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物理知识(01)——诗词与物理己丑斋主人常常有人问我,你是一位高中物理教师,为什么会迷上诗词楹联呢?我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了下面这副对联: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好比一双翅膀,岂能偏废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正如两个车轮,不可失衡在我刚出版的对联专著《经华联梦》中有一篇文章《对联情》,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谈了我一边进行物理教学,一边潜心研究楹联艺术的乐趣:“……数十余年,历经坎坷,但嗜爱联句。
后就读数理专业,旋于南平一中任教,凡十七年,沉湎公式定律之奥,探求推理演绎之美,享受物理教学之趣,倾心科学殿堂之奇。
因臻文理相融,大脑左右平衡开发,平时钟情联艺,广搜联句,遍购联书,求教联师,自学自撰,自悟自赏,为人生快事一桩也。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博大精深,意存高远。
许多诗词不仅以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与多彩的物理现象。
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情感。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诗词佳句,探究诗词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使文学知识和物理知识互相渗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讲授物理分子运动论的知识时,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讲授物理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时,可引用陈与义的《襄邑道中》诗:“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等等。
从今天起,在我的博客里,将不定期地写些短文,结合对古典诗词的赏析,谈谈诗句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与指正。
以上,算是个“开场白”。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02)——忽见清辉映月阑正月十五的圆月是今年最小的圆月元宵节刚过,“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唐•苏道味);“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唐•李商隐);“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清•唐顺之)等描写元宵月亮的名诗佳句还在心中品味,可是,您知道吗,今年正月十五的圆月是2007年中最小的圆月。
月亮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地球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月亮距离地球最远的距离(远地点)是405500千米,最近的距离(近地点)是363300千米,月球距离地球最远比最近时多4万多千米。
人的视觉反映物体的远近距离,有一个“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这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视觉器官的结构使我们确立的空间观念,我们对视觉信息会习惯性判断。
同样大小的物体,靠近我们的则显得高大;距离我们远的,则感觉矮小,这是形体透视规律所造成的。
比如汽车离我们奔驰远去,我们看见的汽车越来越小。
因为月亮离地球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地球上一个月里每天见到的月亮大小是不相同的,月亮每隔14天左右便会经历一次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转变。
同样是满月,月球在地球的远地点与近地点相比时,月亮的视直径要大14%,视面积要大30%,即看见的大月亮圆盘面积是小月亮的1.3倍。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夜,月亮处在狮子座,是运行至地球“远地点”的第三天,所以月亮看上去会比往年缩小10%左右,是2007年中最小的圆月。
晚上20:00后,月亮与狮子座共同升入东南方天空,月亮地平高度约20度。
天上一轮明月,人间万家灯火,互相辉映,融为一体,为佳节增添了和谐美景。
同样,今年中秋节时,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也是自1993年以来每年中秋节最远的一次,所以今年我们将看见的中秋明月,也是自1993年以来“最小”的一次。
今年最大的圆月要等到10月26日(九月十六)和11月24日(十月十五)。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03)——日有食之今天发生日偏食今天上午,我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在上午9时至11时之间观测到了“日偏食”的天象奇观。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三个天体连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把太阳光遮挡住。
如果太阳光被全部遮挡住,就发生日全食;被遮挡住一部分,就发生日偏食;太阳中央部分被遮挡住,就发生日环食。
日食、月食是太阳光在天体中沿直线传播的典型例证。
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不是每次都发生日食,发生日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其一,日食总是发生在朔日(农历初一);其二,不是所有朔日必定发生日食。
月球运行的轨道(白道)和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并不在一个平面上,白道平面和黄道平面有5°9′的夹角。
如果在朔日,太阳和月球都移到白道和黄道的交点附近,太阳离交点处有一定的角度,才能发生日食。
我国最早的日食记录,见于《尚书•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瞎)奏鼓,啬夫驰,遮人走……。
”描写了当时还没有认识日食自然规律的人们惊慌失措,鸣鼓奔走的情况。
据考证,这次日食大约发生于夏代仲康时期,约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
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被认定的日食记载有五次,记录了发生在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之间的日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篇。
其中的《小雅》部分有一篇《十月之交》,以诗歌的形式详细记载了日食发生的情况:“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诗中的“朔”,即指农历每月初一。
据天文学家推算,公元前776年9月6日为十月初一,正是辛卯日,这天早上七时到八时,确实发生过日食,和《诗经》中的描写完全吻合。
“日食”(即“日有食之”)一词,最早也出现在这首诗中。
我国的天文学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从春秋时代到清代乾隆年间,史书上记录的日食发生情况就有近千次,年代连续,详细完备,准确性高,留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日食记录。
在望远镜发明之前,我国天象观测的数量和质量,在世界上无与伦比,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明和高度的智慧。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04)——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相映红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是一首颇具浪漫、传奇色彩的七言绝句,诗名为《题都城南庄》,是唐朝诗人崔护所作。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本事诗》和《唐诗纪事》对此都有所记载。
《本事诗》中记载云: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和。
举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
门墙如故,而以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
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少女的面颊被桃花映得粉红,格外动人。
“人面桃花相映红”,写出了艳若桃花的“人面”,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容,也表现出双方脉脉含情的场景。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写,也使人感到“人面不知何处去”,美好事物已经失去了的怅惘,生出许多感慨。
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桃花“夭夭其艳,灼灼其华”的原因,用物理光学知识来解释,是因为桃花反射了红光。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这物体的反射光进入视觉所形成的。
我们看到在同一种光线条件下,同一样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体的表面对色光具有不同的吸收光与反射光的能力。
反射光不同,眼睛就会看到不同的色彩。
物体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那么这物体就是红色的。
依此类推,各种物体的色彩现象就是这样显现出来的。
桃花的表面将红光反射出来,送到我们的眼帘,我们便感觉到桃花是红的,桃花本身是不会发出红光的。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05)——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春日》诗,是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游春踏青时所作。
诗中,“胜日”是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泗水”是山东省的一条河,是当年孔子教授弟子的地方;“等闲”是寻常、随便的意思。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和煦的东风催来百花盛开;粉红、淡白、明黄、碧绿、雪青、绛紫,绚丽多彩,争奇斗艳,给春天又带来了勃勃生机,诗人游春赏春的兴奋心情尽在诗中,胜于言表。
有学者分析说,朱熹写的这首游春诗,实际上是一首说理诗,因为宋室南渡,山东泗水已在金人掌握之中,朱熹未曾北上,如何能在此游春。
这里的“泗水”乃暗指孔门,“寻芳”即指求“圣人之道”,他是一位理学家,希望其道能行之久远。
我们读诗时,体会到的是诗中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句,把春天写活了,不愧为赞美春天的绝妙佳句。
“万紫千红”亦作“千红万紫”“万红千紫”,古诗文中用它来形容百花烂漫的句子有很多。
如:宋朝辛弃疾《水龙吟》词:“人间得意,千红万紫,转头春尽。
”《英烈传》二回:“春初花放,万红千紫斗芳菲。
”在上一篇《诗词中的物理知识(04)》中,初步介绍了唐朝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中有关“桃花为什么这样红”的光学知识。
花儿颜色的形成,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这里,从物理的角度谈一谈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
花和叶的细胞液里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
万紫千红,绚丽多彩,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酸性的花青素会吸收除红色外的其它色光,而把红色的光波反射出来,传到我们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便是鲜艳的红花;中性的花青素反射紫色的光波,碱性的花青素反射蓝色的光波;碱性较强,则成为蓝黑色;白花不含色素,但细胞组织会将各种光波全部反射出来,我们看到的便是白花。
不同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红光波长长,紫光波长短。
光的波长越长,增热效应也越大。
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红光和黄光的增热效应比较大,花瓣正好能把阳光中的红光和黄光反射出去,不容易被灼伤,起了自我保护作用,所以在花儿中,红花和黄花比较多。
蓝花一般都生长在树林下、草丛间,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含增热效应大的长光波,这对它的生长是有利的。
而黑色的花能将各种光波全部吸收,容易受到热量伤害,经过长期的自然淘汰,黑色花的品种便少之又少了,因此就显得特别珍贵。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06)——日出江花红胜火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于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
开成三年(838)67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词。
上面这首是其中之一。
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梦江南》等,白居易题为《忆江南》,突出一个“忆”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怀恋之情。
词中的“江花”指江边的花,不是指江中的浪花;“蓝”是指一种叶子青绿,可制染料的蓝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