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度精品】周邦彦的歌妓恋情词

【百度精品】周邦彦的歌妓恋情词

周邦彦的歌妓恋情词摘要: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周邦彦是宋词发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的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崇高的地位,这是不容置喙的。

周邦彦的词作,内容不外乎男女恋情、别愁离恨、人生哀怨题材。

周邦彦的歌妓恋情词是他创作时的一个重点,以追忆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他的别离伤感、爱慕深情、追寻回忆、眷恋哀怨,开拓了北宋词坛的词风。

我们在结合前人的评价和后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周邦彦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作品研读以及文学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从而体会周邦彦的歌妓恋情词的美好与感动。

关键词:周邦彦;歌妓恋情词;思想价值引言:歌妓词是指那些以歌妓的日常生活形象、心理以及词人同歌妓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抒写他们日常相处事件为内容的那一类词,从词诞生之初,歌妓就是各家吟唱的一大对象,故歌妓词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分量而恋情词则多是抒发作者情感,情真意切,含蕴丰厚,给人以轻柔迷离之感。

但现在大家在研究周词时多研究其艺术成就,究其词的内容却很少有人关注。

周邦彦的歌妓恋情词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在研究歌妓恋情词时应更多关注周邦彦生平和他的情感世界,发掘歌妓恋情词的艺术价值。

品读歌妓恋情词让我们重回北宋,走进周邦彦的词作世界,尽情领略其中的深沉的感情。

歌妓恋情词以及唐宋歌妓恋情词的发展(一)歌妓恋情词的定义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歌妓,据史书左传记载,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乐女,就单纯的为最高统治者跳舞的歌舞妓。

最初的歌妓简单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但到了南北朝时期才逐渐与文学有了一定的联系,将歌舞内容写进文学创作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城市经济的稳定繁荣发展,人们日渐增长的文化需求,歌妓这歌新兴的行业也开始出现。

宋代歌妓较多,带动了歌妓事业的发展,且歌妓多与文人雅士交往密切,唱的也多是文人谱写的曲子,各种歌妓的形象便也成为了文人创作的对象,在当时共有三种歌妓类型宫妓、市妓和私妓,是按照身份等级来区分,宫妓多为在皇宫中为皇帝和大臣表演的在民间和教坊或官宦家有罪女子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女子。

歌妓指的是私妓指的的是很多有钱的人家从贫穷老百姓那里买来的养在自己府中,经过歌舞培训,用以平时消遣活动,也可以互相转赠的一种歌妓类型。

而市妓,顾名思义,就是在市井中卖唱的妓女,相较于前两种来说,也比较自由,多被文人雅士寻找,互诉衷肠,倾诉失意之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文化娱乐需要。

所以歌妓恋情词就是以歌妓为描写对象,描述她们生活情景,心理状态,并将一定的感情融入进去的一种词作类型。

(二)唐宋歌妓词的发展兴盛于宋代的词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盛于宋代,所以才会在后人的口中被称为宋词。

宋词起始于五代十国,或许更早,但却成于唐代,最早被考证来的词应该就是燕乐的流传,人们为了需要而创作的“敦煌曲子词”,但宋词在产生之初,还被称为“诗余”“长短句”等别称。

虽然唐诗是唐代的代表,但中晚唐时期的词还是有了一定的进步,就比如温庭筠就是当时的代表人物,其文采华丽,精致工练,其词多写花前月下、闺情之事,抒发眷恋哀怨,形成了以情为主,绮软的花间风格,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虽然这种抒情的文学形式到了晚唐末期才被人们重新重视起来,其作品虽数量不占优势,但大多都被人们熟知,可以说温庭筠对宋代的歌妓恋情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启了歌妓恋情词创作的先河。

如果说中晚唐时期的歌妓恋情词只是词人们的小试牛刀,那么在宋代便以它的魅力,征服了一个时代,成为了宋代的词的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宋代之初,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级的壮大,这样,人们的精神需要也随之增多,作为形式短小,且易朗朗上口,可以谱曲的宋词就这样走进宋代人的生活中。

而且为了迎合当时统治者和贵族豪绅的需要,大量的教坊与歌楼便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歌妓恋情词便在这时应运而生,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这样以曲为调的歌妓恋情词便更能受到大家的喜爱,获得了到长足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在这时人们难以突破唐诗的藩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唐诗都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词却还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任凭文学家运用更完善的词的体制,更多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满腹才情。

所以在北宋时期,宋词开始进入自己的黄金时期。

在两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人,例如柳永、周邦彦、秦观等著名词人,均创作了大量的歌妓恋情词,使其无论是在形式还是立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虽然在两三百年的繁荣发展之后的宋词开始走向衰落,歌妓恋情词的地位也已岌岌可危。

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元曲的兴起导致了宋词的衰落,但其实在南宋末年,词就已经显示出疲软之态,大多数的文人都已经创作不了好的词作,可以这样讲,在宋词这支柔丽的长曲中,可能张炎的词也就是南宋末期的时代之声。

张炎词的特点就是空灵却不失雅致,他在词作风格上多靠近周邦彦、姜夔,他们都是歌妓恋情词创作的代表人物,他个人虽也擅长写个人恩怨并长于咏物抒情,但无奈其在歌妓恋情的发展过程中,已是最后的阶段。

虽无奈于宋词的衰落,但总体来说就是它内在的特征的缺失,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异化,豪放词派的出现,动摇了歌妓恋情的地位,使其发展脱离了原先的轨道,再加上文化消费市场的不断更新,就让元曲取代了宋词的发展。

由此,宋词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逝去,歌妓恋情词也就成了后人们口中的惊叹于赞赏。

二、周邦彦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原因(一)生平经历周邦彦(1056—1121),钱塘(今杭州)人。

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北宋末词坛著名人物。

从小生活在一个父慈母仁的家庭里,性格放荡不羁,但是他自身还是非常求学上进,涉猎广泛。

他自命不凡,好幻想,却又有着一颗敏感的心灵。

从当时儒家的传统观念来看,他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心仪变法,不愿随波逐流,当他成为太学生时,献《汴都赋》,大力推崇新法,得神宗赏识,就成为了试太学正,当时才二十九岁的他,就凭自己“壮采飞腾,奇文绮错”的文字,成为学官。

但之后五年却未见升迁,可能只有辞素之意,却被未有应物之才。

神宗死后,高太后执政,就谓“元祐更化”,在这时一直推崇变法革新的周邦彦就没有什么好的下场,又因他的个性使然,在这一时期就被外放。

从元祐三年到绍圣四年,这十年间,浮沉于州县,漂流于道路,所谓“风灯零乱,少年羁旅”,绍圣四年召还,跳出选海,在这时便上重进汴都赋表,在京中过了十四年。

在这时虽然他归于班朝,尝试捷径,拉拢他人,但还是不免被流放的命运。

在京在政和六年,周邦彦做大晟府乐正,这个职务就是整理古乐,创制新调。

大概是因为周邦彦对于作词度曲方面的天赋,于是便任命他为该音乐机构的领导人,在此职务做了两年的时间,他整理了许多旧曲,对乐词的发展贡献颇多。

在此之后又被流放,这时已是六十多岁高龄的周邦彦已经没有太多精力去应付官场之事,这时的一首西平乐,“感叹事逐孤鸿渐去,身与塘蒲共晚”在这时,多用于倦客自比,他在官场浮沉中迷失自我,个人奔竞的道路上,也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他的倦客思家,不仅是家园的思念,更多表达的是对于自己安身立命,到处漂泊无依的悲叹,就这样,这位伟大的词人就在奔赴的途中结束了自己的波折的人生。

歌妓词创作原因:1.抒发情感的需要在宋代时期,大多数的歌妓都才貌出众而且内在的修养也非常高,在平时所唱歌曲多是文人所作的诗词歌赋谱曲完成的,因此,不论是失意的官场中人还是朝中红人,都在平时的消遣娱乐中被深深的吸引,在日渐的发展过程中,诗词和歌舞表演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也使得那些把酒纵欢的文人雅士与歌妓的心理距离缩小。

在给他们带来创作灵感,成为他们笔下人物的同时,也成为他们可以倾诉的对象,理解自己的苦闷与无奈。

周邦彦也和歌妓在歌楼柳巷中相处,慢慢了解她们的生活心态。

在这里他冶游创作,他对于这样一个市井之地,没有一点不适应,他在这里尽情创作,从他的描写歌妓的词中就可以看出来,这样的烟花之地,也不尽是那种男女媚俗之地,被赋予了另一种意义。

不得不说,世人皆爱女子惊艳的容貌和满溢的才华,周邦彦身处歌楼中,不仅可以满足自己对于女性的憧憬,与她们成为心灵上的知音。

他的词多抒情,描写爱情和生平身世之感,他的歌妓恋情词,有对自己所爱之人炽热的情感,也有应歌赠妓的作品。

正是因为周邦彦和歌妓的交往中,才创作了一篇又一篇的佳作如∶《满路花》,此诗借咏物抒情,词的上阙,前六句在写雪景,后三句抒情,在写凄清寒冷的雪中,与心爱女子离别的场景,无法承受这种感情,叫人不忍心。

在下阙中,作者更近一步描述这种情怀,刚开始用意极浅,但却愈读愈妙显示出了自己高超的艺术手法。

周邦彦的歌妓恋情词,将情寄于歌妓,字里行间在描写歌妓时,流露自己的感情。

借景应歌之用北宋城市经济的发展,各种以前之用于宫中的表演形式渐渐在民间开始普及开来,歌妓们也出现于城市商会中,词也慢慢传播开来,在觥筹交错中,欣赏歌舞表演时抒发自身感受称赞歌妓的行为也慢慢大众化,已经是一种普遍的行为。

那么周邦彦身在宋朝,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也需大力称赞,多是表面应和之作,登不上大雅之堂。

在经历了人生的各种起伏,流放在外的周邦彦看过太多悲欢离合,在面对这些宴饮活动也不太有真心,他的惜别词也传达了对佳人离去的惋惜之情,但无数的离别词,我们能窥知的真心又有多少呢?纵观北宋文学史上的词作,也不尽是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世界真实情感的作品,也有的是模拟出来的对象,加入自己的想象,投入自己的感情而创作出来作品。

在这之后也陷入了模式化的创作。

对于歌妓来说,为搏客人一笑就是她们的追求,需要不断尝试不同的角色,代入不同的思想,也与好多人并没有深刻的交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这就是歌妓词的缺陷,没有代入情感的词作,终究是昙花一现,只能娱乐他人,也感动不了自己。

诗作的内容都是即时的,给人一种例行公事的感觉,肤浅、逢场作戏的生活态度使人一目了然。

我们在赏析北宋诗歌时,却也发现豪放派诗人苏轼和江西诗派的黄庭坚也写过歌妓词。

不难发现,歌妓词的产生也就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反映,人们作词的内容更丰富,对象也趋向大众化。

与歌妓相处之作在前面我们都已经讲过,周邦彦从小思想就比较开放,好幻想,爱自由,属于儒家学派的边缘人物,放荡不羁,凭借一篇汴都赋,就成为了试太学正,也可谓年少成名,在他这段时期,汴都一派繁荣景象,又由于性格使然,还才华横溢,便也是一代风流,韵事缠身。

最著名的便是在他的《少年游》中,与一代名妓李师师的故事,让后人猜测无数,流传至今。

除此之外,周邦彦也多次被流放在外,庐州、荆州、溧水之地都有他的足迹,在这些地方他也与当地的歌妓有联系,也为他创作歌妓词提供了灵感。

歌妓在词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词人创作更多的作品也不断更新乐调,形成当时独特的音乐审美。

周邦彦的歌妓词创作,一方面与时代环境是分不开的,在当时的环境中才能形成词雅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和他的人生仕途经历有关,风格的变化也有其内在原因,和性格为人处事也联系密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