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象一、当前中国人的阶级、阶层意识阶层意识定义:陈天柱、苏祥:阶层意识所指的是居于一定社会阶层地位的个人对社会不平等状况及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意识、评价和感受。

沈贯力:所谓阶层意识,是指某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对本阶层的归属感、认同感,也就是全体成员对本阶层共同处境和共同利益的共同认识。

它所强调的是个体的心理和意识状态,其基础也并非仅仅建立在物质经济利益的基础之上,各种经济、权力、文化、技术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都可以成为这种意识的基础。

它包括三个内容:(1) 人们是否有阶层认知,也就是人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懂得社会存在着不平等的地位结构。

(2)如果有阶层认知的话,那么在人们观念中划分阶层地位高低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人们是否把自己归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中国人的阶层意识:《阶级或阶层意识中的心理因素:公平感和态度倾向》翁定军《社会学研究》2010. 1本文按照“客观社会位置-公平感-态度倾向-阶级意识”这一思路探讨个体的公平感和态度倾向等心理因素在阶级阶层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以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手段作为建立态度倾向等主观变量的工具,以多项逻辑斯蒂回归(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验证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不公平感强的人在社会态度上容易出现“嫌富怜贫”等倾向,公平感等心理因素具有分解来自客观社会位置影响的作用,导致在客观社会位置的维度下,人们的阶级意识呈现“碎片化” 特征;进而认为,阶级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

(2005年1月10日,世界知名调查机构“盖洛普”正式对外发布一项调查结果:在迅速发展并日渐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中国,富裕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加大,1月,北京市统计局的一个报告显示,北京高低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3.1 : 1扩大到2003年的4.7 :1。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中国社会目前尚能承受较高的收入差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这给了民众一个良好的心理预期。

但这并不等于,可以暂时将收入差距问题放在一边。

因为这种预期要求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不能发生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或者失误。

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当基尼系数小干0.2 时为高度平均;0.2 —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 —0.4之间为比较合理水平;0.4 —0.6之间为不平均;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通常把0.4 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往往认为超过这条警戒线,就容易产生社会的动荡。

目前,对于中国全国的基尼系数,说法各异。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0. 4左右,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数据是0. 454,南开大学的研究成果是已经超过0. 5。

但是考虑到最咼收入阶层中有不少没有经过统计的灰色收入,因此很可能事实上中国已经超过警戒线。

尽管国家统计局一再表明: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总体上是合理的,不能以基尼系数的一般标准来看待中国。

尤其是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基尼系数要放大一些才管用。

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差距在不断拉大的事实。

199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34左右,目前已经逼近0.45 (按照中国社科院的口径);其中,1990年中国城乡收入差系数为2.57,2003年差距扩大为3.23 ; 1990年行业收入差为1.76,至2003年行业收入差系数飞速扩大为 4.63。

郑晨,《阶层归属意识及其成因分析一一中国广州市居民的一项调查》浙江学刊2001年第3 期(一)阶层归属意识类型分析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有关阶层归属意识的两类问题:(1)如果今天的社会人们可以分为五层——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下层,您认为自己属于哪一层?(2)您认为您15岁时,您的家庭属于哪一层?要求被访者就上述两类问题分别作出选择。

调查结果表明,80. 8%认定自己今天处于中层和中下层两个层次上,而在追溯本人15岁时,74. 5%认定自己那时的家庭处在中层和中下层,前者比后者的比例高出6.3%。

如果仅以主观评价为中层的相比较,前者比后者更高出10%可见,从总体上,阶层的归属意识是呈现“向上”发展的趋势。

《主观阶层认同研究综述》侯静:二、研究现状:李培林等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公众的自我阶层认同呈明显“向下偏移”趋势,表现为自认为处于社会中层的人偏少,自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较多。

收入、教育和职业等客观分层指标与主观阶层认同存在一定联系,但关联强度不大,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决定人们主观阶层认同的最主要因素是父辈社会地位[14 ]。

李春玲研究发现,处于社会顶层与底层的阶层其内部身份认同率较高。

此外,成员较稳定阶层其身份认同率较高,流动性、变动性较大的阶层和新生阶层其身份认同率较低[15 ]。

卢福营和张兆曙认为,主观阶层认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心理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与客观分层结构体系存在一定偏差[16 ]。

它是人们从自身视角来审视自己的阶层归属,虽然这种“自己眼中的自我"可能不是真实的自我,但共同的主观阶层认同容易形成共同的阶级意识和行为取向,直接影响一个人对社会阶层的态度和群体价值观。

当社会成员对自我社会阶层认同率较高时,往往对该阶层的归属感较强,阶层意识较清晰。

因此,主观阶层认同不一定源于个人对客观地位差异的直接体验和认知,文化传统、心理因素、思维方式、现有社会结构体系或权力分配及由非制度化运作而造成的相对剥夺感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人们的认同产生一定偏移。

阶层意识成因:郑晨,《阶层归属意识及其成因分析一一中国广州市居民的一项调查》浙江学刊2001年第3期(二)阶层意识归属原因分析决定一个人属于某一个阶层的原因是什么?哪一个原因认为是最重要的?调查结果表明,人们首先选择的是权力(26. 3 %),其次是收入(24. 9%),第三是教育程度或文化水平(20%),第四是职业(13. 1%),接下来依次为财产(5.8%)、家庭背景(4. 2%)、社会声望(1.4%)、其它(0. 3%),另有4. 1%的人表示“不知道”。

不过如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不同的阶层归属意识,对决定社会分层形成的原因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不难看出,层次越高者越倾向于看重“教育程度”的因素,而层次越低者越倾向于看重“权力”因素及“家庭背景”因素,至于“收入”因素则在各个层次均占据重要地位。

个人的阶层归属意识直接影响到决定一个人属于某一个阶层的原因的认识。

但总的来看,那些认为自己为中上层的,认为“教育程度”是最重要原因,而主观评价自己为中层以下的,则把“权力”视为一个人从属某一阶层的最重要原因。

这种对权力的崇拜心理,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权力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有关阶层归属意识的相关因素分析的两个表格)表1阶层典属意识与各变it的相关矩阵(N = 1013)表2阶层归属意识的多元冋归分析结果(Mtiple R) 67770(R Square) .45927 F = 4X53465 Sigrf F=・0000 N=1013根据上面的有关资料和相关分析,我们对当今广州居民的阶层归属意识以及形成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认识,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阶层归属意识中的“层次"也在相应提高。

第二,对于社会分层的形成原因,在阶层归属意识中那些“层次”较低者更多地归结为权力或家庭背景的原因,而那些“层次”较高者,则更多归结为教育因素。

、第三,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揭示了“本人15岁时的家庭阶层属别”对阶层归属意识的影响力最大。

第四,对社会公平程度的判断,也是与阶层归属意识相关的一个指标,换言之,对社会不公平、不平等反映强烈的,往往是那些阶层归属意识中“层次”较低者。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社会分层的实质就是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

第五,正如我们预计的那样,个人的收入水平与阶层归属意识有明显关连。

同时,具体表现为居住状况的物质生活条件都会影响到个人的阶层归属意识。

第六,生活变化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个人的阶层归属意识。

调查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给大多数广州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当问及“您的生活在过去5年中发生了如何变化”时,回答“变好了”占27. 3 %, “有些变好”占44. 7 %, “没有变化”占15. 5 % ,回答“有些变坏”或“变坏了”分别占7. 3 %和3. 2 % ,表示“不知道”占2 %。

不言而喻,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也令广州居民阶层归属意识向高的“层次”发展。

第二,当前中国人的自我阶层定位案例分析:刘波《“第五代”青年阶层意识研究》: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至今已经30多年,出生在1978 年至1988年的"第五代”青年已逐渐成长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 "第五代"青年对自己所属阶层的主观阶层意识调查显示,五成“第五代”青年认为自己属于社会中层,四成“第五代”青年认为自己属于社会中下层及以下,总体呈现出纺锤型。

(四)“第五代”青年的客观阶层地位以“个人受教育程度”、“上个月的总收入”、“上个月各项支出”、“拥有奢侈品数量”、“主要交往人群类型”、“家庭人均居住面积”、“房屋属性”、“所在单位性质”、“职业身份”、“政治面貌” 等变量作为观测变量,通过因子分析,形成“单位与收入因子”、“个人才能因子”、“居住条件因子”和“交际消费因子”。

通过将4个因子快速聚类,将“第五代”青年聚合成3个群体。

也就是中上层(6.4%)、中层(37%)、中下层群体(56.6%),金字塔形结构仍然较为明显。

(五)主观阶层意识和客观阶层地位的差异客观处于中上层的“第五代”青年中,31.9%自认为属于中上阶层,43.8%认为自己属于中层,21.9%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客观处于中层的“第五代”青年中,5.6%自认为属于中上阶层,49.6% 认为自己属于中层,41%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客观处于中下层的“第五代”青年中,8.3%自认为属于中上阶层,44.8%认为自己属于中层,43.1%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

产生主客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群体看中的划分标准存在差异, 例如低估的群体更看重收入而忽视了自己的高消费,这就是所谓“穷忙族”被扩大化的原因。

此外,总体看不同阶层(客观、主观)的“第五代"青年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

这种积极向上表现在维持现状和积极进取上为更倾向选择积极进取,在个人兴趣满足和收入满足上更倾向收入的满足,可见"第五代”青年关于阶层向上流动的内在动机还是非常强烈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收入满足的追求随主观社会地位的上升而下降,这与近些年来的舆论导向不无关系,青年人更多地表现出对个性的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