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正常影像学表现
1.颅骨平片正常颅骨平片表现,因个体、性别和年龄而异。
颅板分内板、外板和板障。
内、外板呈高密度线形影,板障居中,密度较低。
颅板厚度因年龄和部位而不同。
颅缝包括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呈锯齿形透亮影。
颅缝内可有缝间骨。
侧位上可显示蝶鞍的形态、大小及结构。
其正常前后径平均11.5mm,深径平均9.5mm,形状分为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
后前位上,内耳道显示在眼眶内,两侧对称,宽径不超过10mm,两侧相差不超过0.5mm。
生理性钙化主要有松果体、大脑镰、床突间韧带和脉络膜丛等部位钙化。
生理性钙化的移位仅对颅内占位病变起提示作用。
2.脑DSA颈内动脉经颅底人颅后,先后发出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终支为大脑前、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主要分支依次是额极动脉、胼缘动脉、胼周动脉等;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依次是额顶升支、顶后支、角回支和颞后支等。
这些分支血管多相互重叠,结合正侧位造影片容易辨认。
正常脑动脉走行迂曲、自然,由近及远逐渐分支、变细,管壁光滑,分布均匀,各分支走行较为恒定。
3.脑CT
(1)颅骨及空腔:颅骨为高密度,颅底层面可见低密度的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等。
鼻窦及乳突内气体呈低密度。
(2)脑实质:分大脑额、颞、顶、枕叶及小脑、脑干。
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分界清楚。
大脑深部的灰质核团密度与皮质相近,在髓质的对比下显示清楚。
尾状核头部位于侧脑室前角外侧,体部沿丘脑和侧脑室体部之间向后下走行。
丘脑位于第三脑室的两侧。
豆状核位于尾状核与丘脑的外侧,呈楔形,自内而外分为苍白球和壳核。
苍白球可钙化,呈高密度。
豆状核外侧近岛叶皮层下的带状灰质为屏状核。
尾状核、丘脑和豆状核之间的带状白质结构为内囊,分为前肢、膝部和后肢。
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的带状白质结构为外囊。
(3)脑室系统:包括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内含脑脊液,为均匀水样低密度。
双侧侧脑室对称,分为体部、三角部和前角、后角、下角。
(4)蛛网膜下腔:包括脑沟、脑裂和脑池,充以脑脊液,呈均匀水样低密度。
脑池主要有鞍上池、环池、桥小脑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脑纵裂池等。
其中鞍上池为蝶鞍上方的星状低密度区,多呈五角或六角形。
(5)增强扫描:正常脑实质仅轻度强化,血管结构直接强化,垂体、松果体及硬膜明显强化。
4.脑MR I
(1)脑实质:脑髓质比皮质氢质子数目少,其 T1和T2值较短,故了T1WI 脑髓质信号稍高于皮质,T2WI则稍低于皮质。
脑内灰质核团的信号与皮质相似。
(2)含脑脊液结构: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含脑脊液,信号均匀,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低号,水抑制像呈低信号。
(3)颅骨:颅骨内外板、钙化和脑膜组织的含水量和氢质子很少,T1WI 和 T2WI均呈低信号。
颅骨板障和脂肪组织,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
(4)血管: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因“流空效应”,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
当血流缓慢时则呈高信号。
(5)增强扫描:组织的强化情况与CT相似。
颅脑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1.颅骨平片
(1)颅高压征:是颅内病变较常见的共同表现。
在儿童表现为头颅增大,囱门增宽,颅板变薄,颅缝分离和脑回压迹增多;在成人主要是蝶鞍改变,表现为蝶鞍增大,鞍底和鞍背骨质模糊或消失。
(2)颅内肿瘤定位征:①局限性颅骨变化:表现为颅骨的局限性增生、破坏或结构改变,见于脑表面或靠近颅骨的肿瘤。
增生多见于脑膜瘤,岩骨尖破坏、缺损多见于三叉神经瘤,内耳道扩大多见于听神经瘤。
②蝶鞍改变:鞍内型,蝶鞍气球样膨大,见于垂体瘤;鞍上型,蝶鞍扁平,鞍背缩短,见于鞍上肿瘤;鞍旁型,鞍底受压下陷,形成双鞍底,前床突上翘或破坏,见于鞍旁肿瘤。
③钙化:肿瘤钙化比率为3%~15%,根据钙化表现可初步判断肿瘤的部位和性质;根据松果体钙化的移位情况可推断肿瘤的大致部位。
2.DSA颅内占位病变使脑血管受压移位、聚集或者分离,牵直或者扭曲。
一些肿瘤可不同程度地显影。
脑DSA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面临着CT A 和MR A日益严峻的挑战。
3.脑CT
(1)平扫密度改变:①高密度病灶:见于血肿、钙化和富血管性肿瘤等;②等密度病灶:见于某些肿瘤、血肿、血管性病变等;③低密度病灶:见于炎症、梗死、水肿、囊肿、脓肿等;④混合密度病灶:上述各种密度病灶混合存在。
(2)增强扫描特征:①均匀性强化:见于脑膜瘤、转移瘤、神经鞘瘤、动脉瘤和肉芽肿等;②非均匀性强化:见于胶质瘤、血管畸形等;③环形强化:见于脑脓肿、结核瘤、胶质瘤、转移瘤等;④无强化:见于脑炎、囊肿、水肿等。
(3)脑结构改变:①占位效应:由颅内占位病变及周围水肿所致,局部脑沟、脑池、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移向对侧;②脑萎缩:范围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脑池扩大,髓质萎缩显示脑室扩大;③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池增宽;梗阻性脑积水梗阻近侧脑室扩大,脑池无增宽。
(4)颅骨改变:①颅骨病变:如骨折、炎症和肿瘤等;②颅内病变:如蝶鞍、内耳道和颈静脉孔扩大,可协助颅内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4.脑MR I
(1)肿块:一般肿块含水量高,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脂肪类肿块呈短Tl和长T2信号改变;含顺磁性物质肿块如黑色素瘤呈短T1和短T2信号改变;钙化和骨化性肿块则呈长T1和短T2信号改变。
(2)囊肿:含液囊肿呈长T1和长T2信号异常;而含粘液蛋白和类脂性囊肿则呈短T1和长T2信号异常。
(3)水肿:脑组织T1和T2值延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4)出血:因血肿时期而异。
3天内的急性血肿T1 WI和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MR I上不易发现;3天至 2周内为亚急性血肿,T1 WI和 T2 WI血肿周围信号增高并向中心部位推进,周围可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低信号环;2周以上的慢性血肿,T1 WI和 T2 WI均呈高信号,周围低信号环更加明显。
(5)梗死:急性期脑组织缺血缺氧,继发脑水肿、坏死和囊变,呈长T1和长T2异常信号;纤维修复期呈长T1和短T2或长T2信号。
脑结构的MR I形
态变化分析与CT相同。
脑病变的增强MR I表现与CT相似。
颅脑疾病比较影像学
从脑的各种影像学正常表现与基本病变分析可以看出,X线、DSA、CT、MR I 和超声等成像技术在反映脑部病变上各有优势和不足。
因此,在设计某种疾病的影像学检查程序时,要针对所需解决的问题,制订个性化的最优解决方案。
颅骨本身的病变或颅内病变对颅骨的侵犯,颅骨平片仅能大致反映骨质改变,而CT 和MR I不但能更敏感更详细地显示骨质改变,而且还能显示与骨质相关的颅内病变。
颅内占位病变,颅骨平片阳性率很低,依据颅骨和生理性钙化的改变对病变的大致定位诊断已极少应用;脑血管造影的定位、定性诊断作用小,已很少单独应用;
脑CT已成为脑部检查的主要技术,结合增强扫描可对大部分病变做出定位及定性诊断;脑MR I对中线结构、后颌窝和近颅底病变的显示较CT优越,功能性MR I更有利于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对肿物钙化的显示则劣于CT。
颅内炎症和脱髓鞘性病变,只能行CT和MR I检查,且MR I较CT更敏感。
颅内出血,大多行CT检查,尤其是急性期出血CT优于MR I,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MR I比CT敏感,但慢性期出血呈等密度时CT不如MR I。
脑血管性病变,DSA虽然作为诊断的金标准,但为创伤性检查,应用大为减少;TCD可提供脑血管大致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对诊断有帮助;无创性MR A和微创性CT A的诊断作用逐步得到肯定,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DSA提出了日益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