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屈原与楚辞1

屈原与楚辞1

一)忠君和爱国。表现在三方面 1.对君主(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岂余身之惮殃,恐皇舆之败绩

2.希望能够辅佐君主励精图治,使楚国强 大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 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关 永 利
第一节


一、何谓“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代表作 家有屈原、宋玉等人
《四库全书总目》:‚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向
始也。‛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 酷吏列传》, 有时简称‚辞‛或‚辞赋‛。 又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汉代成帝时,刘向辑录屈原、宋玉诸作及后人 模拟之作为一书,统题为《楚辞》,于是,楚 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2)中期

因谗被疏,因为变法改革触犯旧贵 族的利益,所以屈原遭到以子兰、上官 大夫等为首的权贵们的忌恨与陷害,离 间屈原与怀王之间的关系,于是怀王 “怒而疏屈平”。屈原被疏后,楚国的 局势发生很大的变化,怀王内外受困, 楚国曾两败于秦,又为韩魏袭击,国势 大减。
3)晚期

放逐沉江。怀王30年,秦大败楚军后,昭王要 求怀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怀王 犹豫不决,屈原认识到这又是一个骗局,劝阻 怀王,而以子兰为首的投降派以不能“绝秦欢 心”为由劝怀王往秦赴约。怀王最终还是听信 子兰之言,结果被囚于秦,客死他国。顷襄王 即位,屈原更遭忌恨和迫害,被流放于江南。 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率大军攻陷 楚郢都,烧楚先王陵墓。屈原顿感希望破灭, 约于次年含悲自沉汨罗。

一、《离骚》解题
司马迁云:“离骚者,犹离忧也。”(遭受 忧患) 班固云:“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 作辞也。”(“离”与“罹”) 王逸云:“离,别也;骚,愁也。言己放逐 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二、《离骚》的结构
第一大段(至“岂余心之可惩”),主要写 诗人在现实中的斗争和失败。(241页) 第二大段(自“女嬃之婵媛兮”至“余焉能 忍与此终古”),主要写了“叩阍”和“求 女”两个情节,是“进与退”两大主题在诗 人想象中的变奏,突出诗人想象中的追求和 幻灭。(246页) 第三大段,主要写了“占卜”和“降神”两 个情节,是“行与留”两个主题的交替出现, 最后设想去国而终不忍去,以“乱辞”归结 全诗。249页

四、楚辞的文化特征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 谓之‘楚辞’‛。
若些、只、差、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 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 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 兰、茝、荃、药、蕙、若、苹、蘅者,楚物也; 他皆率若此,故以楚名之。
楚国幅员辽阔,拥有突兀的高山,浩瀚 的大泽,奔腾的长江,从而形成了一种 雄奇、壮丽、幽幻的景色。楚地的这种 烟云变幻,气象万千的奇异风光,对诗 人屈原浪漫主义气质的培养,艺术美感 的薰陶,无疑会起很大的作用。
三、楚辞的文化渊源
1、从楚辞体的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 巫觋的有关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九歌》以祭歌形式,并吸取楚民间神话故事,抒发情感。 《天问》采用卜问形式,涉及大量神话传说,怀疑与批判精神。 《离骚》采撷神话与一些巫术活动,抒写怨情。 《招魂》则直接模仿民间巫觋招魂词形式,带有民间宗教色彩。 总之,楚辞是从楚地巫文化的土壤里生长诗苑奇葩。其奇 特的构思、宏伟的结构、华丽的词采、新颖的语言形式,构 成了完全不同于《诗经》的显著艺术特征。是一种带有强烈 个性和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新文学、新诗体。

2.《离骚》发展了《诗经》比、兴艺术表现 手法。 《离骚》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创造性地将 《诗经》的简单比兴发展为丰富的意象系统。 《离骚》创造性地运用了三大意象群: 一是人事意象群。 二是花草禽鸟意象群。 三是神话意象群。

美人香草意象群



汉· 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 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 人,以譬于君。" 美人——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 香草——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 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见115页

2、楚辞的诞生与战国时代纵横游说之风及 散文高潮亦相关涉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楚辞)形式 文采之所以异者,由二因缘,曰时与 地。……而游说之风濅盛,纵横之士, 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 主。……余波流行,渐及文苑,繁辞华 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

3、楚辞之所以形成,还有一主要原因是 由于有伟大诗人屈原的天才创造 《文心雕龙· 辨骚》:“不有屈原,岂 见《离骚》?”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 又包含着中原文化的渗透,但具体来说, 若没有屈原“自铸伟辞”的创造,是不 会有楚辞的。
二是举贤授能。 “举贤才而授能兮”, 又以“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 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的例子,表明 了这种用人的理想。 三是修明法度。 “循绳墨而不颇”,要 遵循法度,并批评当时违背法度的做法: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 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离骚》以诗人自我为原型塑造了一个高 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二)楚国的地理环境

1.物产丰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nò u ),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 饥馑之患。 ——《史记· 货殖列传》
楚国拥有丰富的物产,这为楚国文学的发展也奠定 了物质基础。楚人的文化生活相应地要比北方人丰 富得多,更倾向于精神的与艺术的享受。
2.山河雄奇壮丽




五、楚辞在中国诗史上的重要地位
《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
两大源头。 楚辞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 想象、瑰丽的文辞,以及比兴寄托手法,为 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对其后的赋体、骈 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 响。
第二节
屈原 和 离骚
一、屈原的时代与生平
作品选讲
《离骚》
《离骚》基本情况 《离骚》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 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它以深刻的思想内蕴和 独特的艺术成就,成为矗立在中国古代诗歌 史上的一块丰碑。是中国古代最为恢宏的抒 情诗篇,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 浪漫主义抒情诗。

《离骚》写作年代
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官 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的批判也直指昏庸的楚王: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
四、《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由诗人独立 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的抒情作品, 但也深刻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政治。 它汲取了北方文化与文学,尤其是《诗经》 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在南方巫术宗教的文化 精神的孕育下,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1、屈原生活的时代:
1)屈原生活的时代为战国中后期。时代特征有二: 一是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空前激烈,天下统一的局 面即将出现; 二是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力图富强,争雄天下。 2)屈原生活在楚国,当时的楚国是可以与秦国相抗 衡的强国,所谓“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之言,说 明这两大强国是左右天下局势的重心。 3)屈原生活在楚怀王、顷襄王时期




坎坷的人生,不幸的遭遇,对屈原的创作 产生深刻的影响。《史记· 屈原列传》曾谓 《离骚》“盖自怨生也”,并言屈原“信而见 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据王逸《楚辞章 句》,屈原留下的作品共23篇。包括: 《离骚》一篇, 《九章》九篇, 《九歌》十一篇, 《招魂》一篇, 《天问》一篇。
二、屈原的时代与生平 2、屈原的生平事迹:
屈原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此 外《史记· 楚世家》及刘向《新序· 节士》亦有记述。根据 这些史料,屈原出身于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其一生大致可 分三个阶段:
1)前期

屈原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 于辞令”而受到楚怀王的信任与重用,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 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他任职期间, 楚国在内政外交方面都取得成就。在内 政方面,屈原可能继续推行悼王时期吴 起的变法改革,主张“举贤授能”,外 交上联齐以抗秦。
3.宁愿以身殉国,也不愿离开祖国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234页)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二)美政理想 具体内容:

一是明君贤臣。三后(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 所在)、尧、舜(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 路)、禹、汤、周文王都是屈原理想的明君。他说: “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表达了明 君贤臣的遇合(“两美必合”)的政治理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