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特异性心电图改变的综合征有特异性心电图改变的综合征(一)、病窦综合征(SSS)EKG分型Ⅱ型多见Ⅰ型:心动过缓(〈50次/分〉窦仃(=2S)SABⅡ型:双结病变(病态窦房结——房室结综合征),窦缓伴逸博,逸博心律,伪反复心律。
SAB亦可出现A—VB常以Ⅰ度以上。
Ⅲ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症。
常见为阵发性A+AF PSVT 少数可伴窦速。
Ⅳ型:呈传导系统障碍,表明窦房结及其以下传导系统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可出现停博、窦房、房内、房室及室内阻滞。
(二)、QT间期延长综合征。
心室复极延迟性心律失常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原发性Q——T 间期延长综合征,另一类是继发于各种原因和疾病的Q——T延长如心梗、奎尼丁晕厥、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钙、低镁,脑血管意外,二尖瓣脱垂、肌紧张性肌萎缩药物(吩噻嗪)等。
1、分型:①Jervell-lange-Nielsen综合征Q—T延长伴先天性耳聋,昏厥及猝死者。
②Ronano-ward综合征:不伴耳聋者。
③低钾型家族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
2、心电图表现①Q—T延长:Q—T c>0.44sa、Q—T常有变化有时可接近正常,有些病例休息时Q—T正常,情绪激动、分娩、运动使Q—T 延长。
b 、延长的Q—T有随年龄增长而缩短的倾向。
C、Q—T明显延长,没有任何情况使Q—T延长现象这个综合征一样长。
②T波:宽大畸形有切迹,双向,高尖或倒置,常含有异常u波,T波形态容易变化,T波的异常在运动负荷后变化尤著,并可引起T波极性和幅度大小呈交替性变化(T波交替)。
③心律失常,休息时可无心律失常,也可有窦缓,交界性逸搏,房室分离,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频发性室早、室速、室颤,部分表现为尖端扭转型室速或停搏。
诊断Q—T延长综合征时必须结合临床,除外继发Q—T延长三、家族性窦房结病。
此病除家族史外,心电图出现窦房结功能不全的表现,部分病人伴眩晕、心悸及发作性晕厥。
临床上排除了后天性心脏病,也无Q—T延长和先天性耳聋心电图表现:①心电图有明显的窦房结功能衰竭的表现呈持续性房颤房扑或持续性缓慢的房室交界性心律。
②既往有窦缓或异位心律失常。
③无Q—T延长。
④阿托品试验阳性。
①迷走N性房性心律失常综合征表现为长期发作阵发性房颤或房扑,主要见于中年男性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临床上多数有心悸表现且常在白天休息、夜间或消化道异常时发生,而运动或情绪激动时无发作,诊断主要依据特征病史和较长时间的连续心电图记录。
1、心电图表现:①常规心电图显示病理性P波,常有P增宽,ⅡV2和V3导联。
P显双峰波及左右开双侧心房肥大,②发作时心电图描记电生理现象及HOLTER监护显示:在发生房扑和房颤前,窦率减慢,出现房早、房颤和房扑交界出现,多数为房扑发展为房颤,很少房颤发展为房扑,但从不变为永久性房颤。
2、鉴别诊断:①持久性阵发性房颤,多见于年龄较大者,对心脏抑制药物治疗有效,常在一定时期后发展为永久性房颤。
②非扑动性房速或心房快速收缩常见老年患者,发作更多为阵发性,常发展为永久性房颤。
③病窦综合征:心房快速收缩或房颤伴有窦房阻滞,但不发展为永久性房颤。
三、无特异性心电图改变与心脏有关的综合征。
(一)二尖瓣脱垂综合征(UVP)指二尖瓣某个或两个瓣叶在收缩期或全收缩脱垂入左房,伴或不伴二尖瓣关闭不全所引的临床后果。
心电图表现: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各家报告不一,有的报告大多数静息心电图政党亦有报告约2/3病例休息,时心电图异常,但均属非特异性改变。
1、复极异常:Ⅱ、Ⅲ、A VF、V4~6非特异性ST—T改变,T波平坦或倒置,ST轻度↑或↓。
2、Q-T延长较少见亦有人报告73%的病例>0。
43S认为是特征之一。
3、心律失常:快速心律失常多见,以室早或房早最常见,其认为室上速或室速、室颤、少数可发生致命室性心律失常,缓慢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最少见。
4、运动心电图:MVP患者运动心电图呈异常,少诱发室早二联,多源室早和室速,部分病人次极量运动后ST↓≥1MM。
5、心得安试验:MVP患者服心得安40MG1小时后80%病人SST-T改变比服药前改善,表明ST-T 改变为非缺血性的可能,由于交感N活动过高,比有助于与缺血性ST-T鉴别。
6、动态心电图鉴别:可检出频发室早,短暂发作的室速,快速或缓慢的室上性心律失常。
(二)颈-心综合征是指颈椎病时所引起的心脏方面症状及心电图改变的一个综合征。
心电图可有非特异性改变,某组报告32例[中华内科杂志1984(5):302]有心电图改变者25例,其中室早6例,交界性及室早各阶层例,窦不齐及窦速各3例ST-T改变及TA-VB各1例,窦缓B 型W-P-W。
矩阵室上速,L-G-L各一例。
(三)脑-心综合征急性脑血管病的心电图常出现U波ST段压低,T波高大直立,Q-T延长及心律失常,但随病情的好转,心电图变改善称为脑心综合征。
(四)小心脏综合征主要不得特征为小心脏伴无力,无悸,心律不齐,前胸痛及呼吸困难,心电图改变为Ⅰ导联QRS偏小,Ⅱ、Ⅲ显大的R波TⅡ↓多见。
(五)直背综合征是由于胸椎正常生理性后弯消失而变直,使胸前后径变短,心前间隙消失,胸骨直接压迫右室流转道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血管系统的改变,由于心前区有较响的杂音,非特异性轻微ST-T改变,不完右,S、S、S综合征等。
(六)HOLT-ORAM综合征等是一种家族性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上肢畸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心电图常有传导异常(房室及束支阻滞)PTFV异常,心室肥大,频发早搏,交界性逸搏等。
(七)肥胖—通气不足综合征即肥胖羡慕有通气不足所致肺心病者,心电轴表现为右偏,右室肥大顺钏向转位,肺P低电压。
(八)低镁综合症是反映低镁合羡慕低钾,低钙等电解质紊乱,心电图表现为低钾,低钙的表现外,低镁的突出表现缺镁引的交界性和窦性心动过速,最常见,也可发生房早和室外早,严重者可有室颤,缺镁早期,心电图QRS增宽,T高耸,ST↙严重者除QRS宽外,还会出现传导阻滞和AVB。
(九)马凡(MARFEW)氏综合症是少见的结缔组织遗传性疾病,临床特点为眼,骨骼和心血管系统异常,心电图最多见为左室肥大,其次为房颤,P-R延长,束支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也可有T波↙。
(十)阿—斯(ADAMS-STOKES)综合症从广义讲,任何由于心脏某些机制以致心排空量突然下降引起的急性脑缺血表现,亦称心脑综合症,在发作时,如能描记心电图则可见到心室停搏式的室颤或室速,发作时后心电图可见T↓QT延长。
SⅠ、SⅡ、SⅢ:右肥心梗,肺心肿或不伴肺心病T高尖可见于贫血。
U增高:心动过缓,低钾,右肥,低钙药物作用U↓冠-左肥,电解质紊乱。
心电图综合症(一)SⅠ、SⅡ、SⅢ综合征SⅡ>SⅢQRS时间正常,V1常有R波。
发生原因,a正常变异,由于右室流出道就心脏发生持续的电生理学优势而引起的。
B病理现象,右室肥大,极度的顺钟向转位,肺气肿伴或不伴肺心病,心肌梗塞,(特别是心尖部)直背综合症等。
二、两点半综合症系指休息状态时,心电轴QRS波平均电轴+90度T波电轴-30度,这种T波的正常变异甚为少,可出现于正常尤其是体型瘦长者,运动后QRS轴仍指向+90度附近。
三、早期复极综合症。
本征属于良性心电图变异,常见于健康青年中。
心电图表现①ST抬高:呈凹面向上形(分背向下以V2T导联最常见,V3导联最显著肢异常见。
常见于ⅡⅢAVFST ↑通常0.1-0.6MV,长期持续存在,没有特异性心绞痛或急性心梗的临床及心电图动态变化)。
ST抬高的导联中T波呈双肢对称性增高,ST和T等肢融合。
②QRS波和J点变化,QRS下降等的改变有三种类型,明确的或胚胎型的T波,RF降肢粗钝,明确的J点,有些病例可出现假性R波,类似右束支,还有的心前导联QRS波过波区移行迅速,并有逆钟向转位和QRS电压增高,类似左室肥大,不同定点是Ⅰ导联QRS电压正常,VAT不延迟,无其它左室肥大的证据,J点抬高0.1-0.4MV常见于心前导联。
③T波变异。
呈不稳定T波,童稚型T波或弧立性T波(弧立负T 综合征),酷似心包炎或心外膜损伤的心电图表现,但运动后ST段抬高恢复正常。
鉴别诊断:应与急性心梗超及期急性心包炎,变异性心绞痛,心肌损伤缺血,左室肥大和右束支相鉴别。
四,复极迟缓综合症最初由REGNODS于1976年报告奎尼丁晕厥,低钾及脑血管意外等引起的Q-T或(A-U)间期延长统称为复期迟缓综合症,临床上病因,表现及处理各理各种情况不大同。
五、孤立负T(孤立型T波倒置)综合症。
此症可能是由于心尖与胸壁接触干扰了心脏复极程序所致故也称心尖现象,较少见,可见于无力型健康青年心电图特征为TV4(偶尔V5)倒置,左侧卧位时可使T波恢复,直立就与心肌缺血鉴别。
六、心动过速后综合症系指阵发性室上速持续时间较长,引起ST↓低平或↓的继发性改变,一般发作后保持数小时或数日,逐渐恢复,这是由于心动过速时暂时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致。
七、预激综合症(略)手风琴效应,有时可见P-R时长,时短,较长的P-R伴较窄的QRS与不明显的Q波,较短的P-R伴较宽的QRS与明显的J波。
八、TV1>TV6综合症(TV1>V6)这是一种异常现象,在诊断心肌疾病特别是缺血性心脏病有重要价值,但TV1>TV6在正常人中尤其是年青男性中是一种变异,TV1>TV6作为心电图唯一的“异常”出现不能随便诊断心脏疾病。
1、EKG就符合以下3条TV1、TV6均应直立;TV0的电压正常>R/10;TV1>TV62、应用价值①根据BSGES理论,在有症状的冠心病人中,TV1>TV6很可能属病理改变,提示存在心肌缺血。
②TV1>TV6与R增高同时存在时,可增高后者,诊为左室肥大的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