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一)

第三章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一)

10
9、退休之后:1994年迄今
1999年,七十周岁,在法兰克福大学举 办隆重庆典。发表支持科索沃战争的文章,掀 起了关于战争合法性的讨论。 2001年,4月15日-29日,访问中国。
11
二、思想渊源
1、卢卡奇物化思想的影响
2、韦伯的合理性思想的启示 3、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承
4、普遍语用学的渊源
18
(二)交往行动理论的目的
• 说明现代社会中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
理性之间的矛盾并不具有必然性,而 是存在解决的希望与可能。
19
哈贝马斯认为
韦伯之所以没有解决这一合理性问题上 的两难选择,是因为他把社会的合理化 等同于行为的日益工具性和策略性,忽 视了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哈贝马斯是从 生活世界入手,通过建立合理的交往行 为,解决社会合理性和合理化的问题的。
22
依据行动者同这三个世界
所发生的不同的关系状况, 可以区分出四种行动类型
23
2、行动的类型
(1)工具性行动,又称目的论行动,它是以技 术的规范作为导向,并且立基于经验知识以工 具为媒介的“合理选择”行动。 (2)规范调节的行动,它以“符合相应的规范” 并满足“普遍化的行动要求” 为特征,是一个 群体的受共同价值约束的行动。
26
3、交往行动比其它行动 在本质上更具合理性
( 2 )交往关系是理想的相互关系 在交往关系中,不存在主动和被动之分,不 存在外在力量的强迫的问题,不存在约束和 被约束的问题,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 之间的平等交流、解释、对话,相互理解、 求同、合作。哈认为,只有通过交往关系, 才能找到合理的共同生活的方式。
5
5、海德堡时期
1961-1964年,接受伽达默尔的邀请出任 海德堡大学哲学副教授。并出版《公共领域的 结构转型》。
6
1963年 “科学分析论与辩证法”发表, 评价阿多诺与波谱之间围绕“社会科学理论” 所进行的整理。翌年,阿尔伯特对此进行反 驳,“实证主义论战”扩大。 《理论与实践》一书出版。
7
12
二、思想渊源
1、卢卡奇物化思想的影响
对韦伯的思想和马克思的思想用
物化过程来表示
通过对物化过程的分析,使人们
了解和意识到自身处境,终止该过程。
13
2、韦伯的合理性思想的启示
理性对现代社会的两个意义: A、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形式的合理性:理性的 觉醒和伸张,使社会摆脱了传统的控制,转向运 用理性的方法来理解和征服世界。西方社会的现 代化过程主要就表现为“目的一工具合理性”行 为形成和扩大的过程。 B、实质的不合理性:理性化的现代社会愈来愈陷 于价值和道德冲突的分裂中。目的合理性的理性 原则引发了非理性的结果: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
14
3、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承 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霍克海默(1930) 研究方向:从社会哲学(哲学、经济学和 社会学)角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跨
学科的综合研究。
15
• A、描述统治人类自由的历史力量
• B、揭示对这些力量的意识形态的辩护
• 通过分析手段/目的理性化是如何侵袭
人的精神的来反抗这些压制性的力量。
31
5、理论线索
哈贝马斯是通过从行为问题到语言 问题的研究,提出必须进入语言背 景即生活世界的探讨,从而引入了 生活世界的概念,并由对生活世界 的探讨进一步深入研究以语言为媒 介的交往活动,建立他的交往行为 理论的。
32
出版:《晚期资本主义的正当性问题》、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交往行为理论》 等著作。
9
8、重返法兰克福
1983—1994年,法兰克福大学哲学教授。 出版:《道德意识与交往行为》、《现代 性的哲学话语》、《后形而上思维》、《现代 性——一项未竞的工程》、《作为未来的过 去》、《话语伦理学解释》、《事实性与有效 性》 等出版。
16
4、普遍语用学的渊源
“普遍语用学”就是分析说 话行为,研究语言的交往职 能,探讨说者和听者之间的 关系,阐述他们二者如何通 过语言达到相互理解和一致 的学说。
17
三、交往行动理论的出发点: 社会理性化的困境
(一)理性化的逻辑起点
• 目的:以一个评比性的规范基础或标
准来描述、分析、批判现代社会结构。 • 理论出发点:韦伯的社会理性化困境
第三章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1
第一节
交往行动理论
德国当代哲学家 和社会理论家, 法兰克福学派第 二代领袖、西方 学界的领军人物, 当代最为重要的 思想家之一。
2
一、生平简介
1、少年时期(1929-1949)
二战期间:德国少年团、希特勒青年团。
2、大学时期(1949-1954年)
接受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教育、接受马克思主 义。1954年,在波恩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3、自由记者时期 1954-1956年 任自由记者,获“德意志科研 协会”助教奖学金。
27
由于交往行为中人是以客观世界、 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作为统一整体 为前提的.因此行为者在交往中要 遵守三条原则:—是表述的真实性, 二是所遵循规范的合法性、正确性, 三是表达与主体经历、主体内在性 的一致性。
28
“生活世界”概念的引入 为说明在交往行为中,人所面对的 是包括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 世界这三个世界的整体,并说明交 往行为的特点,哈贝马斯引入了 “生活世界”的概念。生活世界是 人们通过主体之间来建立的,是所 有人类实践的基地和领域。
29
为何引入“生活世界” 概念
为了说明理解过程中主体之间的关 系。哈指出,进行交往的主体始终 是在生活世界范围内相互理解的, 这个生活世界是由主体和客体之间、 特别是主体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同 时也是由分散的、但都是确实的背 景构成。
30
4、交往行动遵循的基 本准则。 (3)言语行为是交往行动最主要的 形式。
3
4、研究所时期(1956-1959) 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任阿多诺的第一位 研究助理。期间研读本雅明、布洛赫、阿尔都 塞,初次接触涂尔干、韦伯,学习经验社会学。 1957年,发表文献报告“马克思与马克思 主义哲学讨论综述” ,其内容的政治性使霍 克海默感到危险。
4
1959年,构思《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打算以此在法兰克福大学取得教授资格,但在 霍克海默的反对下没能实现。辞去社会研究所 工作。接受德国学术协会的奖学金,专心执笔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1961年,合著《大学生与政治》出版。由 于哈贝马斯所写的序论的政治激进性不合霍克 海默的意,使出版延期。
24
2、行动的类型
(3)戏剧行动,它是指行动者在观众或 社会面前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 观点、愿望和感情的行动。 (4)交往行动,它是至少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行动者之间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是 至少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 为达到相互理解而进行的交往。
25
3、交往行动比其它行动 在本质上更具合理性 (1)不同行动与不同世界之间的关系 目的论行动——客观世界 规范调节的行动——社会世界 戏剧行动——主观与客观世界 交往行动——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 世界
20
交往行动理论的中心思想? 哈贝马斯的政治动机和观点,即始终关注 着拯救已经崩溃的现代性,继续追求文化、 社会和经济领域中的现代性的可能,并且 在其中找到一种人们共同生活的方式:既 享有自由和自主权,又有一种归属感,进 入一种真正的集体主义的社会。
21
四、行动及交 往行动概念 1、行动
(1)哈贝马斯认为,行动这个概 念象征性地表达了行动者至少对一 个世界所发生的关系。 (2)世界(波谱对哈的影响) A、主观世界 B、客观世界 C、社会世界
6、研究所时期:霍克海默的继任者
1964年-1971年,接替霍克海默任法兰 克福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学术成就逐渐 扩大影响,但和学生关系紧张。
出版:《社会科学的逻辑》、《作为 “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认识与兴 趣》 等著作。
8
7、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时期
1971-1980年,接受物理学家卡尔.弗 里德里希.维茨赛卡的邀请,任马克斯.普朗 克“科技时代生活条件”研究所第二所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