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鲁迅
幸灾乐祸 卑鄙懦弱
麻木不仁
奴才性
自欺欺人
…………
3.《阿Q正传》的意义:
①是对辛亥革命进行反思。
②是《阿Q正传》暴露了国民的弱点,尤其是精 神胜利法,它几乎刺痛了每个中国人意识中的 劣根性。
(二)《 风波 》载于1920年9月《新青年》第8 卷第1号,是鲁迅第一篇写农民的杰作。
(三)反映农村妇女命运的作品,如《明天》、 《离婚》、《 祝福 》等。
《 集外集 》是杂集。
(三)散文方面:
散文诗集《 野草 》(23篇)和散文集《 朝花夕拾》 (10篇)。
鲁迅创作除了以上的小说、散文、杂文以外还有 书信集《 两地书 》及《中国小说史略》、《汉文 学史纲要》等学术专著及大量译作。
第二节 鲁迅的小说创作 《呐喊》和《彷徨》
《呐喊》共收1918-1922年所写的小说共14篇。 《彷徨》收1924-1925年写的小说11篇。 《呐喊》与《彷徨》以“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 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一、《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的 位置。
(一)《阿Q正传》: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 至1922年2月在《晨报副刊》 上连载,后收入小说集 《 呐喊 》。它是最早被介 绍到世界上去的中国现代 小说。
《阿Q正传》
1.阿Q性格的核心:精神胜利法 。
阿Q是怎样实施精神胜利的呢?
《 祝福 》发表于 1924 年 3 月 《 东 方 杂 志 》21 卷 6 号 收 入 《 彷徨 》为首篇。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①被封建的政权、夫权、族权、神权这四大绳 索织成的罗网所杀害。 ②杀害祥林嫂的真凶是鲁迅所说的“无主名无 意识杀人团。”—《我之节烈观》。
③自身的原因:
二、鲁迅在《呐喊》、《彷徨》中创作了三代五类知 识分子的形象。 (一)《 狂人日记》 :
(一)在小说方面:
《
》(1923年、14篇)、《
》
(1926年、11篇)、《
》(1936年、
8篇)。鲁迅一生共创作小说34篇。
(二)杂文方面:
鲁迅创作了10多本杂文集,是一部不停息的 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
具体地说: 《 热风 》是五四时期对封建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 复古派的论战; 《 坟》是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 》及《华盖集续编》是“五卅”运动与“三·一 八”惨案中对凶杀中国人民与青年学生的帝国主义、封 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 而已集》是大革命失败后对于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的抗击;
《三闲集 》是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 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 》是30年代初对国民党政府支持的民族主义文学 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中国现代文学史
鲁迅
第三章 鲁迅
教学内容:
这一章所涉及的内容包括鲁迅的全部小说创作。我们 通过4个大方面来讲述,第一节讲鲁迅的生平及创作 道路。在这一部分里,我们突出他的生平与创作的关 联;第二节讲《呐喊》、《彷徨》,重点讲《阿Q正 传》、《狂人日记》及历史题材小说《故事新编》 ; 第三节讲《野草》。
新时期以来关 于鲁迅的论争:
①所谓“断裂” 与“追悼”。
பைடு நூலகம்
小说《沙床》
②《收获》事件。
二、鲁迅的思想:
鲁迅的思想核心是“立 人”,他的终极理想是建立 “ 人国 ”。这一思想贯 穿了鲁迅的一生,他的一切 言行都是以此为基础的。鲁 迅相信:“人立而后凡事举; 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 精神。”
三、鲁迅的文学成就:
教学目的:
是希望通过讲解使同学们对鲁迅的作品有进一步的了 解,并因此形成自己的鲁迅观。
教学重点及难点:
这一章的内容是整个课程的重点。但重中之重是:为什么说 《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不同年代人 对阿Q这个文学典型的发现与解释?难点是如何理解鲁迅早期 思想以及《野草》中表现的个体面临生存困境时体现出的“绝 望的反抗”。
必读作品与文献:
《狂人日记》、《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阿 Q正传》、《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呐喊·自序》、《奔月》、 《铸剑》、《起死》。我建议通读《呐喊》、《彷徨》、《故事 新编》、《野草》、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林志浩的《鲁迅传》、周作人的《知堂回想录》、周建人的《鲁 迅故家的败落》。
①“ 瞪 眼 睛 ” ( 怒 目 主 义 ) : ②“忘却”: ③向更弱者(小尼姑之类)泄愤: ④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 ⑤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 神上的虚幻胜利:
2.阿Q是“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阿Q身上体 现了那些国民性的弱点呢?
儿子打老子(充大辈)
欺软怕硬
投机取巧 肮脏
第一节 鲁迅的文学道路
鲁迅(1881、9、25~ 1936、10、19)浙江 绍兴人。原名 周树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 话小说《 狂人日记》 时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鲁迅简介_标清
毛泽东于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指出: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 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 革命家 。鲁迅的骨 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 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 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 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 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 新文化的方向。”
《 南腔北调集 》、《伪自由书》是与第三种人,论语派 的论战; 《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准风月谈》是对以上海 为中心的3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商业社会的透视与批判;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是对明清思想、文 化学术以及儒、道各家的重新审视与清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去世后,由许广平编订)及 《附集》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专制的抗议,对中国共 产党内的左倾路线的反击。
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 代型短篇白话小说,1918年5 月发表在《新青年》4卷5号 上,后收入鲁迅小说集《呐 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 的伟大开端。
《狂人日记》
如何理解《狂人日记》?
首先,“表现的深切”。
《狂人日记》以悲怆的格调和写意的笔墨,概括和寄 托着我们民族的血泪和希望,它抨击的是全部旧历史、整 个旧社会的吃人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