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推进“农家书屋”工作
“农家书屋”工程是国家于2007年初共同发起实施的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旨在解决广大农村地区基础文化设施不足、农民读书难的问题。
钱文忠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解三字经》中说到,即使是学有所成的人,也要随时学习,能者为师,不分长幼。
学术界的青年才俊尚且如此,我镇作为农村基层的行政单位更是这样。
下面笔者结合观音山街道朝东埭社区“农家书屋”的现状,简单对目前农村“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做个简单地介绍。
近年来,我镇一直把“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项目来抓,软硬件配套设施较为完善,配备了图书、报刊、书架、阅览桌及门头标牌。
据统计,农家书屋现有图书1000多种,期刊20多种,现有兼职图书管理员3名,大专文化,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
据统计,从书屋建成开始,农家书屋平均每年借阅次数为100多人次,形成了一定的借阅规模和阅读氛围。
农家书屋已逐渐成为广大居民求知、求富、求美、求乐的载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在农家书屋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农家书屋的推广还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摸索,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建
设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把农家书屋如何管好,如何用好。
目前“农家书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群体年龄段分布不均匀。
从近年的借阅数据表明,光顾书屋的群体以中年人居多,青少年群体、老年群体较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在娱乐生活方面,青少年人群体更热衷于电视、网络等视听媒体,对纸质书籍逐渐失去兴趣。
相较于城市老年人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农村的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无法获得阅读的乐趣,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在文体方面的发展。
如何吸引更多的人群来参与书屋建设,其形式、内涵的拓展延伸成为一个瓶颈问题。
2、管理不到位,服务跟不上,影响作用的发挥。
由于管理操作的不规范,部分农家书屋建设的初期没有图书借阅登记制度,图书流失严重,一些归还的书籍也是残缺不齐,影响二次借阅;农家书屋设在村委内部,一般由村委工作人员兼任图书管理员,由于工作人员日常事务繁忙,居民想借书很难找到人,造成“借书难”的困扰;还有的书屋被闲臵成为摆设、成为“仓库”,服务居民、服务农村基层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另外,农家书屋建成后,专(兼)职图书管理员是否有工作热忱、是否有责任心、是否有图书管理能力,对书屋长期可持续良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3、“农家书屋”的书籍利用率低
虽然书籍分门别类,但从当前“农家书屋”的藏书来看,科普教育方面的书籍稀少,特别是农村经济、技术管理、种植、养殖方法等技术方面的书籍很少,仅有的一部分,更新缓慢;有的书籍版本陈旧,已经无法满足百姓的致富信息需求,影响阅读效果,对村民缺乏吸引力;“农家书屋”音像制品较少、图书类别不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无法满足居民的阅读需要;面对越来越沉重的社会生存压力,书屋里的心理疏导方面的书籍也很少,对居民的生产、生活起不了引导作用。
为使“农家书屋”既有旺盛的生命力,又有持久的活力,针对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建议如下:
(一)统一思想,加强建设。
“农家书屋”工程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各级要予以高度重视和扶持,将“农家书屋”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统一安排、统一部署。
(二)加强引导,强化宣传。
进一步加强宣传,开启群众智慧,加大对农家书屋的宣传力度,把农家书屋与普及文化知识宣教活动有机结合,让居民充分认识农家书屋建设的地位与作用,逐步培育与提升居民群众学文化、学知识的兴趣,让农家书屋植根于基层,服务于农村。
(三)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用行之有效的制度方法来管理农家书屋。
进一步增加图书种类与数量,提高配书质量。
加强对“农村书屋”管理人员的培训,进一步增
强其责任意识和监管能力,为老百姓提供一个良好的看书、借书的学习环境。
同时,要鼓励农民多读书、多看报,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配好图书,资源共享。
要在调查的基础上准确掌握当前农村阅读人群结构和阅读需求,根据其需求,分科技、法律、生活保健、少儿、政经、文化和综合几个大类选好、配好图书,并加大对音像制品等视听软件的配备力度,做到吸引青少年群体、服务老年人群体,保证书屋配备图书的的实用性,积极为居民群众“充电”,指导科学生产、生活的作用。
另外,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书屋藏书量、藏书品种存在一定的限制,各站点可协商定期对一些热门书籍进行交流,做到资源共享,积极打造“流动书箱”,让“书香”飘荡在每个热爱阅读、热衷学习的居民。
书中自有和谐歌,书中自有黄金路。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创新型的工作,正处于探索试验阶段,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
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工作热情与科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始终坚持服务居民,求真务实,扎实推进“农家书屋”的建设与发展,加快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