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鲁迅《彷徨》·之孤独者有感

读鲁迅《彷徨》·之孤独者有感

读鲁迅《彷徨》·之孤独者有感首先从这篇简短文章的题目讲起。

孤独者是作者塑造的魏连殳这个人物形象,同时也是作者自己真是贴切的写照。

鲁迅的一生是孤独的,在孤独中斗争,在的孤独中思索,在孤独中死去;连自己的兄弟也无法在心灵上与他产生共鸣。

这条路注定是孤独的,自从鲁迅弃医从文起,一方面要与黑暗腐朽的当局作斗争,以唤醒国人为己任;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同类的质疑和责难。

这种境地是两难的,然而,尽管一个人孤军奋战,鲁迅毕竟是鲁迅,不是别人。

正如他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所写的那样:“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做到了,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这个信念。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没有比这种形容更恰当的了。

只不过鲁迅要面对的敌人实在太强大了,是由各种势力混杂在一起汇聚而成的,而鲁迅这边就只有他自己,因此是孤独的。

《哈姆莱特》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倒霉的我,却要肩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鲁迅生活的时代并没有颠倒混乱,而本身就是混乱。

不知道鲁迅是否也感觉到倒霉了呢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然而鲁迅是严肃的,没有时间去想这些问题就已经挑起了振兴中华民族的大梁,这是时代本身所赋予的,也是作家的宿命。

鲁迅之所以孤独,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实在再也找不出第二个鲁迅来,如果能够的话,那么鲁迅本身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第一段写作者和主人公魏连殳的特殊相识。

在这一段作者就已经告诉了读者故事的发端和结局——以送殓始,以送殓终。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种相识是“别致”的,读者读来难免感觉到沉重和压抑,因为本文的感情基调在这里已初见端倪。

接下来是对主人公魏连殳的一些个人信息和基本概况的介绍,基本上都是采用村人们对他的印象来叙述的。

在村人的眼中,魏连殳这个家伙是与大家大不相同的,被归为异类,也因此而受到人们更多地关注。

在这里我们或许能多多少少看到鲁迅的影子,这也许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所有接受过新式教学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乡土时所受到的特殊待遇吧!在提到魏连殳的唯一亲人——他的祖母时,作者向读者透漏了三层意思:一,形成魏连殳孤独的性格是有原因的;二,魏连殳是个很孝顺的晚辈;三,更让读者感觉到主人公命运的凄凉。

读到这里,读者脑海中难免会浮现出那样一幅祖孙两人相依为命的画面来,读来令人不由觉得一丝伤感。

然而,对我们的主人公来说这也许是最大的幸福呢!总算可以让他度过一个有人看护算不上快乐但也美好的童年吧。

祖母的关爱尽管不能像父母的爱那样给予他应有的呵护,但也能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滋味,脑海里留下温存的记忆。

然而,这一切已经被夺走了,留下的只有祖母临咽气前的那句话。

对村人的描写让我们隐约感觉到了在魏连殳和村人之间会有一场较量。

这部分描写既让人觉得好笑又觉得悲伤,我说不出好笑的理由来,因为事件本身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魏连殳面对的是整个村子的人,而他只有他自己。

这是两个阵营,实力悬殊很大的两个阵营。

阵营的一边是思想全副武装的村人,另一边则是毫无心理准备的魏连殳。

这场战役在未打响之前,输赢似乎已成定局。

然而,我们还是袭希冀有峰回路转的余地。

在魏连殳没有见到祖母前,这两股势力似乎已经在我们的心里较量了多少回。

用原文话说“吃洋教”的“新党”和代表传统势力的村人们,究竟谁会胜出呢?然而魏连殳的回答“都可以的”就已经将读者内心所有的希冀打破。

但这却是符合作者旨意的,鲁迅自己也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当然,这并不是说作者故意要将故事发展设置成这样不让读者看到好的结局,而是这时的主人公是在根本没有必要去计较那些。

唯一的亲人没了,也就代表着亲情这种东西对他来说已经不存在了或许至少可以说是将要告一段落了。

魏连殳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清楚地知道形式一类的东西是毫无意义的,也因此才不和村人们去计较。

并不是说假如他去计较,祖母就能复活。

在这里表面上看来是由村人代表的传统封建势力胜出了,实则是魏连殳这一方“吃洋教”的“新党”胜出。

因为从文中我们读出了“村人的意外,大家的心的重担又似乎加重,打听新闻的村人们也很失望。

”魏连殳之所以没有选择与村人们打这场战役源于他的理性,因为这场战役本身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胜利也会失去它应有的光辉。

他选择了放弃战斗,却意外地赢得了胜利,之后大家的表现表明确实是这样。

生活就是这么戏剧性,总是跟人唱反调。

在哭的这个环节上,魏连殳没有掉一滴眼泪,因为他同样清楚地知道这毫无意义。

但随后,他以自己的方式,“流下泪来,失声痛哭,立刻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这是令村人们始料未及的,当他们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就已经给打败了。

“这摸样,是老例上所没有的,先前也未曾预防到”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魏连殳又一次打败了他们。

作者与魏连殳的第三次见面中提到了两个孩子,魏连殳很疼爱他们,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这恰恰说明他太缺少亲情了。

因为他们跟自己一样都没有母亲,只有一个祖母。

另一方面,在他那时看来大人的坏脾气,孩子们是没有的,后来的坏是环境教坏的,他将中国的希望,寄托在这一代上。

但后来,事实证明是令他失望了,他所笃信的东西伤害了他,对他造成的打击还是比较大的。

他的人生观也许早就被颠覆了,而这件事情,不多也不少。

之后,在和作者的谈话中魏连殳在谈到他的堂兄时词气冷峭,因为“在他父亲死后,因为要夺他房子,他们要他在笔据上面画押,他大哭着的时候,他们也是热心的围着,使劲来劝他、、、、、他两眼向上凝视,仿佛要在空中寻出那时的情景来。

”可以看出,在魏连殳的童年,就已经亲眼目睹了人世间的丑恶与虚假,亲情的伪善。

人性的假恶丑,使他对这一切变得陌生,因此也就变得冷漠,竟对孩子充满了爱。

在交代魏连殳的生计状况时,作者也是采用了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和敏感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的方法。

说实话,属于那个特定的时期、敏感的时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命运是早就注定了的。

这几乎适用于每一起案例,魏连殳后来的落魄境况也是早就猜到了的。

这次的会面,多少有些尴尬,主人公已经陷入了窘迫的境地,但出于文人的自尊,他还不至于直接向作者求助而只是隐约向作者提了提自己现在的境况。

因为这时的主人公,自尊心还是挺强的,驱使他不去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

然而,又有什么用呢?这时的大良和二良已经不吃他的花生米了。

魏连殳这时或许已经察觉到了什么,嘲笑似地说,冷冷的笑,作者在提到自己时是这样写的:“我很觉得悲凉,却强装着微笑,说:我以为你太自寻苦恼了,你把人间看的太坏、、、、、、他冷冷的笑了一笑。

”也许,作者对这时的魏连殳要求高了些,毕竟曾经的他还将孩子认为是天真的,中国希望之所在呢!再向作者谈到祖母时,魏连殳也谈到了他的另外一个祖母。

小时候,无论他怎样高兴的在她面前玩笑,叫她,也不能引她欢笑,常是他觉得冷冷的,和别人的祖母不同。

后来知道她并不是他父亲的生母,魏连殳的孤独,他的冷漠,似乎是在童年就已经学会了的。

这段描写他祖母的文字可谓耐人寻味,但同时也让我们感觉到伤感。

后来的见面,魏连殳已经成了另外一个人,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他那时生计更加不堪了,窘相时时显露,看上去似乎已经没有往日的深沉,”“我很诧异了,还不料他竟肯这样的迁就,一时说不出话来。

”然而魏连殳只说“我、、、、、、我还得活几天、、、、、、,”读到这里,我们也感觉到魏连殳已经不是他自己了,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活下去呢?而且是多活几天?“为什么呢?”作者也这样问自己,立刻连自己也觉得可笑了。

魏连殳在给作者的信中写道:“先前,我自以为是失败者,现在知道那并不,现在才真的是失败者了,先前,还有人愿意我活几天,我自己也还想活几天的时候,活不下去,现在,大可以无须了,然而要活下去、、、、、、然而就活下去么?愿意我活几天的,自己就活不下去,这人已被敌人诱杀了,谁杀的呢?谁也不知道,同时,我自己又觉得偏要为不愿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好在愿意我好好活下去的已经没有了,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

”读到这里我们不免感觉到其实魏连殳是有一些责备作者的意味在里面的,其实作者是愿意他活下去的,然而当时作者也实属爱莫能助。

愧疚也好,自责也罢,也实在是没有办法。

最后,还是魏连殳自己解救了自己,这多少有些像浮士德将灵魂出卖给魔鬼做交易,或者说本身就是。

总之,主人公做了杜师长的顾问,每月的薪水是现洋八拾元,这才是最主要的,然而却不是最重要的。

后来的信中魏连殳告诉作者他已经“好”了,我想我们都应该明白这个“好”是什么意思。

然而后来接到的便是他的死讯。

作者这样安排是很能理解的,因为这正是魏连殳想要的,其实作者也是魏连殳,魏连殳也是作者,只不过是两个人罢了。

魏连殳是作者另外一个自己,因此他也是孤独的。

本文的感情基调和《祝福》的很相似,当时的社会,人们认钱不认人,认鬼不认人,这也是魏连殳能取得后来胜利的原因。

魏连殳给作者书信中的内容读来令人感到凄凉,不免对魏连殳同情万分,之前的他是那样的正义,具有文人高贵的自尊,因为发表文章而招来灾祸。

之后的他境况越来越糟,只是因为他仍旧坚持自己的信念要做一个于社会有用的人。

最后,他放弃了,妥协了,做了杜师长的顾问。

然而,他却胜利了,再也不用为生计担忧了。

读到这里,令人觉得可笑,不禁要问,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啊?不仅要打破人的尊严,更是要将人的灵魂践踏和蹂躏,将人的命运判上死刑。

然而,避免这一切后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自己的灵魂出卖,卖给魔鬼,或者最好是自己能成为魔鬼。

因为这样就再也不用担心有谁会来找你麻烦了。

可以看到,自从魏连殳答应做杜师长的顾问后,他已经没有灵魂了,或者至少可以说灵魂被扭曲了,心已经死了,促使他多活几天的是仇恨,是报复。

他要向这个社会复仇,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良知被泯灭,他屈辱的为了多活那几天,仅仅是想亲眼看到社会那张丑恶扭曲的嘴脸。

后来的魏连殳是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用文中的话说就是“跟从前两样了”。

其实魏连殳早就死了,促使他肉身多活几天的是他不屈的灵魂也就是复仇的灵魂。

最后,他牺牲了自己的灵魂,然而却战胜了当时那个社会,也战胜了之前的自己。

文中说:“他在不妥贴的衣冠中,安静的躺着,合了眼,闭着嘴,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

我想,在这里,魏连殳嘲笑的不只他自己还有那个社会,那样丑恶的一个社会,一个不能辨别是非、正邪、人鬼的社会,有什么可值得为它奋斗的呢?又有什么可值得留恋的呢?他嘲笑那个社会,他仅用付出自己的灵魂就战胜了它。

原以为有多难呢,用文中的话说就是“这事情很简单”当然了,善恶本就在一念之间,然而当时的情况是,选择了善便成就了恶,选择了恶反而成就了善。

但这并不是一种倡导,而是控诉。

当时的社会欠魏连殳的,夺走了他的良知、正义、和灵魂,因此他要讨债,要控诉和复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