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张画!我们以观画的心态来认识汉字了解汉字。
我们现在一眼能够辨识出来的古老的文字是“人”,正面的人、侧面的人、跪姿的人、躺着的人。
有一年,孔子带领弟子登临泰山,见到一位古稀老人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身披鹿皮,腰扎草绳,抱琴吟歌,雪白的头发胡子随歌飘拂。
孔子一见,心想这位莫非是大名鼎鼎的隐士荣启期。
孔子上前,施礼问询,果真是荣启期。
孔子恭敬地问“老先生,什么事使您这般高兴呢?”荣启期说:“我高兴的事实在太多了。
世间万物,唯人为最,我能生而为人,这是第一件乐事……人是万物之灵,我们的古人在创造汉字的时候也是采用了“近取诸身”的原则,把人自身的构件做为了汉字的字根。
(一)人我们的汉字“人”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行拱手礼的样子。
在甲骨文、金文、小篆中都能清晰地看到面向左站立着一个人,上面是头,向左下方伸展的一笔是手臂,中间部分是身体,下面是腿。
只不过小篆里手臂伸展的较长些。
到了隶书和楷书,似乎就看不到“人”的样子了。
更像是人行走时两条腿的样子。
(二)正面的人1、大“大”字像一个正面直立的人,似乎可能看到古代男子健硕的身姿。
古代人很早就把人类看做是“万物之灵”,是伟大的,所以就这个字来表示“大”的含义。
这个字的甲骨文、金文、隶属、楷书变化不大,如下图。
甲骨文隶书“大”还可以读tai(太),因为最早以前是没有“太”字的。
比如《古文观止》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里的“京城大叔”就不能读成“京城大(da)叔”。
“大夫”一词中的“大”字有两种读音:第一,奴隶制度下的诸侯国中设有卿、大夫、士三级。
这些与官职有关,所以读da。
宋代以后称医生为“大夫”,至我们现在还在使用这个词,这个“大”字,读dai。
2、天“天”是一个指示字,由一个“一”和“大”构成。
下面的“大”表示人,那么人头顶上的是什么呢?是天!天是至高无上的,是宽广无边的,似乎没有什么比天更大的了,所以我们在口语中经常会说“天大的事”。
而以前的最高统治者都称自己是“天子”。
甲骨文的“天”字像正面站着的人,只不过方形的头很突出。
到了金文中,就似乎更像人形了。
有一词叫“不共戴天”,它的意思是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
形容仇恨极深。
其中的“戴”字形像的说明了天像个大帽子一样被人戴在头上。
天是一种不可抗的规律——天道。
天也是人间善恶的监督者,人做了坏事有天惩罚。
西楚霸王项羽在兵败被围困之时说: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他的这种思想致使他在有机会渡江的情况下而放弃了生的选择。
明朝末年,李闯王的起义军把北京城给围了。
这时候,崇祯皇帝,他在宫里心烦意乱,坐卧不宁,他有个随身太监叫王承恩,在旁边进言了:“启奏皇爷,您何不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或许能遇异人,扶保我大明江山。
”崇祯一听:嗯,这主意不错。
于是换上便衣出门散心。
崇祯扭头一看,打磨厂口上有个测字摊儿。
摊儿上有付对儿。
上联儿:“舌卷春雷惊神鬼”,下联儿:“眼悬秋月识王侯”。
摊儿后边坐着位测字先生,四十多岁,眉清目秀,鼻直口方,三绺短髯,看着那么潇洒。
崇祯走过去,说;“先生,我测个“友”字。
测字的说:“您问点儿什么事儿啊?”崇祯一看周围没人,凑在测字先生耳朵边儿上说:“我问大明江山如何?”测字的说:“这个“友”字是反字出头,不好。
“崇祯一听,忙说,不是朋友的友,是有没有的有。
“也不好,这个有字,上面是大去掉一半,少了一笔捺,下面是月,明字去掉了太阳,大明江山少了一半,没有了光明啊。
”崇祯一听当时吓了一跳。
忙改口:不是有没有的有,是地支当中的酉,酒字去掉三点水。
测字的说: “你别问了,按这个字来断,不但大明江山难保,连皇上都不得善终啊!”“啊?怎么见得?”“你看哪,‘酉’字儿上边儿加两点儿,下边儿添个‘寸’字儿,念‘尊’。
天下最尊贵的是皇上,称‘九五之尊’嘛。
你想,如今‘尊’字儿下边儿缺大腿,上边儿没脑袋,光剩中间儿一骨节儿,还活个什么劲儿呀!”崇祯皇帝在自杀前,也把王朝的灭亡归咎于天意,而不是他的过错。
3、立甲骨文“立”,像一个正面站在地上的人,人就是“大”字,下面的一个“一”表示所立之地面。
小篆的“立”字,上部的人已经走样了。
有一个词叫“顶天立地”,“立”字的造字体现了人立在地上的样子,但并不是所有的“立地”都含义相同,比如杨万里《江山道中蚕麦大熟》诗中有“晒茧摊丝立地干”这里的“立地”就是“立刻、马上”的意思,表明时间比较短。
4、下面我们来猜一个与“立”相似的字。
这个字的重点在于人腿部的动作,两腿交叉,我们在“交”这个字中,能清楚的看到撇和捺两个笔划的交叉,所以“交”字的撇捺就是人的两条腿。
5、介这个是“介甲之士登东城”的介,它属于象形文字,本意是铠甲。
我们可以看到上图中是一位穿着铠甲的士兵。
甲骨文中这个字是一个面向左站立的人,左右的四个点是护身的铠甲。
到了金文中,这个铠甲就是前后两片了,看得出来书写较先前简便了。
小篆与金文差不多。
到了楷书中,人的字形位于了字的上方,下面的撇和竖是原来的铠甲的样子。
《史记.绛侯世家》:“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6、美甲骨文“美”,像一个正面站立之人头上带有羽毛或者羊角形的饰品。
羊是祭祀时必备的祭品,代表着吉祥,我们今天吉祥的“祥”字还能够看到羊的身影,“美”这个字的构成,是祭祀品羊与人的相结合,也许在某一场祭祀活动中,身披羊的装饰舞蹈的人,就被当时的人认定为美。
古代的大事只有两件:祭祀与战争。
所以美是祭祀的仪式,也是人的追求。
我们现在也可以观察一下在影视剧作品中,唐朝、清朝的女人头顶上都有众多饰物。
这些都是美的象征,地位的象征。
人对美的追求是从自身出发的,然后涉及到自然界。
慢慢的不在再目光放在自己身上,而放眼自然。
在自然中去寻找美。
相传有一个关于李渔的故事。
李渔的老家就是在浙江兰溪,晚年归家的李渔想要在家乡修建一个亭子作为父老乡亲们夏季的乘凉之所,李渔便将想法同几位朋友说了,立刻得到了朋友们的支持。
当地有一位李财主听说了这件事便出钱赞助李渔建亭子,由于李财主出钱最多,因此在亭子建成之后众人在商量该给亭子起什么名字的时候,李财主当仁不让地表示应该叫“富贵亭”,因为李财主本名就叫富贵。
但李渔不同意,就说:“且停停!”意思是李财主起这名字太俗了,一股子铜臭味就不要继续往下说了。
出于对李渔的尊重,李富贵便向李渔请教说:“您觉得应该起什么名字最好?”李渔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已经起过了啊,且停亭啊!”接着吟出一联:名乎利乎道路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对联的意思是人成天为名为利,在路途上奔波,不如停一停,欣赏一下眼前的美景。
(三) 汉字中的女人 1、 女甲骨文的“女”是一个面朝左跪姿的女人,双臂放在胸前。
金文的“女”头顶上多了一条横线,为女子头上的发髻或者饰品。
2、 母“母”和“女”甲骨文的区别就在于胸前的一对乳房,乳房哺育孩子,这是就母亲的象征。
“母”字的两个点即是母亲的乳房,从甲骨文一直到金文,两个点都是横向的,直到隶书里,两个点才变成了上下排列。
3、 妇这个“妇”字是个会意思,由两个部分组合而成,从而形成一个含义。
甲骨文妇字的左上方有一把扫帚,右边跪着一个女人,表示在家里扫地的女人就是妇人。
到了小篆里,则把扫帚移到了右边。
4、安甲骨文金文小篆甲骨文的“安”是一个房里子有一个安坐的女人。
为什么女人在屋里坐着就是安稳呢?我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小孩子,有的孩子说是因为妈妈在家我就安心。
在商代,部族之间的战争频繁,特别是少数民族经常来抢夺资源,当然女人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女人被抢走了就会沦为奴隶,所以我们今天的“奴”是女字旁的。
沦为奴隶的下场是悲惨的,那么女人能够在屋里安安静静的坐着,是多么的安全与安宁。
(四)汉字中的孩子1、儿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甲骨文的“儿”是一个面向左的大头娃娃,下面是伸展的手臂,右边弯曲的一笔代表了身体和腿。
头顶的中间是开口的,这是囟门未合,就是婴儿的脑囟骨还没有长在一起,这正是婴儿的特征。
“儿”这个字,头的比重似乎很大,这也符合婴儿的身体比例,人在成长过程中,头的大小变化不大,身体却变长了很多。
金文和小篆上面还是头,但下面不太像身体了,我们今天的简化字,去掉了上面的头,只保留了身体。
2、子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子”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变化不是很大,刚出生的婴儿,上面是头部,左右是手臂,下面由于是用被子包裹着,所以看不到两条腿的样子。
所以“子”字的本意是婴儿。
另外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可以称“子”,比如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
3、孔和乳金文的“乳”,像婴儿吸食母乳的样子,右上角那个弯曲的线条即为母亲乳房的象形。
乳头有孔才可以有乳汁流出。
凡是小洞皆为孔。
到了隶书当中,乳房的形象与“子”的头部完全脱离,转化为了竖弯钩。
“乳”也是一个会意字,这个字跟“孔”比较左上方多了一个“爪子头”,这便是母亲环抱婴儿的手。
4、 学甲骨文的“学”为会意字,由“双手”、“×”和一间房子构成。
中间的“×”表示教与学是相互的,有互动的交流活动。
而这个教学活动要在室内进行,所以下面有一间屋子。
到了金文中,屋子里多了一个孩子,这便是教学的目标对象,使得学这个字的意思更加完整了。
5、 孟“孟”字为会意字,我们能够看到金文的孟字像一个孩子在器皿中洗澡的样子。
表示给初生的婴儿冲洗。
引申为“最初”、“最开始”、“排行第一”。
比如孟姜女并不姓孟,“孟”表示在家排行老大,“姜”才是其姓氏。
“孟姜女”实际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
再比如“孟冬”、“仲冬”、“季冬”分别表示冬天的第一个月,第二个月,第三个月。
6、孕甲骨文的“孕”字,外部是一个面向左侧的站立的人,腹中有子。
是一个怀孕的人的样子。
小篆上面变成了“乃”字,没有人形的样子了,下面的子还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