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享受广泛参与世界经济所带来的诸多好处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诸多经济开放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其中,人民币的汇率问题成为国内及国外所关注的一个焦点。

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中国经济方方面面的影响,对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字:人民币汇率经济发展影响1 汇率决定及人民币汇率的发展趋势1.1 汇率决定汇率决定理论可以说是西方外汇理论的核心。

在当今国际经济学领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铸币平价理论等。

1.1.1铸币平价理论铸币平价理论是早期具有代表性的汇率决定理论。

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被用来规定货币所能代表的价值,各国规定了每一金铸币单位包含的黄金重量和成色,也就是含金量。

两国货币的比价要用其各自所含的含金量来折算。

然而这一制度在1929——1933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期间崩溃。

(参考资料:铸币平价理论) 1.1.2 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前者指出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等于两国国家的价格比率,说明某一时点上汇率决定的基础;而后者指出汇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指数的变动差,说明了某一时间里汇率变动的原因。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长期均衡汇率,即无政府调节的自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汇率水平,是由购买力平价决定的;而自由浮动汇率条件下的短期均衡汇率将趋于长期均衡汇率水平。

1.2 人民币汇率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际收支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并多年保持顺差,而这种贸易顺差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长期贸易顺差对整个经济贸易的影响在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资本项目下的大幅顺差,使得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而这种变化的结果就是,本币汇率上升,而外币汇率下降,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转变。

2 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以下主要以人民币的升值来讨论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1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2.1.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的有利影响人民币的升值有利于我国的进口。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条件是一个很大改善,长期的贸易顺差,我国对外贸易曾一度处于恶化状态。

据数据表明,我国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于出口商价格比值在提升,这说明我国国民福利外流必须更多数量的进口产品才能换回同样数量的出口产品。

近年,我国大部分出口的低级产品和制成品的美元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这有利于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

随着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得到提升,有利于企业向高端产品发展,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和利福利。

2.1.2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的不利影响升值会抑制出口。

大多本该销往国外的产品沉积在国内市场,短期内将加剧国内市场的供求矛盾,使得供大于求,产品价格下降,因此也可以引发其他相关产品价格产品下降。

人民币升值将抑制出口增长,削弱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利润就必须提高国际市场价格,这将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如果保持国际市场价格不变,出口企业的利润将会来降,这样又影响出口企业的积极性。

2.2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进口商品价格,国内消费者将用进口商品替代国内近似产品消费,使国内进口替代品的需求下降,从而有助于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下调。

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抑制出口,扩大进口,减少国际逆差,从而导致人均的收入减少和物价下跌、汇率改革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开始呈现出口增速放缓而进口增速加快的趋势,汇率影响已初步发挥,在内需无法快速提升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必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缓冲物价的上涨。

2.3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是广泛的,首当其冲的是出口型行业。

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出口结构一直得不到优化,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一直扮演“世界打工仔”的角色。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等原因,这些行业多是来料加工与严重依赖外需,其利润极其微薄。

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出口到国外的商品的价格将逐渐上升,促使产业内部的一些企业的价格优势将逐渐丧失,在此冲击下,一些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将会被淘汰,而一些拥有先进技术等优势的企业将脱颖而出,这将改变产业的竞争格局,对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是一种推动力。

而房地产、石油化工等从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受益。

因为这些行业受到国外市场的竞争压力很小,人民币升值会减轻这些行业的成本压力,它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原油,随着人民币购买力的增强,进口成本会降低,这些行业从国外引进更多的先进设备和科技成果,有助于企业实力的增强,提升整个产业的水平。

2.4 对外汇储备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储备资产的汇兑损失。

热钱会继续流入,延后升值可能造成更多的以人民币计算的储备资产的蒸发。

2.5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就业形势的影响2.5.1 人民币升值对就业的有利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国内就业长期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完成的。

当人民币升值后国内生产的贸易品出口价格将上升,在价格规律的作用下,资源会更多地被配置到国内非贸易部门(以服务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为代表)长期作用下将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将导致以服务业为首的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而第三产业具有相对高工资的特点.会促进整个社会就业结构调整,吸引更多的人山第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就业.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老百姓将钱用于服务业的消费,从而有助于扩大内需,增加对国内服务业的劳务需求。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在长期阶段会通过影响居民消费的增长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带来就业量的重新上升,并可能超过原来在汇率低估状态下的就业规模。

但是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民币汇率名义升值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

2.5.2人民币升值对就业的不利影响.人民币升值将加大国内就业压力。

首先,中国目前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阻必然会加大就业压力。

其次,中国目前提供新增就业机会的}要是出口和外资企业,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行业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最终将体现在就业上,在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来,人民币升值将可能恶化就业形势。

人民币汇率发生变动,会直接影响我国进出口商品价格,从而影响国内贸易进出口结构调整,导致劳动力在各部门的重新分配,影响社会就业情况。

我国目前的出口贸易方式是以加工、代销较为初级产品的加工贸易为主,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只要表现为价格优势,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我国出口产品就会因价格优势的丧失而失去其竞争力,这样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就会减少,将会造成出口企业大量减产,外汇收入减少,在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各出口企业很可能考虑裁员,就会使整个国内就业形势恶化。

2.6 有助于缓和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有助于缓和我国和重要贸易伙伴的关系。

人民币适当升值,不仅有助于缓和我国和重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减少经贸纠纷,而且能够树立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3 对策和建议3.1多管齐下扩大内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国际贸易顺差过大,而顺差过大的重要原因就是严重依赖外需,而外需严重依赖是我国内需长期不足导致的,所以扩大内需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有效对策。

要想扩大内需,使内需真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马车,必须多管齐下,完善国内的收入分配制度,控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同时还要健全我国的社保制度等等。

这些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兼顾,从大局着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政策起效3.2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主要是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额,以产品、品牌赢得竞争优势。

首先是应该转变观念,减少企业利润对较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

目前,随着我国劳动力工资的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遭到削弱。

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减少了人口红利。

因此企业应该转变依赖人口红利的观念,减少对较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

其次是依靠科技创新。

充分应用科技创新不仅可以增加产能,同时还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也可以减少对劳动力的严重依赖。

再次应重视品牌的作用,现在很多企业都明白品牌的作用,但是真正践行的还较少,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3.3适时调整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人民币汇率适时做出调整,使汇率水平既能真实反映中国的经济状况,又能避免未来人民币快速升值所带来的负而影响。

人民币汇率要提高篮子货币中其他货币的比重,不可否认美国依旧是当前世界上最大最强的经济体,但是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如果国货币体系中某货币所占比重过大,就会受制于他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招致他国的贸易制裁和其他贸易摩擦,从而陷入被动地位。

目前,中国对欧贸易总额己经超过了对美贸易总额适当提高欧元、英镑及其他货币的比重对稳定汇率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1] 石尊龙.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变动[D].西南大学,2009.[2] 夏建英.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J].当代财经.2008[3] 王元龙. 人民币汇率走势与展望[J]. 西南金融. 2010[4]李华威. 我国人民币汇率上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1,[5]李坤望. 国际经济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