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人教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宋代户籍制度相对汉代户籍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汉朝户籍制度基本延续了秦代的户籍制度,以每年八月举行 的户口调查为基础,全国各地都要“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都必 须集合到县城接受官史的查验,以便“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汉代 户口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民户家庭成员的情况,包 括户主及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与爵位等;其二是民户的 财产状况,诸如土地、房屋、奴婢、畜产等。户籍编制完成以后,再 将户籍逐级上报,接受上级政府和朝廷的检查。汉代的户籍制度依然 非常严格,禁止随意迁徙,汉律中专设《户律》,凡是任意迁徙,隐 瞒人数,户口上报不实,逃亡躲避赋税摇役者,均有严厉的惩处条文。
再见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政府救济
仓储制度
汉朝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
1.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又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2.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政府救济
秦汉 皇帝有时会赐给年高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
尊老养老
唐朝 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时期
隋朝
唐朝
西晋
东晋
“黄籍”
“黄籍”


正式户籍
赋 役
正式户籍
(黄纸)
(黄纸)
学霸笔记
魏晋时期是户籍制度走 向完善的转型时期。
“白籍” 不


侨居人口
赋 役
(白纸)
南朝
“土断”
“黄籍” “白籍” 编入
正式户籍 侨居人口
(黄纸)
(白纸)
政府为增加赋役,将“白籍” 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人口增多。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材料二:宋代户籍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户籍法律出现了编敕、编例,敕律 并行的状态。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土地私有化程度的提高,户籍由士族 身份世袭制开始向职业身份世袭制过渡,如主、客户之划分和客户入籍, 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出现。两宋册籍名目繁多,地籍与户籍分 离,户籍赋税功能分化,从“两税版籍”到“丁口账簿”及至“五等丁产 簿”等,这些册籍记载的内容各有偏重,都是宋朝征税派役的依据。此外, 两宋实行保甲制编户,“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以“民”代“兵”,察纠非违,维持治安,强化了封建国家对乡里社会的 控制,削弱了乡里社会的自治色彩。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
逐渐减弱,最后户籍制度与土地
趋势
制度、赋役制度完全脱离。
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
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结果 康熙年间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 户籍永停编审,名存实亡,政府只是按照一 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得分宝典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1
统治阶级通过户籍管理维护其利益。
2
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
宋朝 元朝
宋元时期
户籍
职业分类


军户 民户 匠户 僧道户 儒户 灶户 渔户 ……

统称为“诸色户计”

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明清时期
明朝
清朝
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 “黄册” 户籍
民籍
军籍
匠籍
明清时期
明朝
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 户籍
民籍
军籍
匠籍
清朝
学霸笔记
清朝时期,户籍制度的财政功能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民间社会救济
地位
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辅助政府参与 救济活动。
表现
宋朝: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得分宝典 政府救济与民间社会救济的差异
政府救济
民间社会救济
掌握大量资源,处于主导地位。
地位
处于辅助地位。


历代基层社会治理
什伍组织
秦汉
牌 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
邻保制度
十家牌法



历代基层社会治理
×10 = 牌 (10家) 牌长 牌 ×10 = 甲 (100家) 甲长 甲 ×10 = 保 (1000家)保长
清朝时期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 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 治安的保甲制度合一。
什伍组织
秦汉
邻保制度

十家牌法

保甲制

得分宝典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秦汉时期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唐宋时期
乡里制度 邻保制度
保甲制
明清时期
里甲制度 保甲制

①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②政府对基层组织的渗透力较强,直接发挥指导、监督作用。

③封建社会前期基层社会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始终未能走向真正的基层自治,
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 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 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重点
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如 收养弃婴,接济贫民,资助贫 困人口的教育等。
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
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 B )
参考答案
变化: • 在户籍法律上出现敕律并行; • 户籍向职业身份制转化,主、客户之划分以及客户入籍、专业户出现; • 户籍赋税功能分化。 原因: • 宋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以及政治经济生活对法律领域有所要求; • 门阀士族的衰落以及庶族地主的崛起; • 唐宋以来,土地私有制发展迅猛,失去土地的民户逐渐增多; • 两税法的实行以及宋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 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社会结构出现变动。
A. 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 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 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 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1读 2抓 3迁 4判
1问 2读 3抓 4析
材料一:汉朝户籍制度基本延续了秦代的户籍制度,以每年八月举 行的户口调查为基础,全国各地都要“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 都必须集合到县城接受官史的查验,以便“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 汉代户口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民户家庭成员的情 况,包括户主及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与爵位等;其二 是民户的财产状况,诸如土地、房屋、奴婢、畜产等。户籍编制完 成以后,再将户籍逐级上报,接受上级政府和朝廷的检查。汉代的 户籍制度依然非常严格,禁止随意迁徙,汉律中专设《户律》,凡 是任意迁徙,隐瞒人数,户口上报不实,逃亡躲避赋税摇役者,均 有严厉的惩处条文。
中国古代的 户籍制度 与 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时期 秦朝 汉朝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为户籍相伍”
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 学霸笔记
特点 1.与什伍制度相结合,加强 了对百姓的控制; 2.具有基层社会治安职能。
战国时期
3
封建政府通过制定缜密的户籍制度来配合征收赋税。
4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徭役征发的重要参考。
5
户籍制度是统治者维护社会治安管理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历代基层组织形态
秦汉时期
乡里制度

唐朝 明朝



三老 掌教化
啬夫
掌狱讼 赋税
游缴 里正 亭长
掌捕盗
传递政令 维护治安
历代基层组织形态
秦汉时期

唐朝



明朝
(户)×100 里 ×5 里正 乡
城内设坊
坊 正
郊外设村
村 正
秦汉时期
唐朝

明朝
甲 制

历代基层组织形态
(户)×10
甲 甲长
(户)×110
里 里长
历代基层社会治理


什伍组织
什 (10家)
秦汉



历代基层社会治理
什伍组织
秦汉
邻 ×5
邻保制度

保 (20家) 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尤其是宋代以后基本丧失自治色彩。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实施原因和作用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


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时期
隋朝
唐朝
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时期
隋朝
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宋元时期
宋朝 元朝
主户
客户

税户
佃户

拥有土地
没有土地

缴纳赋税
不缴纳赋税

主客户比例发展趋势: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上升。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材料二:宋代户籍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户籍法律出现了编敕、编例, 敕律并行的状态。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土地私有化程度的提高,户 籍由士族身份世袭制开始向职业身份世袭制过渡,如主、客户之划分 和客户入籍,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出现。两宋册籍名目繁 多,地籍与户籍分离,户籍赋税功能分化,从“两税版籍”到“丁口 账簿”及至“五等丁产簿”等,这些册籍记载的内容各有偏重,都是 宋朝征税派役的依据。此外,两宋实行保甲制编户,“十家为一保, 五十家为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民”代“兵”,察纠非违, 维持治安,强化了封建国家对乡里社会的控制,削弱了乡里社会的自 治色彩。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