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传统文化考点1.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1.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体现了化学知识。
下列成语中涉及到的主要变化不是化学反应的是()A. 百炼成钢B. 饮鸩止渴C. 铁杵磨针D. 火上浇油2.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在2017年春节期间拉开序幕。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唐·刘禹锡)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明·于谦)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3.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4.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该过程反映了自然界中元素的转化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5.人类生活离不开化学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双氧水、高锰酸钾溶液可以完全灭活埃博拉病毒,其消毒原理与漂白粉消毒饮用水的原理相同B.用乙醚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是利用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C.在某爆炸事故救援现场,消防员发现存放金属钠、电石、甲苯二异氰酸酯等化学品的仓库起火,应立即用泡沫灭火器将火扑灭D.钢化玻璃、有机玻璃、防弹玻璃均属于硅酸盐材料6.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
例如,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
这句话中的丹砂指的是HgS,下列关于这句话的说法正确的是()A. 这个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B. 这个过程是可逆反应C. 这个过程发生了复分解反应D. “丹砂烧之成水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SO27.东汉成书《神农本草经》有“石胆化铁为铜”的(石胆是硫酸铜),这一方法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湿法冶金的先河,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A. 化合反应B. 分解反应C. 置换反应D. 复分解反应8.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这句话所指的是①红色的硫化汞(即丹砂,化学式为HgS)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汞和二氧化硫;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硫化汞;③黑色硫化汞隔绝空气加热变成红色硫化汞晶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汞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H2B. 在空气中灼烧发生了分解反应C. 水银在空气中继续加热又生成硫化汞D. 水银温度计打碎时,立即用纸槽收集洒落的汞珠即可9.《集注》:“鸡屎矾(碱式碳酸铜或碱式硫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鸡屎矾含有极性共价键B. 铜盐溶液可与铁发生置换反应C. 碱式碳酸铜不稳定D. 鸡屎矾投苦酒中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10.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化学知识的记载,如《梦溪笔谈》中的“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等,上述描述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A. 复分解反应B. 化合反应C. 离子反应D. 氧化还原反应11.我国明代《天工开物》“锤炼第十”中记载了以红铜制备黄铜的两种方法:“从炉甘石(主要成分为ZnCO3)升者不退火性受锤”、“从倭铅升者出炉退火性,以受冷锤”。
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两种制备方法均不发生化学反应B.第一种方法发生置换反应C.红铜为纯铜,黄铜为合金D.倭铅为铅的氧化物12.据《天工开物》记载,我国古代以炉甘石(主要成分是ZnCO3)来升炼倭铅(即锌),其原理如图所示。
已知锌的熔点420℃、沸点906℃。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升炼倭铅过程包含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B.冶炼时锌变为蒸气在兜室冷凝为固体C.“泥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得到的锌被氧化D.“锌火”是锌蒸气和一氧化碳在空气的燃烧考点2.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1.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元质”即现代之“元素”,现在人类发现的化学元素多于六十四种B. “养、轻、淡”即“氧、氢、氮”三种元素,现代的元素命名更具科学性C.上文中提到的八种“元质”包括四种金属“元质”和四种非金属“元质”D. “微渺”因极其微小,故“微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不可再分2.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知识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司母戊大方鼎的主要成分是铜合金B.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会带来二次污染C.单质硅可用来制作太阳能发电设备D.磁勺指南针成分是Fe2O3,底座为铜质3.我国中医文献中记载“山居多瘿”,也提到“海藻治瘿”。
“瘿”的产生与环境中土质或引用水的哪种物质缺乏有关()A. 钙B. 铁C. 碘D. 维生素4.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牙为根。
”这里的黄牙是指()A. 金B. 硫C. 铜D. 铁5.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本草经集注》中写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的是A.Na2SO4B.KNO3C.Ca(NO3)2D.KIO36.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
这种“碱剂”可能是A.食盐B.火碱C.草木灰D.胆矾7.《神农本草经》说:“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
”《黄帝九鼎神农丹经》中“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A. 氯化物B. 合金C. 硫化物D. 氧化物8.《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 ,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A. “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9.《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A. CuSO4·5H2OB. FeSO4·7H2OC. KAl(SO4)2·12H2OD. Fe2(SO4)3·9H2O10.《本草图经》记载:“不灰木,或云滑石之根也,出滑石处皆有。
”其中“不灰木”是指()A. 硫酸盐B. 硝酸盐C. 硅酸盐D. 氯化物11.《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到: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
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刀创水”条目下写到:冶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剑合如故。
这里所说的“鼻冲水”“刀创水”分别指的是()A. 氢氟酸、食盐水B. 氨水、碘酒C.石灰水、硝酸D. 稀硫酸、食醋12.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
“蜃”的主要成分是()A. CaOB. NaHCO3C. SiO2D. CaCO313.《本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
”这里的“石碱”是指”()A. KOHB. KAl(SO4)2C. KHCO3D. K2CO314.西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对于水银的描述:“名汞,生符陵,出于丹砂”。
这里的“丹砂”是指()A.氧化银B.氧化铁C.汞D.硫化汞15.明末清初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中介绍: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百里内外,土中必生可燔石,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之。
石必掩土内二三尺,掘取受燔,土面见风者不用。
其中的“可燔石”是指()A.黏土B.碳酸钠C.碳酸钙D.熟石灰16.我国炼丹家大约在唐代或五代时期掌握了以炉甘石点化鍮石(即鍮石金)的技艺:将炉甘石(ZnCO3)、赤铜矿(主要成分Cu2O)和木炭粉混合加热至800℃左右可制得与黄金相似的鍮石金。
其中鍮石金是()A.锌B.铜C.氧化锌D.铜锌合金17.制砖瓦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建筑业上一大杰出贡献,有“秦砖汉瓦”之称。
制砖瓦的原料为黏土,黏土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化学式可表示为Al2H4Si2O9)及其铁的氧化物。
在烧制过程中,因方法不同砖瓦的颜色不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黏土中的硅酸盐可表示为Al2O3·2SiO2·2H2OB.烧制砖瓦过程中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红砖中含有Fe2O3,青砖中含有FeOD.硅酸盐成分温度,烧制砖瓦时黏土中的硅酸盐不发生化学变化考点3 传统文化中的实验操作1.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1.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燃二次……价值数倍也”。
这里用到的实验操作方法是()A. 过滤B. 萃取C. 分液D. 蒸馏3.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A.冷水浸泡B.加热煎制C.箅渣取液D.灌装保存4.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下列化学操作中“渍”和“绞”相同或相近的是()A. 洗涤捣碎B. 浸泡研碎C. 萃取剪断D. 煮沸过滤考点4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性质与用途1.下列有关“化学与生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点燃爆竹后,硫燃烧生成SO3B.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C.服用阿司匹林出现水杨酸反应时,用NaHCO3溶液解毒D.使用含Ca2+浓度较大的地下水洗衣服,肥皂去污能力减弱2.古代的很多成语、谚语都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对成语、谚语的解释正确的是()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和温度的水和冰,冰的能量高B.“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C.“甘之如饴”说明糖类均有甜味D.“火树银花’’中的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3.汉紫是一种目前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紫色颜料,我国秦朝兵马俑是最早使用该颜料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