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田径注意事项

田径注意事项

田径类运动基本技术的运用通过讲授法向同学们介绍田径运动技术的定义和相关描述,田径运动技术的构成因素;田径运动技术的评定标准等等。

要求:学生作必要的笔记第一节田径运动技术的概念、构成及评定标准一、田径运动技术概念:田径运动技术是人们在田径运动实践中,合理运用和发挥自身机体能力,有效完成跑、跳、投的动作方法。

——《田径》(刘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田径运动技术是人们在田径运动实践中,合理运用和发挥自身机体体能、智能和技能,有效地完成跑的快、跳的高、跳的远、投的远的动作方法。

——《田径》(王传三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田径运动中,合理的技术动作必须符合: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的规律和要求。

田径运动技术在形式和内容上包含有: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速度、用力顺序、协调配合程度以及动作效率等要素。

二、田径运动技术的构成因素田径运动技术的构成有赖于多种因素:1 运动生物力学——其运用可以使技术动作更加的合理和有效2 运动生理学——运用可使技术动作体现节能效果、发挥最大潜能。

放松技术的理念3 运动解剖学——更加了解人体运动器官的特点,合理技术就是符合并善于发挥这些特点。

如不同的肢体环节,尤其不同的特点,并在不同的运动形式中发挥着程度不同的作用。

4 运动心理学——培养的运动员是能经受各种变换环境的、意志力顽强的人,运动技术也能在各种优或劣情景下都能得到正常发挥的稳定的技术。

5 社会学——运动技术缘自于生产劳动,应回归于社会生活,并为之服务。

运动技术不仅属于竞技体育,同样属于体育的各个领域。

三、评定田径运动技术的标准实效性:是指完成动作时能充分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从而产生最大的作用并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

经济性:是指在运动中合理运用体能,在获得最佳运动效果的前提下,最经济地利用人体的能量,避免不必要的消耗。

第二节田径运动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跑的技术原理)一、田径运动技术中有关力学的基本概念内力;人体是一个力学系统力外力:重力、支撑反作用力、摩擦力、二、在田径运动中人体重心水平位移的基本原理(一)跑的步长、步频及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1.决定跑速的因素分析:跑速:决定跑速的因素有步长和步频步长是指两脚着地点间的直线距离;步频是指跑时单位时间内两腿交换的次数。

步长与步频的关系:而步长又取决于哪些因素呢?1)步长可由后蹬距离、腾空距离和着地缓冲距离三部分组成其中后蹬距离取决于:身体条件(腿长、胯关节灵活性)、后蹬的角度和后蹬腿伸直的程度等因素。

腾空距离则取决于腾空时的初速度、腾起角度和空气的作用力等因素。

公式:S =V2cosin2θ/g着地缓冲距离主要取决于腿长、着地的角度、着地的时机等因素。

其中着地缓冲距离由于人体受力方向即支撑反作用力的方向不利于人体的向前,故该距离不是越长越好,而是在技术上要求尽可能的使身体快的移过支撑点,转入后蹬,而采用主动地“叭地”技术。

综上所述,步长的大小取决于,身体条件、后蹬的角度和后蹬腿的伸直程度、腾起的初速度、腾起的角度及空气作用力。

2)步频步频取决于完成每一步的时间,而这一段时间可以分为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

支撑时间是完成步长过程中后蹬距离和支撑缓冲距离所花费的时间,他与支撑缓冲技术和后蹬动作的速率等因素有关。

腾空时间是完成步长中腾空距离所用的时间,他与腾起初速度、腾起角度和空气作用力等因素有关。

第三节跳跃的技术原理一、跳跃的概念和阶段划分田径运动中的跳跃,是人体运用自身的能力或借助一定的器材,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使人体腾越尽可能的高度或远度的运动项目。

田径运动的跳跃项目是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相结合的混合性质的运动。

各跳跃项目虽然运动形式和要求不同,但它们都是从人体的水平位移转变为抛射运动,都可以划分为以下4个紧密相连的技术阶段:(1)助跑阶段:亦称人体水平位移阶段。

(2)起跳阶段:亦称人体由水平位移向抛射运动的转变阶段。

(3)腾空阶段:亦称人体的抛射运动阶段。

(4)落地阶段:亦称人体抛射后的下落着地阶段。

落地阶段:亦称人体抛射后的下落着地阶段。

二、决定跳跃成绩的因素(一)跳高跳高成绩(H)由3个部分组成(图2—4 ):一是腾空前身体重心的高度(H 1),它取决于身高、腿长和腾空前的身体姿势;二是腾空前身体重心高度到腾空最高点的垂直距离(H 2),它取决于起跳离地时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度和腾起角度;三是腾空最高点时身体重心与横杆的垂直距离(H 3),它取决于过杆时的身体姿势和过杆动作。

因此,跳高成绩可以用H= H 1 +H 2+H 3公式来表示。

这里需要指出,除非腾越过杆时身体重心低于横杆(实践中又不可能做到)H 3是正值,否则H 3均为负值。

从H 1来看,身高和腿长无法改变,但在技术方面,如能在起跳离地时充分伸直起腿的髋、膝、踝三关节,两臂和摆动腿充分向上摆起,身体充分向上伸展,就能提高起跳离地时身体重心的高度,有效地增在H 1值。

从H 2来看,根据抛射运动物体上升高度公式:(H)为被抛射物体的上升高度,V0为腾初速度,a为腾起角,g为重力加速度)得知,在跳高中,人体重心上升的高度,主要取决于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

因此,起跳是跳高技术的关键。

分析整个动作过程,H 1又可以分解为h 1和h 2(图2—5 )。

h 1是起跳脚着地后屈膝缓冲至最大程度时,地面到身体重心的高度。

h 2是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H 1 减去h 1,也就是说,h 2说起跳用力的有效工作距离,它对提高H 2 的值至关重要。

因为当用力蹬地身体产生垂直加速度时,工作距离越长,或者通过这段距离的时间越短,起跳离地瞬间的末速度越大。

所以,加大起跳腿蹬伸用力的工作距离和缩短起跳腿蹬伸用力的时间是使人体获得较大腾起初速度(或者说取得较大的H 2值)的基本途径。

因此,在跳高的起跳中应做到:一是通过屈膝、上体后仰(弧线助跑中的起跳还应使身体向内倾斜)等动作合理地降低身体重心高度和通过起跳腿三关节充分伸直、摆动腿和两臂充分上摆、躯干充分向上伸展等动作,来增加起跳离地时的身体重心高度,从而加大起蹬伸用力的工作距离;二是充分利用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和快速积极放脚着地等动作来缩短起跑蹬伸前的缓时间,从而增加起跳腿肌肉在收缩前的紧张度和初长度,通过加大垂直用力的程度来缩短蹬伸用力的时间。

跳高的腾起角度是人体离地时身体重心腾起初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构成的角度。

它在大小与起跳离地瞬间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的比例有关(当垂直速度大于水平速度,腾起角大于45 °;当垂直速度小于水平速度,腾起角小于45 °;当垂直速度等于水平速度,腾起角等于45 °)。

虽然腾起角度在90°时其正弦值最大,但在跳高中由于要越过横杆,同时要利用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来加快起跳动作,因此不可能采用90°的腾起角。

由于过杆姿势和需要利用的水平速度不同等因素,跳高的腾起角一般在50°-- 65°之间。

助跑速度对提高H 2的值具有重要作用。

当助跑最后一步起跳脚着地时,由于水平速度突然受到阻碍,加大了起跳腿的压力,迫使起跳腿弯屈,预先拉长腿部的伸肌群,也就是说,使起跳腿在完成退让性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加大了腿部伸肌群的紧张度和初长度,从而为随之而来的用力蹬伸创造有利和条件。

因此,在腿部肌肉力量可以支撑和不影响完成起跳技术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助跑的速度。

起跳时,摆动腿与两臂的摆动,不仅能提高图2—4 中H 1 值,而且还有助于增加H 2 的值。

当摆动腿和两臂加速向前、向上摆动时,由于惯性作用,加大了支撑腿对地面的压力,从而加大了地面对人体向上的反作用力。

因此,起跳时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与起跳腿的蹬伸动作应协调配合,积极有力地进行大幅度摆动。

H 3 通常是负值,为了尽量缩小H 3的值,需要采取合理的过杆姿势和做出合理的过杆动作,使身体各部位依次越过横杆,这就要求人体在腾空阶段有必要旋转。

使人体在空中旋转的力必须在起跳时获得。

俯卧式跳高来自起跳时的偏心推力(这将会损失一部分垂直速度);而背越式跳高则由于起跳放脚时上体处于向内倾斜状态,在垂直用力过程中,上体与下肢各运动环节重心产生加速运动的方向不一致而获得腾空后的旋转力。

另外,在腾空过杆时,借助人体自身各坏节的动作,调整身体各部位的姿势和位置,使身体相应的其他部位产生补偿性的位移或加快旋转的速度,这样不仅能使身体各部位依次和顺利地越过横杆,而且在俯卧式跳高中还能减小偏心起跳,从而减少垂直速度的损失。

图2—6 是影响跳高成绩的因素示意图。

(二)跳远跳远的成绩(L)由3个部分组成(图2—7)一是腾空前身体重心投影点距起跳板前沿的水平距离(L1)。

它取决于踏跳的准确性、身高、腿长以及腾空前的身体姿势;二是腾空阶段身体重心飞行的水平距离(L2)。

它取决于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度、腾起角度、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和空气作用力等,这一段距离还可以分解成S1和S2两个部分;三是着地时身体重心投影点与着地点之间的水平距离(L3)。

它取决于下落时的身体姿势和着地动作的合理性。

因此,跳远的成绩可以用L=L1+L2+L3公式表示。

从L1来看,身高腿长不能改变,但提高踏跳的准确性(因为跳远成绩是量至起跳板前沿的)和在保证合理腾起角度前提下取得一个尽量向前提下取得一个尽量向前的身体姿势,就能使L1的值有所增加。

L2的值是在起跳离地时就决定了的。

根据物体抛射远度公式:得知,人体重心腾越的远度主要取决于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

腾起初速度是起跳离地瞬间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合速度,腾起角度是由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比例关系决定的。

由于跳要获得最大的水平距离,因此,助跑的速度对提高L2值尤为重要。

跳远应以理想的(以能完成充分的起跳动作为前提)最大速度助跑,并在起跳阶段取得适宜的垂直速度前提下,尽量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以获得更大的腾起水平分速度,从而提高L2的值。

虽然从物体抛射远度公式中得知在抛射角成45°时射程最远(不考虑空气阻力时),但在跳远起跳时,由于通过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不能损失太多,垂直速度的提高又受到人体机能的限制(当水平速度与垂直速度相等时,抛射角成45°,但优秀运动员的水平速度可达10m/s以上,而垂直速度却很难达到4.5m/s);另外,考虑到起跳离地时的身体重心和着地时的身体重心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因此,跳远适宜的腾起角度不可能是45°.根据运动员不同的身体形态和不同的身体素质水平,适宜的腾起角度通常在18°-24°之间。

L3的值是由着地时的身体姿势和着地动作合理性来决定的,但着地动作又与空中姿势和空中姿势和空中身体平衡的控制能力有密切联系。

在起跳时,由于起跳脚踏跳着地受阻产生的上体环节重心水平速度大于下肢环节重心水平速度,会造成腾空后身体向前旋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