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异常磨损(卡客车轮胎)
轮胎维护与保养
8、轮胎结合车辆二级保养进行二级保养。即对轮胎各部件拆开,细致地 检查外胎有无内伤、脱皮、起鼓;内胎有无老化,脱胶现象;垫带有无开裂。 发现问题做好记录,并及时处理。同时,清除花纹内夹石和杂物,把伤洞
清除干净,塞胶烘补好。测量胎面花纹磨耗及外周长断面宽的变化,做好
记录,并进行轮胎的换位。 9、更换新胎,应进行轮胎与车轮装配体的动平衡,防止车轮发摆和轮胎 异常磨损。
力与侧向变形成正比;当侧向应力与地面摩擦力相等时,
轮胎开始滑移。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1、倾角(是如何造成异常磨损的)
下图:y 轴代表轮胎侧偏变形量, x轴代表轮胎接地印迹长度,O X为车轮无外倾 时车轮印迹中心线,A C为车轮在外倾侧向力作用下的静变形接地印迹中 心线,Β 为侧偏角。车轮滚动时在A 点开始与地面接触,经过时间 t 到达B 点之后轮胎变 形产生的侧向应力和侧向摩擦力相等,轮胎开始向C 点滑移,滑移至C 点后轮胎又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4、胎压
充气压力适 中
充气压力过 低
气压高磨中间、气压低磨胎肩。
充气压力过 高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5、双胎差异
行驶中两条胎接地面受力不均匀,承重条件下造成磨耗异常,甚至爆胎!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5、双胎差异
双胎并装时6点注意事项: 1.双胎并装时,轮胎所使用的规格应该要与新车出厂时的标准配置相同。 2.双胎并装时,两胎应为同种结构的轮胎。例如:全钢子午线轮胎与斜交胎两 种不同结构的轮胎不能并装在同一双胎位置,因为两种结构轮胎在相同负荷下的下 沉量并不相同,混装会造成两胎受力不均。 3.双胎并装时,两胎的充气压力应一致,不能出现一个气压高,一个气压低。 4.双胎并装时,两胎最好使用同一品牌的轮胎,避免因两胎外径不同,而造成 两胎受力不同导致的磨耗异常。若外径有差异,则外径小的应装于内侧。 5.双胎并装时,同一双胎位置上应装配同一类型花纹的轮胎,因为不同类型的 花纹有不同的使用性能。若把两种不同花纹的轮胎混装在同一双胎位置使用,那么 双胎并装反而使花纹的使用性能打折扣。 6.双胎并装时,若新旧胎并装,旧胎应装在内侧,新胎装在外侧,如果新旧胎 外径相差太大时,两胎不能并装在同一侧位置。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2、束角
当前束角增加时,将有更大的轮 胎面积参与滑移,磨损将更加严重。 右图是轮胎磨损与前束关系的试验 结果曲线。可以看出,随着前束角
的增大轮胎相对磨损量剧增。
图 轮胎磨损与前束关系的试验曲线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3、外倾角与前束的匹配
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直线行驶时,车轮外倾角的存在使轮胎产生向外的侧偏,前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6、轮辋变形
原因分析 超载 强度不足或材质不合格 原始变形(径跳、端跳、平面度和动平衡)不符合设计要求) 更换 排除方法 更换并按规定装载
用户不规范安装 驾驶员行驶不稳定,常高速转 弯和加速
维修或更换
稳定驾驶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7、制动鼓失圆
原因分析 出厂不合格 铸造应力受热后迅速释放 、冷激后变形 更换 热处理、光鼓 排除方法
轮胎异常磨损故障模式
维修中较为常见的磨损故障模式有: 1偏磨(内侧或外侧磨损) 2胎冠两肩磨损 3胎冠中央磨损
4胎冠凹陷或局部光秃
5胎冠锯齿状(侧齿)磨损(胎面呈斜坡形) 6波浪状或蝶形磨损 7轮胎间隔均匀吃胎,可能间隔数个花纹 8中后桥轮胎磨损
轮胎异常磨损故障模式
1偏磨(内侧或外侧磨损)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3、外倾角与前束的匹配
下图是某车辆在前轮外倾角一定时,其前轮侧滑量与前束值关系的试验结果曲线。 从中可以看出,前轮侧滑与前束值基本成线性关系,前束值约2.3mm 左右时前轮侧 滑量为0,说明此时前束角与外倾角匹配合理,可使轮胎磨损量达到最小
实验两个点确 定一条直线!
图 6 前轮侧滑量与前束值关系试验曲线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2、束角 束角(Toe):定义为由上方看左右两个轮
胎所成的角度,向内为“正前束”,向外 为“负前束”。一般前束为0.5-3°。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2、束角
前束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使车辆具有自动回正的功能。前束一般为正。 如果前轮前束或者后轮前束为正,且过大。那么,前轮外侧将会出现 过度磨损。前束过小,方向不能自动回正(前轮前束过小);过大会导 致轮胎外侧过度偏磨或者轮胎“起级”。同时,方向盘转向较沉(前轮 前束过大)。 如果后轮前束为正,且过大,出现的情况和前轮相似。
将重复以上变形滑移过程。轮胎与地面间的滑移,加剧了轮胎的磨损,并导致畸形
磨损。
移, 加剧了轮胎的磨损, 并导致畸形磨损。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1、倾角(是如何造成异常磨损的)
外倾角加大,外倾侧向力也增大,轮胎侧向变形加剧,轮胎侧向应力随之增大, 从而加大了滑移区, 最终导致轮胎表面参与滑移的面积增加,使轮胎的磨损更加严 重。下图为轮胎磨损与外倾角关系的试验结果曲线。
间发生滑移 (或滑移趋势)。使得轮胎外侧相对于内侧滑移量更大, 导致轮胎外
侧磨损加剧。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1、倾角
通常在原装民用上一般都是“外倾角”,主要用于减小车辆直线行 驶时轮胎接地面积,降低行驶阻力,提高民用车经济性,范围一般在 0.0-1.5度之间。因此,通常我们在修理厂听说车轮“倾角”,都是指 “外倾角”的。即便是描述车轮内倾角也会用“负外倾角”来描述。 但是在赛车上就完全不同,赛车上所提到的“倾角”多数是“负外 倾角”也就是“内倾角”。因此,当在赛车场的维修区如果听到技师或 者车手提到“倾角”时,一定特指的是“内倾角”,范围通常在0.0-6.0 度。赛车的“倾角”,多数是为了弥补车辆转弯时,离心作用导致外侧 车轮产生过多外倾角,使轮胎胎面无法与地面完全接触而预先调设的 “内倾角”。使车子转外时的外侧轮胎尽量与地面完全接触,提高弯道 极限。而在直线时候尽量减小阻力。
中心线 A A平行。
摩擦力
外倾侧向力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1、倾角(是如何造成异常磨损的)
当车轮在路面滚动时, 轮胎接地印迹中心线a a 将 不再与A A 平行,而是偏移一定角度Β, 我们称之为外倾
侧偏角, 如右图所示, 最先落地的轮印迹点(A
1
) 离车
轮中心线 A A近, 侧向变形小;以后相继落地。A A越来 越远,侧向变形也越大。侧向变形产生侧向应力,侧向应
移, 加剧了轮胎的磨损, 并导致畸形磨损。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1、倾角(是如何造成异常磨损的)
另外,具有外倾角的车轮,还会导致轮胎单边磨损严重。整个车轮以同一角度滚 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同一速度前进。半径大的部分线速度大于行驶速度,于是在轮胎与地面间发 生滑转 (或滑转趋势) ; 半径小的部分线速度小于行驶速度,于是在轮胎与地面
轮胎维护与保养
4、按车辆设计要求调整车辆的前轮前束。 5、经常检查轮胎的使用情况,若发现有损伤,应及时修补。当汽车轮胎 花纹磨损至磨损标识时,应停止使用。 6、换装新胎时应尽量做到整车同换或同轴同换,装配有向花纹轮胎时,
应使轮胎的旋转方向标志与车辆行驶方向一致。轮胎内不允许积水。
7、轮胎结合车辆一级保养进行一级保养。主要检查轮胎气压;车轮挡圈 在轮胎标准压力下开口是否在3~10㎜范围;车轮各部件有无变形、必要时 更换;轮胎表面磨损情况、必要时(如单边偏磨严重)应进行换位,以确 保胎面花纹磨损均匀。
斜叫“负外倾角”或“内倾
角”。
图 轮胎倾角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1、倾角
图为某普通斜交轮胎、某子午线轮胎外倾侧向力与外倾角的关系曲线。倾角 越大,外侧倾向力越大,子午胎的外倾向力小于斜交胎。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1、倾角(是如何造成异常磨损的)
由于轮胎为弹性体, 在外倾侧向力 作用下轮胎底部与地面接触处将发生侧 向变形。如右图所示, aa为右前轮侧向 变形后轮胎接地印迹中心线, 它与车轮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8、中后轴轴距不等
原因分析 板簧销轴磨损 板簧安装或制造误差 板簧座松动 推力杆安装误差 更换磨损的板簧销轴 调整或更换板簧 紧固板簧座 加垫片调整推力杆 排除方法
推力杆变形
推力杆胶套磨损
更换推力杆
更换胶套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9、双转向桥不同步
原因分析 装配应力的释放和配合变化 排除方法 调整转向纵拉杆。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1 2 3
倾角 束角
外倾角与前束的匹配
胎压
4
5 6
双胎差异
轮辋变形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7 8
制动鼓失圆 中后轴轴距不等 双转向桥不同步 轮毂轴承损坏 横拉杆变形
9
10
11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1、倾角
车轮“倾角”,顾名思义,车
轮不是垂直于地面的。车轮与 地面垂线之间所呈夹角叫做车 轮“倾角”。向车身以外倾斜 叫“外倾角”,向车身方向倾
轮胎的异常磨损
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
了解异常磨损的利益好处(Benefit)
轮胎的作用是承受汽车的负荷,保证车轮与地面的抓着力
,并将汽车的动力传递给路面,减轻和吸收汽车在行驶时
的震动和冲击力,保证行驶的安全与舒适。
轮胎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路况、使用条件以及保养不当等
原因,常会造成轮胎的异常磨损(吃胎),给用户带来安 全行车隐患和经济损失,因此,当轮胎出现异常磨损迹象 时,需认真查明故障原因并排除。
束角的存在使轮胎向内侧偏;对同一车轮而言,若能选取适当的外倾角与前束角, 即可使外倾引起的侧偏与前束引起的侧偏相互抵消或部分抵消,达到减少轮胎侧向 滑移、降低其磨损的目的。
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
3、外倾角与前束的匹配
外倾角与前束的匹配目的是实现一个力的均衡。 引入一个概念: 外倾角刚度:外倾角的单位增量所对应的横向力的增量。 因此外倾角A*外倾角刚度Ka=外倾侧向力F1 同样:前束角B*前束角刚度Kb=前束侧向力F2 当F1=F2时,就实现了外倾角与前束角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