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结构主要存在质量问题
主体施工阶段主要存在的质量问题
一、模板分项
1)模板拼缝不严密、加固不到位引起的胀模
处理方法:模板拼缝大的采用胶带封闭、加固不到位的缩小螺杆间距、增加双螺帽、局部需要预埋螺栓
2)模板表面涂刷废机油
处理方法:整改,要求使用专用脱模剂
3)模板内杂物未清理
处理方法:要求过程中及时清理
4)模板支撑体系立杆间距大、梁底顶撑缺少、扫地干未拉通、扣件螺丝松动、梁底木楞平放、梁底未采用双扣件
处理方法:在施工过程中间距调整、增加梁底顶撑、拉通扫地杆、扣件螺丝加固、增加梁底双扣件、木方禁止平放
5)后浇带底部支撑系统不到位
处理方法:在模板支撑体系施工中,后浇带部位支撑独立设置6)梁、板跨度大的未起拱
处理方法:根据设计要求跨度大于4m按1/1000~3/1000起拱7)拆模过早,构件棱角受损
处理方法:控制拆模时间,避免早拆模
8)模板面标高偏差大、垂直度偏差大
处理方法:板面标高及垂直度在施工过程中控制,超出允许偏
差要求整改到位
9)高支模支架搭设与专家论证方案不符
处理方法:连墙件缺少、水平竖向剪刀撑需按方案内容要求增加到位、悬挑梁底部顶撑采用双立杆
10)梁、柱节点部位模板加固不到位
处理方法:采用钢筋焊内箍及内支撑,用于内部支撑保证内部截面尺寸。
外部采用短钢管及三角木楔加固。
截面尺寸超过800mm的
柱子与梁接头部位责采用直径12mm拉杆外侧加固。
梁、柱接接缝处用海绵条挤紧并在与混凝土接触面粘贴胶带。
二、钢筋分项
1)柱、梁角筋未绑扎到箍筋角上
处理方法:检查箍筋下料是否存在问题,柱主筋是否偏位,要求整改到位
2)梁2排钢筋位置不准确
处理方法:在梁柱节点位置钢筋密集合理安排好钢筋穿插顺序
3)板面钢筋踩踏变形严重
处理方法:在验收过程中增加跳板,减少踩踏,浇筑过程中安排专人护筋
4)钢筋保护层垫块偏少
处理方法:增加钢筋保护层数量
5)墙、柱拉钩未按要求设置
处理方法:增设拉钩数量
6)梁、柱节点钢筋绑扎控制
处理方法:
7)悬挑梁端部锚固不到位、悬挑跨度大于4倍梁高处主筋弯折45度处箍筋未加密、悬挑梁部位出现直螺纹接头
处理方法:要求整改,必须满足要求,悬挑部位禁止出现接头
8)柱主筋上混凝土浆清理不到位
处理方法:要求清理到位和方可封模(在混凝土浇筑过程清理较为方便)
9)直螺纹接头外露丝扣超过2P
处理方法:要求拧紧加固
10)电渣压力焊接接头不饱满、偏包,上下钢筋错位,焊渣清理不到位
处理方法:接头不合格割掉重新处理、焊渣必须清理到位11)墙、柱钢筋偏位
处理方法:根据偏位大小处理,正常将钢筋扳弯,另加L型同规格
钢筋与偏位钢筋点焊加固
12)有墙体位置底部加强钢筋漏放
处理方法:增加加强筋
13)梁柱节点钢筋绑扎
处理方法:绑扎时将多根纵向钢筋端部对齐,防止钢筋绑扎偏斜或骨架扭曲。
对梁柱节点箍筋加密区,把梁受拉筋锚入支座,并和柱核心区箍筋按序密切配合,一道道绑扎牢固。
节点中梁受力筋的位置、间距要均匀执行。
当梁受力钢筋为双排钢筋时,应拉开双排钢筋间距。
箍筋加密区弯钩闭合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
三、现浇结构
1)蜂窝、麻面、孔洞、烂根、空洞
处理方法:按质量通病缺陷方案进行修补
2)板厚超出允许偏差
处理方法:在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采用预埋管控制或采用
标高控制
3)混凝土面平整度差
处理方法:在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多量多测,用刮尺刮平4)胀模、错台、模板拼缝部位引起的漏浆
处理方法:剔槽、修补、打磨(在模板加固过程中尽量控制) 5)露筋处理方法:割除
6)缺棱掉角
处理方法:修补
7)洒水养护时间不足
处理方法:普通混凝土养护7d,抗渗混凝土养护14d
四、二次结构
1)通缝、砌体材料泛碱、灰缝饱满度不足、墙顶未砌筑斜砖
处理方法:砌体材料泛碱禁止使用,通缝部位两面铺贴抗裂加强网,灰缝不饱满改善砌筑方法,控制铺浆长度,严禁用干砖砌墙,砌筑时浇水湿润。
梁底未用斜砖砌筑的需整改用斜砖填实,填塞时间控制在7d后。
2)拉结筋未设置、未设置通长筋、植筋深度不够、构造柱未绑扎牢固
处理方法:增加拉结筋并通长设置,植筋深度需满足规范要求,构造柱上下必须绑扎牢固。
3)构造柱封模未用胶条黏贴
处理方法:要求构造柱边缘增加2cm海绵条防止漏浆
4)预制过梁搁置长度不满足设计要求
处理过程:在预制过程中根据现象门洞尺寸及设计要求控制过梁长度,分类堆放,防止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