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志福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章 大气的水分

王志福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章 大气的水分


气象学与气候学
云(自由大气中的凝结物)
定义:水汽凝结物悬浮在自由大气中形成云。 云形成的条件:
热力对流 动力抬升 大气波动
地形抬升
气象学与气候学
云(自由大气中的凝结物)
云的分类:
微观学分类 水云、冰云、混合云
发生学分类 积状云(对流云) 成因 层状云 波状云
中国《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云族(三族)、云属(十属)、云类(29类)
气象学与气候学
干燥度
定义 一个地区某时期的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的降水量的比值。 干燥系数
W0 K R
W0 水面可能蒸发量,R 降水量
气象学与气候学
干湿区的划分指标
干湿状况 湿润 年降水量mm >800 干燥度K K<1.00
半湿润 半干燥 干燥
500~800 250~500 <250
1.00~1.49 1.50~3.49 K≥3.50
3.3 降水的形成
充分的水汽供应和空气的绝热上升运动。 凝结增长 凝结过程 扩散转移 云滴的增长 乱流碰并 碰并过程 重力碰并 水汽的扩散转移过程:
冷暖云滴之间: 大小云滴之间: 过冷却水滴与冰晶之间: (冰晶效应)
暖 小 水 H2O E暖>e>E冷 H2O E小>e>E大 H2O 冷 大 冰
E水>e>E冰

利用吸湿性物质催化暖云降水,如食盐,氯化钙等 直接喷撒大水滴影响暖云降水
气象学与气候学
3.5 降水的空间分布
气象学与气候学
3.5 全球降水带的空间分布



赤道多雨带:年降水量在2000-3000mm之间,主要是 由于气温高,水汽充足,上升气流强,多对流雨而致。 副热带少雨带:信风带的西岸,副热带地区的中部,年 降水量小于200mm。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的下沉气 流控制和信风带的背风海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而形成 的。 中纬度多雨带:西风带大陆西岸,年降水量在5001000mm之间。主要是由于负来自海洋中的暖洋流表面, 含水量多;另外此地区又是冷暖空气相交汇的地区,多 锋面,多气旋。 高纬少雨带:纬度高,气温低,降水少,年降水量小于 300mm。
气象学与气候学
雨滴的碰并过程
气象学与气候学
冰晶效应
气象学与气候学
3.4 人工影响降水

冷云催化


原理:使云中产生适当的冰晶,改变云体微结构的稳定性,促 使其产生降水。 方法:

在云内撒播致冷剂,如干冰,丙烷等,使局部云体剧烈冷却 在云内引入人工冰核,如碘化银等

暖云催化


原理:撒入大水滴或吸湿性核,改变云滴谱分布的均匀性,破 坏其稳定状态,促使碰并过程的进行,导致降水。 方法:
2.2 凝结物
地面凝结物
露、霜、雾凇、雨凇
露 和霜 : 辐射冷却的产物,形成在晴朗无风的 夜间和清晨。 露:贴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发生 凝结而形成的小水滴。 Td>0℃ 霜:贴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发生 凝华而形成的小冰晶。 Td<0℃ 热容量小、导热率小、粗糙的地表 易形成露和霜。
气象学与气候学
雾凇∨和雨凇∽
雾凇:附着在树枝及物体迎风面上的白色的疏松的凝结物。 粒状雾凇(小冰粒) 分类 晶状雾凇(小冰晶) 雨凇:过冷却雨滴落地后冻结而形成的光滑而透明的冰层。
气象学与气候学
近地层大气中的凝结物
雾:飘浮在近地层空气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
雾 的 分 类 :
浓度
雾≡
轻雾(霭)= 水雾:小水滴 冰雾:小冰晶
气象学与气候学
云的种类
云族 云 属
学名 简写
低云
100M<H<2000M
中云
2000M<H<6000M
高云
H>6000M
积云 积雨云 层积云 层云 雨层云 高层云 高积云 卷云 卷层云 卷积云
气象学与气候学
Cu Cb Sc St Ns As Ac Ci Cs Cc
云的种类和它的分布高度
气象学与气候学
r
夏季 冬季
时间
T 地面水分蒸发强度 e T E 并且E比e快
因此 T r
同理 T r
•季风气候区:与气温的年变化同相
r 夏季 冬季
时间
夏季:夏季风,来自海洋,潮湿 冬季:冬季风,来自内陆,干燥
气象学与气候学
2. 凝结和凝结物
2.1 凝结条件
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并有凝结核存在 空气中水汽的饱和或过饱和
单波型(海洋型)
e
14时
海洋、沿海地区、冬季大陆
影响因子:蒸发强度
日出前
时间
双波型(大陆型)
e
10时
夏季内陆
22时
影响因子:蒸发强度
14时
日出前 时间
乱流强度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水汽压的年变化
e
பைடு நூலகம்
夏季
冬季
影响因子:蒸发强度
时间
气象学与气候学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绝大多数地区:与气温的日变化反相
r
夜 昼
气温
时间
定义:饱和湿空气中水汽的分压强。 反映空气的最大水汽容纳能力 饱和水汽压取决于温度

随温度指数规律增大
影响因子:
• 温 度 T E
• 蒸发面性质 E过冷却水>E冰
• 蒸发面形状 E凸面>E平面>E凹面
• 液体含盐度 含盐度 E
气象学与气候学
1.3 影响蒸发的因素
水源
热源
饱和差 风速与湍流扩散
• • • • • • • 温度:T E W 湿度:e W 气压:P W 风速:风速 W 蒸发面性质:W过冷却水>W冰 蒸发面形状:W凸面>W平面>W凹面 含盐度:含盐度 W
E e WA P
WA W E e 1 W P
气象学与气候学
1.4 湿度随时间的变化
水汽压的日变化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3.2 降水的种类
雨 阵雨 霰 毛毛雨
,
雪 冰粒
阵雪 冰雹
雨夹雪
阵性雨夹雪 降水分类: 降水性质
米雪
连续性降水
间歇性降水 阵性降水
主要降自雨层云
主要降自层积云和高层云 主要降自积雨云
毛毛状降水(毛毛雨) 主要降自层云 对流雨
降水成因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
气象学与气候学
雨和毛毛雨 雪和冰针 霰和米雪 雨夹雪 冰粒(冻雨)
T 地面水分蒸发强度 e
T E
并且E比e快
因此 T r 同理 T r
•近海地区及其它大型水体的周围(晴朗稳定的天气条件下) 与气温的日变化同相
r 夜 昼
气温
时间
海陆风(水陆风)
昼: 吹海风,潮湿 夜: 吹陆风,干燥
气象学与气候学
相对湿度的年变化
•大多数地区:与气温的年变化反相
能见度<1km
能见度1~10km
组成
辐射雾:辐射冷却,晴朗微风和夜间和清晨。 平流雾:接触冷却,冷暖空气大规模运动时。
成因
平流辐射雾(混合雾) 地形雾 蒸发雾
气象学与气候学
雾的类型
气象学与气候学
雾形成的条件
地面空气中水汽充足 有充足的凝结核 有使水汽凝结的冷却过程(辐射、平流、绝热) 风力微弱、层结稳定( < m< d)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三章 大气的水分
第三章 大气的水分
第一节 蒸发和空气湿度 第二节 凝结和凝结物 第三节 降水

气象学与气候学
地球上的水、水循环
气象学与气候学
1. 蒸发和空气湿度
1.1 水相变化
(334 J)
(2500 J)
(2834 J)
蒸发吸收热量 凝结释放潜热
蒸发潜热 L = (2500 – 2.4t) × 103 (J/kg) 升华潜热 L = 2.8 × 103 (J/kg)
气象学与气候学
1.1 水相变化

水相变化的判据

水面上
E e E e Ee 蒸发(未饱和) 动态平衡(饱和) 凝结(过饱和)

冰面上
Es e Es e Es e
升华 动态平衡 凝华
气象学与气候学
蒸发、凝结、饱和
• 当蒸发和凝结达到动态平衡时,空气达到饱和
气象学与气候学
1.2 饱和水汽压
降水形态
冰雹 雨
降水体 雪 霰
霰 雹
米雪 冰粒
气象学与气候学
降水强度(mm/24h) 小雪 <2.5

中雪 大雪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2.5~5.0 >5.0
0.1~10.0 10.1~25.0 25.1~50.0 50.1~100.0

大暴雨 100.1~200.0 特大暴雨 >200.0
气象学与气候学


实现方式:
增大水汽含量: e e>E 降低温度 : T T<Td


大气中常见的降温过程:
①绝热冷却 ②辐射冷却 ③平流冷却 ④混合冷却
气象学与气候学
2.1 凝结条件


凝结核
定义:在水汽凝结过程中起凝结核心作用的固态、 液态和气态的气溶胶质粒。 吸湿性凝结核 分类:
非吸湿性凝结核
气象学与气候学
3. 降水
3.1 降水的特征量
降水: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汽凝结物。 降水变率 用于反映一个地区降水的变化情况(稳定程度)。
Ri 某地某年某时期的实际降水量 R0 该地同期的多年平均降水量 降水绝对变率(降水距平)= Ri-R0 ∑|Ri-R0| 降水平均绝对变率(降水平均距平)= —————— n R i-R 0 降水相对变率 = ————×100﹪ R0 ∑|Ri-R0|/n ×100﹪ 降水平均相对变率 = ———————— R0
相关主题