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原始居民点::半坡遗址、姜寨。

特点:位置背山面水;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木骨泥墙、干阑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周王城:西周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时代、《三礼图》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这时已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城与市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意义:《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营国制度的所奠定的规划系统的主要内容是:整体规划结构:以宫城为中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

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

棋盘式道路,具有方位感——方格网的规划方法。

营国制度主要反映了城邑建设体制,提出了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内容,即王城——诸侯城——都城建设的差异。

反映了礼制营建建筑制度,依据爵位、尊卑而定。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分封制度);但城市规模偏小(等级制度严格限制)。

(2)形成三级城邑网。

(周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3)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

《考工记》记载的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春秋战国重要的都城:燕下都(城廓并制)、赵邯郸(城廓分段)、齐临淄(城廓并制城附于廓角)、曲阜县鲁城、郑韩故城(城廓并制)、淹城(内城外廓)、楚都郢。

春秋战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城市的手工业、商业繁荣,集中在城廓地带;城市中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秦汉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由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进行的区域性的城市规划探索转到集中建立大而统一封建帝国城市规划制度的方向发展。

秦咸阳规划布局的特点:1、以广阔京畿(内史)作为规划背景,形成京城与京畿的有机结合2、运用天体观念来改造咸阳。

规划意图:强化统一;突出强调新尊博;运用天体规划概念;推行不建立外廓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

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要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

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

4、以安门大道为主轴线安排分区规划5、汉代宗庙制度改革,打破“左祖右社”传统。

礼制建筑于城南。

《管子》中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理念:“凡立国都,非于大川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

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乘马第五“内谓之城,外谓之郭。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管子·大匡曹魏邺城规划思想: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充分体现了阶级对立和等级制度的森严;采取营国制度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并遵循礼制规划秩序。

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这种手法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布局艺术性的重要开端,对以后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拨秦汉乱,返周制齐,使礼制重新被认识,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朝廷,后为起居用房,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

北魏洛阳规划思想:择中立宫三重环套;中轴布局;延续传统,宫前区模式;外廓三市;功能分区;棋盘式路网。

六朝建康建业规划思想: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用,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

集市较多,且分散设置,不集中设市。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布局特点:①总体发展趋势,曹魏邺城开创了城市建设新局面,中国经济重心转移②各地城市具体发展概况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一线城市衰落,以建康为代表的江南城市迅速崛起③城市行政管理体系的变化。

实行稳定的州、郡、县三级制。

曹魏邺城的建设布局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秩序性的建立;实行严格的功能分区,结束宫室与闾里杂处的局面,实现从无序到有序转变;通过功能分区的使用使城廓之制得以继承以及中轴线引入对日后都城布局产生影响;草考了周礼营国制度也考虑了自身需要。

是七五城,东汉都城洛阳是九六城。

邺南城:宫城正中南门有3道门,开创了宫城正门由多门构成的先河;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

北魏洛阳城的建设布局特点:择中立宫、三重环套、中轴布局、延续传统。

城市由内城和外郭构成。

四面有城门十三座。

南临洛水,北达邙山,宫城居中偏北,铜驼街为城市主要轴线。

坊里、市大部分在外城。

道路呈方格形。

隋唐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特点:规划思想:仍是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

城市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的明确。

长安城的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都大的惊人,显示他强大的威力。

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每边开三门,门均有三个洞。

②影响隋唐长安是继曹魏邺城后的、按规划在平地上建起来的大城市,并按照一定的意图进行修建,是古代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隋唐长安平面符合《考工记》中的王城城制要求;隋唐长安的规划对以后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京城、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

隋唐东都洛阳的城市建设布局:城市基本呈正方形,西南城墙部分弯曲,整个城市布局不对称;城市西面无门,东、南、北各三门,城门位置不对称;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宫城位于皇城北部,地势较高;皇城位于宫城的东、西、南三面;洛河将城市分为南北二部分,共有坊里107个;坊里形状方正规整;坊里内道路为十字形,有坊墙。

南北大街为全城最大干道;道路布局比长安城更紧凑;三个集中的市,南市、西市、北市;坊里内部分布有商业和服务业,大商市与洛河有关。

北宋东京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城市平面布局:三套方城,南北长,东西短,平面形状不方正;最内的皇城、第二重为里城,最外一层的罗城,各城门都有瓮城。

道路系统基本是方格网,但并不对称及规整;道路宽度比长安小;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城市的道路系统分为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和一般干道;道路密度比过去大的多,一般街巷的间距很小。

宋代平江府布局:城市平面为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共开五个城门。

城市道路成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或丁字形相交“三横四直”平江图的重要价值:我国最早的城市地图;研究宋代平江城市建设的可靠资料;研究古代城市的重要依据;集成了我国古代地图画法,即平面位置上,画出构筑物、建筑物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的描绘,对后来地图绘制有很大借鉴作用。

南方地区性城市的特点:城市骨架—河道;不同于古代北方城市平面那样的规则方正,没有严格的坊里制,而是不规则的街巷,这也说明在宋以前,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是并存的,各有不同的特点。

宋港口城市特点:城市不再是一次性规划的,灵活形成;城市骨架仍为十字形,局部顺应地貌;城市形态体现城市发展演变过程。

泉州:泉州始建于唐代,宋元时期成为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平面为不规则形。

衙城位于子城北偏西,呈长方形。

按唐宋规制,正门有两个城门洞。

子城建于唐代,呈长方形,城桓每面一门,南门正对衙城双门,有南北街,形成城市中轴线。

子城外是罗城,始建于南唐,有七门,形状随地形和城市的发展情况呈不规则形,俗称“鲤鱼城”。

城内道路基本上是形状不规则的方格网道路。

在南宋后期,对南门进行加固,修建了瓮城,并沿江建翼城。

元大都:对元大都规划建设有直接影响的城市——元上都、辽南京及金中都。

①继承了古代都城的传统规划手法——三套城墙和中轴线布局,而且城墙形式更加规整、轴线对称更加突出;②规则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③完善的上、下水道系统;④城市的规划建设始终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专人负责从选址、勘测到修筑下水道,再营建宫殿。

元大都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布局形制:城市选址在金中都北面偏东处建城。

城市形态呈近正方形,北面两门,东、南、西三面各三门,四角建角楼;城外设瓮城、吊桥,城垣周围环绕设护城河。

有三重城垣,形成外城、皇城(内城)、宫城。

皇城位于城南中央,宫城在皇城内偏东部、全城的中轴线上。

社稷、太庙分别位于皇城西、东,市位于皇城的正北面鼓楼一带。

干道系统由城门引出、垂直相交,基本呈井字形,整齐方正。

南北向道路贯穿全城,东西向道路受海子和皇城的阻隔,形成若干丁字街,皇城同各城门口和干道之间联系方便。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和城市概况:①明清时期长期社会稳定,给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社会环境②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措施。

③继承宋代以来的“重内虚外”的统治政策,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聚式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

④由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商品化,商业随之繁荣,明清时期在地方性商业以及异地商业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⑤明清时期达到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工业化发展,受封建思想影响,发展缓慢。

城市发展①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②城市经济职能大大增强,表现在各级行政中心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和专门工商业城市的发展③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职能的加强刺激明清时期大的区域性都市不断成长。

④明清时期是市镇迅速发展的时期,新兴的市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

⑤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时期,城市分布地域较以前有明显的扩展。

明清时期的南京城规划特点:①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都城,顺应地形,从防御角度出发修建;②皇城、宫城为中国的传统都城形式——规则的方形,有中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③南京历代建都,应天府是在历史基础上改建而成,因而整个城市布局不完整,分三个区,相互联系不紧密;④南京城在自然地形环绕中,建筑、环境、山水融为一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