洼积水等处。

13)、人(手)孔的类型和规格,按管道的远期容量和在管线上所处的位置选用、远期管群容量不大于6孔的管道、暗式渠道、距离较长或拐弯较多的引上管道以及放置落地式交接箱的地方,宜采用手孔:大于6孔时,宜采用人孔。

14)、通信管道手孔程式应根据所在管段的用途及容量合理选择,可按下表选用。

手孔程式选用规格(mm )管道段落管道容量长宽高用 途11207001000用于主干线缆分支与接续主干管道4孔以下700500800用于主干线缆过线2孔以上4孔以下11207001000用于配线线缆分支与接续配线管道2孔以下700500800用于配线线缆过线至设备间4孔以下1120700注用于线缆接续与管道分支至交接箱4孔以下700500800用于线缆过线和引入至高层住宅电信间700500注用于线缆过线和引入引入管道至多层住宅电信间500400600用于线缆过线和引入注:根据引入管的埋深调节手孔的净深与高度,管道符合通信管道路面至管顶最小埋深要求时,手孔的高度不宜小于600mm 。

15)、人(手)孔的制作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人(手)孔应防止渗水,人(手)孔设置在底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防渗措施,当设置在底下冰冻层以内,应采用钢筋混凝土人(手)孔,并应采用防渗措施。

2 人(手)孔应有混凝土基础,当遇到土壤松软或地下水位较高时,还应增设渣土基础或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

3 人(手)孔的盖板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钎材料预制,厚度不宜小于100mm。

手孔盖板数量应根据手孔长度确定,宜设置1板块~3板块。

16)、地下进户管的孔径应与建筑楼宇的引出管孔径一致,孔径不一致时应在地下进户管与建筑楼宇引出管之间设过渡工作坑。

7.2线缆施工7.2.1敷设线缆7.2.1.1敷设光缆的一般要求光缆的规格程式、光缆的走向、路由应符合具体工程要求,不宜与电力电缆交越,若无法满足时,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光缆布放应顺直,无明显扭绞和交叉,不得溢出槽道,并且不得堵住送风通道。

槽道光缆必须绑扎牢固,外观平直整齐,松紧适度,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绑扎间距应均匀。

架内光缆布放应顺直,出线位置准确、预留弧长一致,并作适当的绑扎。

每条光缆在进线孔和ODF两端和拐弯处应有统一的标识,标识上宜注明光缆两端连接的位置并符合公司相关标识规范的要求。

敷设工艺必须符合YD 5102-2010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和YD 5121-2010 《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的要求。

光缆布放的弯曲半径应不小于光缆外径的15倍,施工过程中应不小于20倍。

光缆的布放端别:局侧、光交箱侧为A端,用户侧为B端。

布放光、电缆时,光电缆必须由缆盘上方放出,并保持松弛的弧形。

光缆布放过程中应无扭转,严禁背扣、浪涌等现象发生。

敷设时,速度要均匀。

放出的光、电缆要注意看护,避免损伤。

放缆时应在光缆两端加贴临时标签。

光电缆尽可能一次性放完,边放边整。

对于未放完光电缆要进行有效保护,端头要进行密封防水处理。

光缆敷设完毕应安装标志牌。

机房内缆线的布放应采用上走线、开放式的方式,应具备“三线分离”即交流线、直流线、信号线分开布线和“三防”即防火、防水、防盗的要求。

在特殊情况下,三线不能完全分离时,交叉部分应采取相应隔离措施,以保证安全。

特殊情况下需要在活动地板下布放的缆线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电源线和信号线分别走设备正面和反面,分别走两边,尽量走边墙”的原则,尽量避免交叉,对于信号线和电源线在地板下无法避免交叉时,电源线应穿金属管或阻燃PVC 管保护,不得堵住送风通道。

有条件的宜按走线槽方式将信号线、尾纤、交流线、直流线分槽走线。

7.2.1.2光跳线的敷设要求光跳线的规格程式、光跳线的走向、路由应符合具体工程的要求。

光跳线两端的余留长度应统一并且符合工艺要求,长度根据需要适中选择,不易过长或过短。

光跳线布放时,应尽量减少转弯,应加套管或者线槽保护。

无套管保护部分宜用活扣扎带绑扎,扎带不宜过紧。

光跳线应保持自然顺直,无扭绞现象,并绑扎至横铁上。

尾纤在ODF和设备侧的预留应分别不超过500mm,并在其两端分别固定,并制作永久性标签。

光纤布放时不得受压,不得把光纤折成直角,需拐弯时,应弯成圆弧,圆弧直径不得小于60mm,光纤应理顺绑扎。

光跳线与设备及ODF架的连接应紧密,并且应有统一、清楚的标识。

暂时不用的光纤头部要用护套套起,整齐盘绕,用宽绝缘胶带做固定。

7.2.1.2以太网线缆的敷设要求1 以太网线必须按照设计文件或设计方案的要求合理布放。

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2 以太网线缆终接后,应有余量。

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为0.5~1.5米;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